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葳蕤(wei rui):草木叶子披拂的样子。皎洁:明净。②欣欣:草木繁茂而有生气的样子。生意:生气勃勃。自:从。 尔:你,你们。这里指兰和桂。③林栖者:栖身于山林间的人,指隐士。闻风:指仰慕兰桂高洁的风节。坐:因。④本心:本性,本质。美人:喻指理想中的同道者。
【鉴赏导示】
张九龄,唐玄宗开元时代贤相之一。其诗有不少应制之作,但一些赠答、写景、抒情的诗篇,感情真挚,辞藻清丽。晚年遭受谗毁,身世感慨,寄托于诗,风格转趋朴质遒劲。其《感遇十二首》借物抒怀,历来有与陈子昂的《感遇》相提并论之说。
【鉴赏】
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朴素遒劲,寄慨遥深。此为第一首,诗人以比兴手法,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
诗开头两句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花卉植物——春兰与秋桂。这里,诗人古而不泥古,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互文以见义。“葳蕤”、“皎洁”分别形容兰桂,各尽其妙。接着展现它们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三、四两句由总而分。“佳节”回应起笔的春、秋,说明兰桂在适当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自”当“各自”解释,不但指它们适应佳节的特点,而且表明了它们不求人知的品质,为下文点题作了伏笔。五、六句,忽然一转,引出山林之中的美人,即隐逸之士。“谁知”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觉。美人因闻其香而生爱慕之情。“坐”,犹深也,殊也。表爱慕之深。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闻风”用典,用得自然、恰当,不着痕迹。末二句以“何求”又作一转折。诗人以物之“本心”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应有的本分,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通达。在此点明全诗的主旨。
【鉴赏要点】
[1]名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2]风格质朴刚健。[3]借物抒情,托物言志。[4]采用比兴手法。
张九龄于开元二十二年(734)迁中书令,为相贤明,正直不阿,被李林甫所排挤,开元二十五年(737)贬为荆州长史。他的《感遇》诗十二首即在荆州时所作,与陈子昂的《感遇》相类,同为思深力遒的佳作。
诗以兰桂自比。葳蕤,茂盛披拂的样子。兰草在春天叶茂香浓,桂花在秋日皎洁飘香。它们的勃勃生机,显现出无限活力,使春秋两季成为美好的季节。人们纷纷循香而来,于草丛花前,心迷神醉,流连忘返。但是兰桂的形态气味是它们的本性,生而有之,决不是为了取悦于“美人”而散发芳芬,更不希望为“美人”采折,替她们去装饰门面。诗以兰桂喻指坚贞清高的气节,表白自己本无用世之意,所以不求君相(“美人”)的引用。用寓言笔法,曲折地传达出自己的真实心态。
“草木有本心”亦给我们一定的哲理启示。尽管兰桂溢香飘芳是其固有的本性,并不藉此慕求他人的青睐,但人们却不邀自来,闻风而至,沉醉在清淡宜人的香气之中。可见,“才”、“德”是必有所用的。人在世上,要紧的是提高自身的素养,培养美德,积蓄才干,那末,即使默默无闻地存身于人群之中,或者孤身独处于闹市之外,他的德才也会像兰桂飘香一样,引来众多的仰慕者,并最终得到世人的首肯。李时珍苦修《本草》荫蔽后世,居里夫妇发现核能造福人类,例子真是举不胜举,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指的就是这个道理。此为启示之一。
启示之二:兰桂的芬芳,高雅清新,怡人身心,故寻觅者不辞路遥,不畏地僻,“闻风”而来,满足而归。如果他们发出的是腥臊恶臭的气味,则人们躲避掩鼻尚恐不及,又怎肯蹑迹披求,趋之若鹜呢?可见,关键在于“德”、“才”的性质。恶德歪才,是为害群之马,人人皆恨;美德良才,方是君子本色,人人皆亲。
启示之三:兰桂吐芳是自然形成的,可以说是无目的的(从生物学上来说,能吸引蜂蝶,借以繁衍后代。但兰桂并不自知)。比之草木,人要不知高明多少倍。但“德”、“才”不是先天就形成的,必须靠自己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逐渐具备。它们是后天刻苦学习、磨炼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必须十分重视在实践中学习、改造,不断地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净化自己。人的活动应该有明确的目的,积德蓄才,目的是造福于社会,服务于他人,在匆匆的人生旅途上,印上自己深深的脚印。封建时代的张九龄,满腹经纶而不被重用,“何求美人折”吐露的是求而不得后的愤懑凄清的心态。今天我们则提倡“唯求美人折”,立志把自己的智慧才干奉献给伟大的祖国,这才是无悔无愧的一生!孤芳自赏,顾影自怜,独善其身,凡此种种,在今天都必须坚决唾弃之。
这首诗以寓言形式,用隐喻手法,托草木而言心志。末二句以“草木”紧扣“兰”、“桂”,首尾照应分明,结句“何求美人折”正意反说,运用转笔,更显出跌宕起伏之妙。
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朴素遒劲,寄慨遥 深。此为第一首,诗以比兴手法,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 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 秋桂。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 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 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 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兰用 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 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 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 秋桂清雅的特征。
兰桂两句分写之后,用“欣欣此生意”一句一统,不论葳蕤也好, 皎洁也好,都表现出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第四句“自尔为佳节”又 由统而分。“佳节”回应起笔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 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自”当“各自” 解,“尔”当“如此”解,即代表“葳蕤”和“皎洁”。)这里一个“自”字,不 但指兰桂各自适应佳节的特性,而且还表明了兰桂各自荣而不媚, 不求人知的品质,替下文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作了伏笔。
起首四句,单写兰桂而不写人,但第五句却用“谁知”突然一转, 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即那些引兰桂风致为同调的隐逸之 士。“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觉。美人由于 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坐”,犹深也,殊也。表 示爱慕之深。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 “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其中说:“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 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 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张 九龄就把这章中的“闻风”毫不费力地拉来用了,用得这样恰如其 分,用得这样自然,用得这样使读者毫不觉得他在用典故,这也是值 得一提的。
最后二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何求”又作一转折。林 栖者既然闻风相悦,那么,兰桂若有知觉,应该很乐意接受美人折花 欣赏了。然而诗却不顺此理而下,忽开新意。兰逢春而葳蕤,桂遇 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很 清楚,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 作为一个人的本分,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 利达。全诗的主旨,到此方才点明;而文章脉络也一贯到底。上文 的“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与这里的“草木有本心”互为照应;上 文的“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又与“美人折”同意相见。这最后 十个字,总结上文,滴水不漏。
古体诗而只写八句,算是短小的了,而张九龄在寥寥短章中,狮 子搏兔,也用全力。诗前二句是起,三、四句是承,五、六句是转,七、 八句是合,结构严谨。而且做到了意尽词尽,无一字落空。表现形 式上,运用了比兴手法,词意和平温雅,不激不昂,使读者毫不觉得 在咏物的背后,讲着高雅的生活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