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典文论在西方
我国的古典文论,除了少数以诗歌形式陈说(如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外,绝大多数为散文著作。这些著作蕴含丰富、见解独到、论述方式奇特,倍受西方学者的重视,因而构成了西方中国文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下面从三个方面予以说明。
一、译介 迄今所知,1929年在美国匹兹堡出版的英译本《沧浪诗话》,是我国古典文论专著最早的西译。五十年代初,陆机的《文赋》有了三种英译本: 一种为休斯(ErnestRichard Hughes)所译,1951年在纽约出版;另一种为方志彤所译,同年在坎布里奇出版;第三种为陈世骧所译,1948年初印于北平,1953年在波特兰再版(修订本,后又收入白之的《中国文学选集》)。在休氏译本中,还有美国著名文论家理查兹(I. A.Richards)撰写的前言,并有《典论·论文》和《文心雕龙·原道》的英译作为附录,缀于篇末。数年后,《文心雕龙》全书英译(纽约,1959)开始面世,它是美籍华裔学者施友忠的译本。到了六十年代,法国著名学者戴密微编辑的《中国古典诗歌选》(巴黎.1962)出版,其中有《文赋》的法译。同年,又出现了《沧浪诗话》的德译本(威斯巴登),它出自德邦(GuntherDebon)的手笔。除此而外,在期刊、文集中,还有一些中国古典文论(或其片断)的西译。
二、评传 在许多译本中,常有介绍文论家生平及其所处时代的文字,如休斯和陈世骧的两种《文赋》英译。当然,讨论比较充分的还是评传著作,这在西方也有一些。例如,吉布斯(Donald Arthur Gibbs)的《〈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载于《亚洲文献》第29卷),邵永兴(译音,Paul Yong—shing shao)的《作为文论家、批评家和赋家的刘勰》(1981年斯坦福大学博士论文),尼维森(David S.Nivison)的《章学诚的生平和思想》(斯坦福,1966)。我国古代文人多半一面创作,一面发表文学观点,如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苏轼等,他们也都有评传在西方流传。上述评传不仅介绍传主的生平,而且重点介绍其文学观的形成和内容,以及他们在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三、研究 这方面最重要的著作是刘若愚的《中国文学理论》(芝加哥,1975)。论者将我国古典文论划分为六类(参见“玄学理论”、“决定理论”等条),分述各类观点的渊源、发展及流变,综述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融合,并比较中西文论的异同(参见“玄学论与象征论”、“玄学论与现象学”等条)。断代研究著作有匈牙利学者托凯(Ferenc Tokei)的《中国三世纪至六世纪的文体理论》(布达佩斯,1971),法国学者侯思孟(Donald Holzman)的《中国三世纪初的文学批评》 (载于《亚洲研究》第28卷第2期)。李又安(Adele Rickett)根据维尔京国际学术会议论文辑成的《中国的文学观》(普林斯顿,1977)一书,旨在讨论西方读者较陌生的文论家,涉及孔子、欧阳修、黄庭坚、王夫之、“脂砚斋”、梁启超等人。就内容而言,这些论著大体上集中讨论四个论题:中国古典文论的整体特点和分类,某个(或某些)文论家的文学主张,以及中西文论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