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给养标准zhanshi jiyang biaozhunwartime subsistence standard
为保障战时参战的军队各类人员和在编牲畜而规定的给养物资的供应定额。通常分战时给养基本标准(携行量和运行量)和战时给养补助标准(加大量)。计算单位有日份和月份等。
古代,军队所需给养物资的品种简单,数量少,对战时消耗的给养物资的品种、数量和质量无统一规定,没有战时给养标准。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作战手段的改进,战争规模日益扩大,给养物资的品种及消耗量不断增多。古希腊、古罗马和中国等国军队除扩大随军携带给养物资外,还在军队行军沿线和作战前方设立仓库在军队驻扎地建立补给和屯垦基地储备给养物资。17世纪中叶,法国和瑞典等欧洲国家在预定作战方向上设仓储备粮草以供应作战部队。19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了关于士兵热能需要量的研究工作。20世纪30年代,欧洲经济发达国家普遍制定了战时给养标准,并依据标准进行战时给养物资的计划、筹措、供应和补充。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根据生理学和营养学的要求,研制了由士兵携带和后方基地供应补充的口粮。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时期,各野战军指挥部为部队规定过给养物资消耗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总参谋部逐步统一全军各军兵种部队和分队的战时给养标准,它包括给养携行量、运行量和加大储备量。平时按规定标准配齐给养携、运行量,单独配套储存,未经上级军事指挥员批准不得动用,但可用日常补给物资予以更新,以经常保持储备的给养物资数量足、质量好。进入战斗准备时,上级军事指挥员根据所属部队和分队的作战需要,可在携行量与运行量之间进行调整。战斗中的物资消耗应及时予以补充。战斗结束后,立即恢复原规定的给养物资携行量和运行量。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苏联陆军规定士兵的给养携行量是1日份;规定师、团、营三级给养物资的运行量为5日份。美国陆军把按规定由部队运输工具载运的和由单兵携带的物资称为“随伴补给品”,其数量包括“基本携行量”和“规定携行量”,一般由战区司令确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加大储备的给养物资品种、数量和时机,由上级军事指挥员根据所属部队、分队的作战任务,物资消耗限额和作战环境以及后方交通运输条件等因素确定。阵地进攻作战和阵地防御作战时,通常是预先加大给养物资储备;运动进攻作战和运动防御作战时,通常是临时加大给养物资储备。加大储备,既要保障部队一定时间内的作战需要,又要避免影响部队机动和造成物资浪费。给养加大储备量通常是防御多于进攻,坚守防御多于野战防御,阵地进攻多于运动进攻,主要作战方向多于次要作战方向,第一梯队多于第二梯队,并根据地形、气候等条件重点加大特需给养物资的储备量。各国军队的给养加大储备量不尽相同。苏军单独规定每次战役、战斗的加大储备量。美军由于根据需要酌情规定物资的“基本携行量”,所以没有单独规定的加大储备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