字词 | 扫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扫寨苗族原始宗教仪式。亦称“洗寨”,即旨在祭火神驱妖邪,以防火、瘟疫,祈求村寨清洁平安、人畜兴旺的集体性宗教活动,主要流行在湘西、黔东南苗族地区。湘西苗族于每年农历六七月间举行,届时巫师手舞巫刀、口念巫词在前.小孩尾随其后,走遍各家各户大小房间驱逐鬼妖,并泼水扑灭各家火塘里的火种,尔后杀牛宰猪祭供火神。祭毕分肉,全寨各户到离村寨处一两里远野外煮食。晚饭后熄灭野火,方准入寨。第二天派人到外村买回火种(各村扫寨不在同日),全寨才重新生火。黔东南苗族地区,扫寨只是单纯祭火神,祭场设在村中坪地上,由巫师念经,并杀牛敬供火神,亦有熄灭全寨之火种等程序。 扫寨亦称“洗寨”。云南屏边苗族村寨遇疾疫流行时举行的宗教活动。由巫师在一根草绳上串若干沾有狗血的木片,谓之“白马”,横放在村寨前后之路上,并杀羊、鸡、狗等献鬼,以示赶走恶鬼,扫净村寨。 扫寨 扫寨云南文山壮族于每年农历二月初,各村寨择日延请魔公举行祭寨驱邪仪式。其法是先用竹片扎成龙骨,裱上五色纸制成龙样,然后两头挂上鸡鸭,用人抬着游寨。魔公口中念咒,并作吆喝声驱逐瘟神。魔公还印制符章,发给各户贴于门楣及村子四方路口,最后看鸡 卜卦数决定当年忌工的天数。 ☚ 祭村 祭龙 ☛ 扫寨 扫寨侗族俗信宗教禳解活动。夏秋季节,气候炎热多变,极容易发生瘟疫等疾病,故侗家按照乡规民约组织全村寨人共同打扫寨宅,禁止购买死牛烂马瘟猪等带菌食品;并请道士或法师来扫寨宅以驱瘟送神。所需费用,有公产收入的用公产收入开支,否则由大家捐助。扫寨时,在庙中设置法坛,摆上供品,祈祷禳解。法事为一天。法事完毕的当天下午,法师带着协助作法之人,抬着用竹篾扎的小船,打着响器,逐家逐户清扫。各户于堂中摆设香案,香案上摆放一碗米、一杯酒、一碗净水及若干纸钱,米碗中插一炷香。法师来时,对着香案念咒作法,将奠酒后的酒杯倒扣于香案上,然后将案上的香纸等物全部收于小船中抬走。如此依次而行,待全村寨每家每户扫毕,将小船中之物抬到村寨下流河边,在法师念完送神词后烧掉。 ☚ 老鼠干筵 成年礼 ☛ 扫寨布依族旧时宗教迷信活动。流行于黔南和黔西南。每年春季进行。意为把寨内邪魔扫除干净,以保人畜健康,五谷丰登。此外,凡遇狗上房、山羊叫、看见火星等,则随时请摩公(巫师)扫寨驱鬼。各地做法不一,一般为:在扫寨当天,先在寨内扎一纸轿或龙船,在寨门口插两根龙竹,上用稻草绳连接,中间挂一把木刀;一个摩公身穿法衣,头戴法冠,左手持木棒或宝剑,右手摇响铃,口念巫词,走在由两大汉抬着的纸轿或龙船前面,众人牵着狗、羊、提着鸡、鸭紧随其后,挨家挨户“驱鬼”;扫毕,各家闭门,紧关寨门,表示鬼邪已被驱逐。然后各户去一人随同巫师将纸轿、龙船送到河边烧掉,把纸灰扫入水中冲走,再杀狗、鸡、鸭,当场煮熟,众人聚饮。同时,每家每户也如同过节一般,杀鸡买肉,吃团圆饭。苗族亦有是俗,祭祀活动稍异。每年农历三月三、六月六或九月九举行。行期1日,由巫师主持,全寨男子参加。巫师肩扛一根带枝叶的竹杆,吊一只公鸡,手执缠有草绳的一节竹筒。两名陪伴的巫师抬着各色纸扎的小房子,内坐一纸人,称之为“瘟神”。巫师们挨户用主人倒入竹筒内的水,喷向火塘周围,口念咒语,以示灭火消灾。届时,其他男子参加修路、掏井、埋沟、打扫卫生。待巫师走遍全寨各户后,众人持预备之猪肉等食品至河边,杀鸡祭祀。全寨男子参加吃喝,故又称“打伙会”。流行于贵州贵定、龙里等地。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