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打牙祭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打牙祭dǎyájì偶尔吃一顿丰盛的饭菜,解解馋:前几年,互助组变成高级社那阵子,吃穿还能供上溜。打个狍子只当是~。(于雷《属龙女》) 打牙祭da3原为古时军营中的一种制度,每月初二、十六杀牲以祭牙旗,而后食之。以后每逢月初、月中食肉一次,称作打牙祭。现在泛指吃肉或会餐加菜:星期六,也只有学堂里才特别感到重要:第一,这天只有半天课;第二,有些学堂还要~。(大一39) |隔几天,还是搞些鸡鸭鱼肉回来,请我们再打一回牙祭好娄! (大三91) 打牙祭ta53ia21tɕi213da53ya21ji213原指每逢月初、月中吃一顿有肉食荤腥的饭,现在也泛指吃肉或会餐加菜。源于古代军营每月初二、十六杀牲以祭牙旗,而后食之。“打”本有吃义,如唐寒山诗第138首“唯知打大脔”。因此“打牙祭” 即吃牙祭。清乾隆二十七年《永兴县志》卷五《风土志·方言》: “初二、十六饮酒食肉曰打牙祭。” 民国十八年《资中县续修资州志》卷八《风土·方言》: “初二、十六祀神曰打牙祭。”民国二十二年《绵阳县志》卷一《疆域·风俗·俗语》: “朔望酹神曰打牙祭。” 民国二十六年《犍为县志·居民·风俗》: “工商业家月以初二、十六两日肉食二次,名为打牙祭,已成各家普遍之习惯。”李劼人《大波》第三部第三章: “莫这样杞人忧天,隔几天,还是搞些鸡鸭鱼肉回来,请我们再打一回牙祭好娄!”原注: “打牙祭是四川人用来代替吃肉的一个名词。据说,古代有这样一个制度: 每月初二、十六,军营中必杀牲以祭牙旗,因而人得食肉。在昔,四川一般人也只在每月初二、十六各食肉一次,故相习于吃肉即谓之打牙祭。打者,即动词的为字。” ![]() ![]() ![]() ![]() ![]() ![]() 打牙祭(惯)原指逢月初、月中吃一顿有荤菜的饭,现指偶尔吃一顿丰盛的饭菜,改善生活。 打牙祭惯原指逢月初、月中吃一顿有荤菜的饭,现指偶尔吃一顿丰盛的饭菜,改善生活。马忆湘《朝阳花》二三章一:“王德民停住了,回答说:‘今天不是打牙祭吗?早些动手做菜去。政委,院长,看我老王显显身手吧!’” 打牙祭原指每逢月初、月中吃一顿有荤菜的饭。泛指偶尔改善生活,吃一顿丰盛的饭菜。 打牙祭dǎyájì原指每逢月初、月中吃一顿有荤菜的饭,后来泛指偶尔吃一次好的东西。艾芜《都市的忧郁》:“作主妇的咋个又不想节省下来,留给家庭~呢?”|李佩甫《红蚂蚱绿蚂蚱·德运舅的大喜日子》:“一村的狗都来~,伸着长长的舌头,等着赏赐。” 吃的情况 吃的情况第一顿:朝食 ☚ 尝味 吞食 ☛ 打牙祭da ya jihave sth. special to eat 打牙祭having something special to eat 打牙祭原指逢节吃有荤菜的饭。后指偶然吃一次丰盛的饭菜。《儒林外史》一八: 平常每日就是小菜饭,初二、十六跟着店里吃牙祭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