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戴东原言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戴东原言

戴东原言

清代寓言。纪昀著。《阅微草堂笔记》:戴东原言:其族祖某,尝僦僻巷一空宅,久无人居,或言有鬼。某厉声曰:“吾不畏也。”入夜,果灯下现形,阴惨之气,砭人肌骨。一巨鬼怒叱曰:“汝果不畏耶?”某应曰:“然”。遂作种种恶状,良久,又问曰:“仍不畏也?”又应曰:“然”。鬼色稍和曰:“吾亦不必定驱汝,怪汝大言耳。但言一畏字,吾即去矣。”某怒曰:“实不畏汝,定可诈言畏?任汝所为可矣!”鬼言之再四,某终不答。鬼乃太息曰:“吾住此三十余年,从未见强项似汝者。如此蠢物,岂可与同居?”奄然灭矣。

☚ 藏契者   蹈水之道 ☛

戴东原言

 戴东原言:明季有宋某者, 卜葬地至歙县深山中。日薄暮,风雨欲来,见岩下有洞,投之暂避。闻洞内人语曰:“此中有鬼,君勿入!”问:“汝何以入?”曰:“身即鬼也。”宋请一见。曰:“与君相见则阴阳气战,君必寒热小不安,不如君𦶟火自卫,遥作隔座谈也。”宋问:“君必有墓,何以居此?”曰:“吾神宗时为县令,恶仕宦者货利相攘,进取相轧,乃弃职归田;殁而祈于阎罗,勿轮回人世。遂以来生禄秩,改注阴官。不虞幽冥之中相攘相轧,亦复如此。又弃职归墓。墓居群鬼之间往来嚣杂,不胜其烦。不得已,避居于此,虽凄风苦雨,萧索难堪,较诸宦海风波、世途机阱则如升忉利天矣。寂历空山,都忘甲子,与鬼相隔者不知几年,与人相隔者更不知几年。自喜解脱万缘,冥心造化,不意又通人迹,明朝当即移居。‘武陵渔人’,勿再访‘桃花源’也。”语讫不复酬对,问其姓名亦不答。宋携有笔砚,因濡墨大书“鬼隐”二字于洞口而归。

——《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
 ①歙(she):在安徽省东南部,新安江上游。著名的黄山即在该县西北境。②(ruo):燃烧。③神宗:当指明神宗。年号万历。④阱(jing):陷坑。⑤忉(dao)利天:佛经中说欲界有六重天,忉利天为其第二重。
 【意译】
 戴东原说,明朝的时候有一个姓宋的人, 卜葬地至歙县的深山中。太阳渐渐地下山了,风雨将要来到, 见山岩下有个洞,就躲在里面暂避风雨,忽然听到洞内有人的声音:“这里面有鬼,您不要进来!”宋某问道:“你为什么进来?”回答说: “我就是鬼。”宋某请求见一面。洞里鬼说: “和您相见就阴阳气交战,您必受其寒热而身有不安,不如您烧堆火自卫,相隔一段距离交谈吧。”宋某问道:“您一定有个墓地, 为什么住在这里呢?”回答说:“我是神宗时的一个县令,十分厌恶为官的为了财利互相争夺,为了进级互相倾轧,就弃官回家。死了以后,祈祷阎罗,不要让我再回人世,就把来生的份位,改注在阴间作官。不想在阴间,争夺倾轧,和阳间一样,就又弃官回墓。墓位于群鬼之间,往来十分吵杂, 不胜其烦。不得办法, 只有避居在这里, 虽然此处凄风苦雨,荒凉得难以忍受,和官场上的风波,人世间的险诈比较起来,虽仍属欲界,但已离开了人间俗界。在静寂的空山中度日,都忘记日子,和鬼间相隔了不知道有几年,和人间相隔更不知道有几年。自我暗喜这一下解脱了万般因缘,可以静心修行了,不想今日这里又出现了人迹,明天早晨立即移居他处。希望 ‘武陵渔人’, 不要再去访问 ‘桃花源’ 了。”话说完了就再也不说话了,问他姓名也不回答。宋某随身带着笔砚,就饱墨在洞口写上“鬼隐” 两个大字, 然后才回去。
 【解说】
 天下乌鸦一般黑,冥间阳世一个样,正是这则故事所具有的批判意义,说明了封建社会官场腐败黑暗, 只是“货利相攘,进取相轧”而已。通过鬼言把冥间阳世联在一起批判,这样的构思是巧妙的。不过思想上的进步并不代表宣扬的处世方式的得当,恰恰相反,此官的避世方式是不可取的。为了避入世,就留在冥间;冥间尚如此,就弃官归墓;群居嫌嚣杂,竟避匿山洞,现在这里又遇人迹,尚不知又将逃匿到何处何方,这样的逃避现实的做法固然是对社会的一种反抗,但这种反抗实在是太消极了。生活在世,需要一种适应的能力,这种适应能力当然不是随波逐流,而是具有应付各种复杂关系的能力,具有在复杂关系的社会中生存下去的能力,如果因为生活的黑暗就一味地避让之,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被生活所抛弃了。适应的背后是自信心的树立,相信自己能够和恶势力抗衡,能够为正义的力量助一臂之力;而隐匿的背后是自信心的丧失,认为自己无法和社会共存亡,虽然保持住了那么一点自洁的精神,实际上是自我价值丧失。是人,只有生活在人间社会才是健全的人;是鬼,只有生活在冥间社会才像鬼,脱离了现实社会的人或鬼,也就算是自己取消了人或鬼的资格。
 【相关名言】
 没有人会选择孤立状况的整个世界,因为人是政治生物,他的本性要求与他人一起生活。

——希腊·亚里士多德


 在人类活动的所有方面,只有那些和社会的要求保持活的联系的倾向,才能获得辉煌的发展。

——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


寓言“戴东原言”注释、翻译和解说 - 可可诗词网

戴东原言

 戴东原言:明季有宋某者, 卜葬地至歙县深山中。日薄暮,风雨欲来,见岩下有洞,投之暂避。闻洞内人语曰:“此中有鬼,君勿入!”问:“汝何以入?”曰:“身即鬼也。”宋请一见。曰:“与君相见则阴阳气战,君必寒热小不安,不如君𦶟火自卫,遥作隔座谈也。”宋问:“君必有墓,何以居此?”曰:“吾神宗时为县令,恶仕宦者货利相攘,进取相轧,乃弃职归田;殁而祈于阎罗,勿轮回人世。遂以来生禄秩,改注阴官。不虞幽冥之中相攘相轧,亦复如此。又弃职归墓。墓居群鬼之间往来嚣杂,不胜其烦。不得已,避居于此,虽凄风苦雨,萧索难堪,较诸宦海风波、世途机阱则如升忉利天矣。寂历空山,都忘甲子,与鬼相隔者不知几年,与人相隔者更不知几年。自喜解脱万缘,冥心造化,不意又通人迹,明朝当即移居。‘武陵渔人’,勿再访‘桃花源’也。”语讫不复酬对,问其姓名亦不答。宋携有笔砚,因濡墨大书“鬼隐”二字于洞口而归。

——《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
 ①歙(she):在安徽省东南部,新安江上游。著名的黄山即在该县西北境。②(ruo):燃烧。③神宗:当指明神宗。年号万历。④阱(jing):陷坑。⑤忉(dao)利天:佛经中说欲界有六重天,忉利天为其第二重。
 【意译】
 戴东原说,明朝的时候有一个姓宋的人, 卜葬地至歙县的深山中。太阳渐渐地下山了,风雨将要来到, 见山岩下有个洞,就躲在里面暂避风雨,忽然听到洞内有人的声音:“这里面有鬼,您不要进来!”宋某问道:“你为什么进来?”回答说: “我就是鬼。”宋某请求见一面。洞里鬼说: “和您相见就阴阳气交战,您必受其寒热而身有不安,不如您烧堆火自卫,相隔一段距离交谈吧。”宋某问道:“您一定有个墓地, 为什么住在这里呢?”回答说:“我是神宗时的一个县令,十分厌恶为官的为了财利互相争夺,为了进级互相倾轧,就弃官回家。死了以后,祈祷阎罗,不要让我再回人世,就把来生的份位,改注在阴间作官。不想在阴间,争夺倾轧,和阳间一样,就又弃官回墓。墓位于群鬼之间,往来十分吵杂, 不胜其烦。不得办法, 只有避居在这里, 虽然此处凄风苦雨,荒凉得难以忍受,和官场上的风波,人世间的险诈比较起来,虽仍属欲界,但已离开了人间俗界。在静寂的空山中度日,都忘记日子,和鬼间相隔了不知道有几年,和人间相隔更不知道有几年。自我暗喜这一下解脱了万般因缘,可以静心修行了,不想今日这里又出现了人迹,明天早晨立即移居他处。希望 ‘武陵渔人’, 不要再去访问 ‘桃花源’ 了。”话说完了就再也不说话了,问他姓名也不回答。宋某随身带着笔砚,就饱墨在洞口写上“鬼隐” 两个大字, 然后才回去。
 【解说】
 天下乌鸦一般黑,冥间阳世一个样,正是这则故事所具有的批判意义,说明了封建社会官场腐败黑暗, 只是“货利相攘,进取相轧”而已。通过鬼言把冥间阳世联在一起批判,这样的构思是巧妙的。不过思想上的进步并不代表宣扬的处世方式的得当,恰恰相反,此官的避世方式是不可取的。为了避入世,就留在冥间;冥间尚如此,就弃官归墓;群居嫌嚣杂,竟避匿山洞,现在这里又遇人迹,尚不知又将逃匿到何处何方,这样的逃避现实的做法固然是对社会的一种反抗,但这种反抗实在是太消极了。生活在世,需要一种适应的能力,这种适应能力当然不是随波逐流,而是具有应付各种复杂关系的能力,具有在复杂关系的社会中生存下去的能力,如果因为生活的黑暗就一味地避让之,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被生活所抛弃了。适应的背后是自信心的树立,相信自己能够和恶势力抗衡,能够为正义的力量助一臂之力;而隐匿的背后是自信心的丧失,认为自己无法和社会共存亡,虽然保持住了那么一点自洁的精神,实际上是自我价值丧失。是人,只有生活在人间社会才是健全的人;是鬼,只有生活在冥间社会才像鬼,脱离了现实社会的人或鬼,也就算是自己取消了人或鬼的资格。
 【相关名言】
 没有人会选择孤立状况的整个世界,因为人是政治生物,他的本性要求与他人一起生活。

——希腊·亚里士多德


 在人类活动的所有方面,只有那些和社会的要求保持活的联系的倾向,才能获得辉煌的发展。

——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


《戴东原言》全文和鉴赏 - 古代微型小说 - 可可诗词网

戴东原言

 

·纪昀·


 戴东原言:其族祖某,尝僦僻巷一空宅,久无人居,或言有鬼。某厉声曰:“吾不畏也!”入夜,果灯下见形,阴惨之气,砭人肌骨。一巨鬼怒叱曰:“汝果不畏也?”某应曰:“然!”遂作种种恶状。良久,又问曰:“仍不畏耶?”又应曰:“然!”鬼色稍和,曰:“吾亦不必定驱汝,怪汝大言耳。汝但言一‘畏’字,吾即去矣。”某怒曰:“实不畏汝,安可诈言畏。任汝所为可矣!”鬼言之再四,某终不答。鬼乃太息曰:“吾住此三十余年,从未见强项似汝者。如此蠢物,岂可与同居!”奄然灭矣。或昝之曰:“畏鬼者常情,非辱也。谬答以畏,可息事宁人,彼此相激,伊于胡底乎?”某曰:“道力深者以定静祛魔,吾非其人也。以气凌之,则气盛而鬼不逼;稍有牵就,则气馁而鬼乘之矣。彼多方以饵我,幸未中其机械也。”论者以其说为然。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
 《戴东原言》这篇小说刻画的是戴氏族祖某这样一个人物,表现的是不怕鬼这样一个主题,表现形式粗看起来主要是对话,其余穿插一些叙述描写。把悬念法和蓄势法结合起来运用,借助“戴氏族祖某为什么不怕鬼?”这样一个悬念,加上“他为什么‘硬’的不怕,而‘软’的又不吃?”这样层层蓄积起来的读者心中的疑问,最后豁然释疑,阐明戴氏族祖某异于他人的不怕鬼的真正原因。由于悬念和蓄势造成读者的思索,使小说的主题思想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作品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小说一开始就设下了戴某为什么不怕鬼的疑问。“尝僦僻巷一空宅,久无人居,或言有鬼。”空宅,长期没有人住,说是闹鬼,所以人们不敢住进去,戴某是在这样的背景气氛下租住进去的。别人都不住,他为什么住进去呢?直接的答案是他的言行:“某厉声曰:‘吾不畏也!’”即态度严肃情绪激烈而大声地说“我不怕”,他为什么不怕呢?设下了疑问,留下了悬念。
 戴某的不怕,招来的是巨鬼的两次硬的威逼。在硬的威吓面前为什么依旧不怕,到底是什么原因?这使尚未有答案的疑问又加深了,悬念的积累逐渐变成了蓄势。
 硬的不行,就来软的,巨鬼变换策略向戴某进攻。巨鬼甚至说:“汝但言一‘畏’字,吾即去矣。”只要说一怕字,鬼就走,“讲和”条件已降到最低度,但戴某始终不畏未变,最后鬼只好叹息着溜了。但在这“软”的人鬼较量中,鬼为什么一定要让他说一怕字呢?而戴某为什么又强项得一定不说怕字呢?至此,旧的疑问未消,新的疑问又产生,疑问越积越多,气势越蓄越厚,已到达高潮,小说也进入了尾声。
 结尾借有人责问戴某为什么不说一怕字以求息事宁人,实际上是把小说前面蓄积的疑问加以概括地提了出来,而戴某的答话则是对全部疑问的回答。气盛则鬼无可奈何,如果稍一动摇,鬼就乘虚作祟,鬼的硬是逼,软是骗,戴某软硬不怕,原因全明,至此前疑尽释。
 冯镇峦在《读聊斋杂说》中说:“作文有先暗后明之法。先不说出,至.后方露”。这篇小说的悬念和蓄势的结合运用就是先暗后明,使明的内容更鲜亮光彩。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3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