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聃与《老子》
老聃即老子,为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历乡曲仁里人,曾任周守藏室之史。所著《道德经》实为战国时人整理而得传,题名《老子》。孔子51岁时曾去周都洛阳向他问礼,时老子大约已八九十岁。周室衰微,老子西行,著书,言道德之意5000余言而去,莫知所终。老子究竟享有多少寿数,难以考知,但可以肯定,他是一个长寿之人。《老子》是一部哲学著作,其中有很多关于养生之理的直接论述,这些观点对中国传统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黄帝内经》所论的养生之道,多是对老子学说的发挥,所以称为“黄老之学”。《道德经》涉及养生的问题主要有:
❶顺乎自然,却病延年。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所说的道,含有规律的意思。自然,即指规律的必然性,也泛指自然界。在老子看来,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人要维持其生命活动,必须顺乎自然,适应自然变化的规律。老子这种观点,被《内经》发展为“天人相应”学说,更明确阐述了自然与寿命的关系。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说明人顺乎自然之道,顺应自然规律去生活,就能却病延年。
❷少私寡欲,恬淡为止。老子极力主张“恬淡”。他要求人们要少私念、去贪心,知足常乐。认为追逐名利,嗜欲无穷,是招灾惹祸之源,伤身损寿之根。没有贪欲,人的真气就能内守,疾病就无由发生。所以《内经》据此提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后世医家和养生学家大多宗此。
❸专气致柔,以静为正。老子认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指出:“弱之胜强,柔之胜刚”。提示柔和之气在人体是最富生机之气,就像那初生的婴儿生机盎然,朝气勃勃。因而要求人们炼就这种柔和之气,以维持旺盛的生机。这种柔和而富有生机之气,显然是《内经》所说的真气,后世医家所称的元气。为炼就和维护这种有利于人体的真元之气,老子主张“守静”。认为“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这个论点成为后世静气功的理论依据。综上所述,保养真气、顺乎自然、以柔克刚、以静制动,是老子对于中国养生学的三大贡献。他不惟是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亦是气功养生的创始人,是中国养生学的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