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的起源与形成
中国戏曲起源很早,在原始社会的歌舞中已初露端倪了。但它的发展却很缓慢,经历了春秋、战国、汉、唐,直到宋、金时期,才正式形成。王国维先生在他的《宋元戏曲史》中,给戏曲下了一个定义,即“以歌舞演故事”。中国戏曲正是沿着这条道路发展的。
原始社会的歌舞是在劳动中产生的。最初的一种形式是狩猎舞,表现人们打猎的场面。后来又出现了与农业有关的舞蹈,如“腊”、“雩”等。“腊”是年终时祭祀农业神的仪式上表演的舞蹈。“雩”则是天旱时祈雨的仪式上表演的舞蹈。
奴隶社会中,歌舞为奴隶主所把持,成为对他们歌功颂德的工具,如周代有表现周武王及周公灭商平叛的大舞,又有歌颂周朝治国有序的韶舞。民间歌舞则继续保持了浓重的祭神意味。如北方的“傩”,即是一种在每年除夕要跳的驱鬼除疫的舞,舞者戴面具表演。
汉代,由于同西域诸国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西域诸伎流入中原。在宫廷,一种从民间吸取来的技艺“角抵戏”同西域诸伎结合加以发展,形成多种技艺竞逐表演的局面,当时称之为“百戏”。民间则将“角抵戏”进一步戏剧化,关中人民创造演出了用动作表现故事的《东海黄公》。
从开始,西北各少数民族开始迁居内地,这种民族的融合也带来 一种文化的融合。表现在歌舞上,少数民族歌舞同汉族民间歌舞、角抵相结合,循着《东海黄公》用动作演故事的路子,发展出 一种新的表演形式——歌舞戏,其中以《踏摇娘》、《钵头》、《兰陵王》为代表。歌舞戏发展到唐代进 一步成熟,专门用歌舞来表演故事。
与歌舞戏同时产生的,还有 一种艺术样式——参军戏。参军戏的源头最早可上溯到西周时期的倡优。倡优是当时由王公贵族豢养的一种供调笑娱乐的弄臣。有时他们也借助歌舞和语言来劝谏主人。到了封建时代,优有时也充当帝王讽刺臣下的角色。于是到了后赵石勒时,便出现了由两名优伶来表演的、以讽刺为目的的参军戏。唐代以后,它又得到了发展,角色增多了,但仍以说白为主。
唐代也出现了一种通俗的叙事文学形成——变文。它 一般是寺院中用来讲唱佛经故事的底本,散句与五、七言整句相间,有说有唱。后来又将题材由宗教发展到讲唱世俗故事。北宋时期,讲唱艺术发展成为用一种诸宫调的形式讲唱长篇故事,表现力大大增强了。
宋、金时期,商品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商业大都市。在都市中出现了一种专门的技艺表演场所——瓦舍勾栏,这使得各种技艺在相互竞争中得到很大发展,融各种表演艺术之长为 一身的中国戏曲便应运而生了。当时,分别以歌舞、说白、讲唱来表现故事的歌舞戏、参军戏,说唱艺术有了一种综合的趋势,成为合歌舞、说白、动作来表现故事内容,同时也有了角色的划分,从而形成一种叫做“宋杂剧”的艺术形式。中国戏曲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