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户等制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户等制 金朝依据民间居民的财产占有情况作为划分等级的制度。户等制的划分主要用来作为征收各种赋税的依据。金代划分户等主要依据土地、牛具和奴隶占有的多寡分成上、中、下三等,一些地区又将每等再分为三级。因此,又称作三等九甲或九等户。 户等制 户等制元代的一种户籍制度。魏晋南北朝以来,以民户的资产(主要是田地)为依据划年)正式实行,分民户为上、中、下三等,每等之中又分上、中、下三甲,合称三等九甲。除军户、匠户外,居民的户等都登记在鼠尾薄上,官府据此摊派差役和征收赋税。同时,城乡居民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如婚嫁聘礼、结婚宴饮、栽桑植树等,亦均按户等作了形式和数量方面的规定。然上户往往通过诡名析户等手段逃避或减轻赋役,而政府未持续定期籍户,鼠尾簿所载情况与户等划分常常名不符实,加重了中、下户的经济负担。 ☚ 青册 军民匠灶制 ☛ 户等制 户等制元代的一种户籍制度。始于魏晋南北朝。以居民的资产(主要是土地)为依据划分征发赋役的等级。元世祖至元元年( 1264 )正式实行,分民户为三等九甲,即上、中、下三等户,每等中又分为上、中、下三种户,故通常又称九等户。记载中除上中户、上下户、中上户、下中户等称外,亦有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九等区分的。除军户、匠户外,居民的户等都登记在鼠尾簿上,官府据此摊派差役和征收赋税。元代户等制不仅与国家赋役在三等九甲民户中的摊派标准直接相关,也影响着城乡居民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例如民间的婚嫁聘礼、结婚宴饮、栽桑植树等,均按户等作了形式和数量方面的规定。按照户等制的基本规定,殷实富户(上户)应当承担更多的赋役,但他们却往往通过诡名析户等手段逃避或减轻所承担的赋役。因为政府没有持续定期籍户,鼠尾簿所载情况与户等划分常常名不符实,造成赋役不均,加重了中、下户贫穷农户的经济负担。 ☚ 青册 熟户 ☛ 户等制 户等制始于魏晋南北朝的一种户籍制度。以居民的资产 (主要是土地) 为依据划分征发赋役的等级。东汉末魏初,有按田亩及户征收的户调。西晋由“九品相通”到“九品混通”。北魏、北齐有三等九品制与三枭。隋唐有九等户制。唐武德六年 (623年) 按资产定户为三等,九年改为九等。按户等征收的税称户税钱。宋以物力为标准划分户等。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年) 分民户为三等九甲,即上、中、下三等户,每等中又分为上、中、下三种户,故通常又称九等户。记载中除上中户、上下户、中上户、下中户等称外,亦有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九等区分的。除军户、匠户外,居民的户等都登记在鼠尾簿上,官府据此摊派差役和征收赋税。元代户等制不仅与国家赋役在三等九甲民户中的摊派标准直接相关,也影响着城乡居民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例如民间的婚嫁聘礼、结婚宴饮、栽桑植树等,均按户等作出形式和数量方面的规定。按照户等制的基本规定,殷实富户 (上户) 应当承担更多的赋役,但他们却往往通过诡名析户等手段逃避或减轻所承担的赋役。因为政府没有持续定期籍户,鼠尾簿所载情况与户等划分常常名不符实,造成赋役不均,加重贫穷农户的经济负担。 ☚ 三枭 农业 ☛ 户等制封建王朝按编户财产状况划分等级,据以确定赋役多少和轻重的一种制度。两宋乡村主户分五等,坊郭户分十等。金代验土地、牛具、奴隶数分上、中、下三等,有些地方复将每等分为三级,故又称三等九甲或九等户。充当军户、站户亦以户等为据,一般佥取中户。元承金制,于世祖至元元年(1264)行三等九甲之法,初限于交方,灭宋后复推行于南方。上户科差最多,中、下户递减。因缺乏定期户籍登记及调整户等的规定,有元一代,户等多名实不符,情况混乱,民户苦之。明、清两代户籍亦基本上沿用三等九甲制。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