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otitis medi purulentachronica系常见的一种中耳慢性炎性疾病。多由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没能及时治愈而致。病理变化分单纯型、坏死型、胆脂瘤型等。病人主要有外耳道反复流脓及耳聋,有的尚有病侧头痛等。彻底治愈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对预防本病有益,可用中药或手术治疗。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一种不仅影响听力并可危及生命的常见病,为中耳粘膜,甚至骨膜、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其特点为鼓膜穿孔,反复耳漏。 图1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各种鼓膜穿孔
胆脂瘤可分先天性(见“先天性耳胆脂瘤”)和后天性二种,前者发生于中耳乳突者罕见,后者又有原发及继发之分。 图2 原发后天性胆脂瘤发生机理 (1) 原发后天性胆脂瘤。无化脓性中耳炎史,系咽鼓管长期堵塞,鼓室内产生负压,鼓膜松弛部内陷形成小袋而陷入鼓隐窝,袋内上皮反复脱落、聚集,形成胆脂瘤(图2)。 (2) 继发后天性胆脂瘤。外耳道复层鳞状上皮从鼓膜的边缘性穿孔伸展,长入鼓室、鼓隐窝,鼓窦以后,上皮脱落,聚集成团而发展成胆脂瘤。这一学说为多数所接受。 此外尚有组织变形学说,即鼓室粘膜因慢性炎症刺激而化生为复层鳞状上皮以及上皮植入学说,例如颞骨骨折时,鳞状上皮可植入鼓室。 因各型的病变不同其临床表现也各异。 (1) 单纯型: 间歇性流脓,为粘液性或粘液脓性,常因上呼吸道感染而增多,无臭味,或因腐败菌感染而有轻度臭味,但经多次清洗滴药后,很快就可消失。听力减退一般较轻,多呈传音性聋。 鼓膜紧张部中央性穿孔,呈圆形或肾形,鼓室粘膜平滑、充血或苍白,伴肿胀或增厚。穿孔大者,在鼓室前方可见咽鼓管口,有时可见部分锤骨柄。 (2) 骨疡型: 有持续的脓性分泌,味臭,鼓膜边缘性大穿孔或紧张部中央性大穿孔,可见鼓岬或鼓隐窝有肉芽组织或息肉,常自鼓膜穿孔处突出,有时堵塞外耳道妨碍引流。锤骨柄或部分其他听骨破坏、缺损。听力检查示传音性聋,晚期可为混合性聋,有时有耳鸣或轻度眩晕等症状。乳突X线照片,除密度增加外,鼓窦区可有扩大或骨质破坏。 (3) 胆脂瘤型: 鼓膜多有松弛部或紧张部后上边缘性穿孔。由松弛部内陷形成的胆脂瘤,其穿孔可闭合,胆脂瘤仍在中耳内,而检查时未见鼓膜穿孔,应注意之。所谓边缘性穿孔系指穿孔波及鼓环或鼓切迹。持续流脓,量少而有腐臭,有时有脓痂,必须清除痂皮后始可见穿孔。 听力有不同程度减退,早期为传音性聋,晚期为混合性聋。可有轻度耳鸣、眩晕感。一旦出现剧烈头痛伴发热、寒颤、呕吐或面瘫等症状时即应注意并发症。乳突X线照片,可示鼓隐窝、鼓窦和乳突有边缘整齐的圆形透光区。 治疗包括保持耳部清洁,防治并发症。注意鼻腔、鼻咽、增殖体、扁桃体和有关变态反应疾病的治疗。对单纯型及骨疡型而无并发症者,先采用保守治疗,即局部药物疗法。若保守治疗无效,而有并发症或为胆脂瘤型者应采用手术疗法。 (1) 清除脓液: 必须经常、耐心、仔细地用3%双氧水清洗外耳道和中耳内潴留的分泌物。采用高负压吸引(见“耳用药法”)可清除中耳深处的脓液而获良效。 (2) 局部用药: 因本病多为混合感染,有条件时应根据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药物。药剂有水剂、醑剂、油剂、粉剂。近来多采用复方制剂。一般常用1%黄连素、4 %硼酸酒精等制剂。亦可采用正负压置换法 (见“耳用药法”)。待完全干燥,即停止用药,并观察3~6月,如无复发,对中央性穿孔可先试用腐蚀剂 (三氯醋酸饱和溶液)涂布于穿孔边缘,以除去覆盖穿孔的上皮,刺激四周纤维层及上皮生长。若穿孔较大或边缘性穿孔,可行鼓膜修补术。也可根据听骨链情况选用鼓室成形术。 (3) 鼓室内肉芽及息肉应予清除,以利引流。肉芽除可用10~20%硝酸银液腐蚀外,亦可用刮匙刮除或杯形钳夹除。息肉最好用杯形钳或圈套器摘除,切忌用力牵扯,以免损伤中耳。 (4) 物理疗法: 仅适用于单纯型,常用者如电离子透入法,红外线照射等。 (5) 手术疗法: 清除骨疡型和胆脂瘤型病变组织,防止或治疗并发症。根据病情采用乳突根治术或鼓室成形术。 ☚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乳突炎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