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拳 意拳(1)形意拳古名。董秀升撰《岳氏意拳五行十二形法精义》,以意拳名形意拳。书中收录有传为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成文的“《岳氏意拳》原序”(有文称此序为《心意六合拳·序》)。此序云:“(岳飞)精通枪法,以枪为拳,另立一法,以教将佐,名曰意拳”。至明清间,姬际可“得遇异人,以岳武穆王拳谱传授,摩练数载,尽悟其妙”,始传出形意拳(心意六合拳)。 (2)指传自王芗斋的现代意拳。王芗斋(1890—1963)幼从郭云深习形意拳,得其精要。成年后外访各地,又学得八卦掌、太极拳等多种拳技。经数十年亲身实践和理论研究,最后以形意拳为基础,以“以形取意、以意象形、形随意转、意自形生、式随意从、力由意发”(见《意拳要点》)为总则,摆脱拳套,创成重意弃形、以站桩功为本、讲究实搏散手的现代意拳。其主要内容包括:站桩、试力、试声、发力、摩擦步、推手、散手(实作)等。其中站桩、试力、试声被作为基础功夫。 站桩的桩式有二十多种。按其形态可分为站式、坐式、卧式、行走式、半伏式;按其作用可分为养生桩和技击桩。练习站桩,首重凝神定念,意动一致;并以“四容五要”作为基本原则。“四容是头直、目正、神庄、声静;五要是恭、慎、意、切、和” (王芗斋《站桩漫谈》)。“五要”的含义是恭敬谨慎、意足切实、平心和气。 试力是“由不动中去体会,再由微动中去认识”站桩获得的各种力。王芗斋《站桩漫谈》云:“试验各种力,……沉、托、分、闭、提、顿、吞、吐、筋络鼓荡弹簧似,毛发根根意如戟,一面要含蓄缠绵力旋绕,一面要斩铁截金、冷决脆快、刀剪斧齐。”练习时,还要以“试声”补益“试力”,以求声力并发。试声讲究声由内转,如幽谷之声。初试求有声,渐以有声变无声。 现代意拳强调浑圆完整。要求“力不出尖”、“形不破体”;并以“上动下自随、下动上自领、上下动中间攻、中间攻上下合、内外相连、前后左右相应”(王芗斋《意拳要点》)作为动作要诀。 现代意拳的基本拳式有:蜇龙探首、进退卷臂、沧海龙吟、波浪顿首、半窗观雨、鬼起鹘落、彻地追鼠、勒马听风、惊蛇遇敌、怒虎搜山、提弓捉狐、白猿斗鹤。遇敌交手时,要求身无定势,手无定形,步无定位,审敌度势,随机发力。 在现代意拳的传习中,有的传习者认为此拳在劲法方面,含有形意拳的“整劲”,太极拳的“化劲”,八卦掌的“活劲”,长拳的“冷、弹、脆、快、硬”等劲;在手法方面,含有形意拳的五行、十二形,八卦掌的削掌、塌掌、掖掌,太极拳的“沾连粘随”技击法,以及梅花拳、弹腿、炮捶、拳击和中国式摔跤中的一些搏击方法,而称此拳为“大成拳”。似谓其“熔百家拳术的技击法为一炉”之意。王芗斋著有《意拳正轨》、《意拳要点》

意拳 ☚ 心意六合拳 行意拳 ☛ 意拳 意拳中国拳术之一。又名“大成拳”、“心意把”。是在形意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无拳套及固定招法。强调意念引导动作;故名意拳。据传为王芗斋所创。王芗斋在清光绪年间,从学于形意名手郭云深,后遍游长江南北诸省,前后二十余年,专心研究拳理,遂在形意基础上,吸收各家所长创立意拳。 意拳主要由站桩、试力、发力、摩擦步、推手、散手等组成。重在健身和实用两个方面。在锻炼的全过程中,始终强调意念诱导,以意念统帅肢体,要求精神集中,呼吸自然,周身放松,使肢体各部连成一个整体,进而运用精神假借,使全身处处建立争力,并且本体与外界建立争力,名之曰浑元力。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身体各部松紧的互相交替,可使精神和肢体、肢体和外界达到高度的协调统一,从而在运动中充分发挥精神和身体的能量。意拳认为“松”、“紧”是构成人体运动的基本矛盾。诸如力量、速度、耐力、灵活、协调等身体素质都是派生的,无不受人体肌肉松紧的制约。所谓松紧既是肌肉的松紧,又是意念上的松紧,而首先是意念上的松紧,因此意拳要突出一个“意”字。 意拳以站桩为基本功,训练从精神到肢体的松紧。一般先练放松,进一步再练松紧的相互转换,以达到松紧协调。人体精神和肢体放松,可促使气血通畅,新陈代谢旺盛,调整内脏器官的各项功能,使其匀整平衡,从而增强体质。站桩还能使精神和肢体达到高度统一,肢体间处处相互通连,构成一个整体,相互呼应,即所谓“一动无不动”,使本体感觉高度灵敏协调。此外通过松紧转化,训练整体的弹力,做到“无点不弹簧”。通过站桩的锻炼,为拳术的各项训练打下基础。“试力”是体验在站桩中所培养的浑元力,体验在肢体有位移的情况下是否仍能匀整得力和运用自如。“发力”是拳术有效打击力量的动力,站桩、试力都是为发力而创造条件,以便能够在不同情况下,随机随势发力,这是意拳之所长。摩擦步是结合试力进行步法训练,其原则要求是“上动下自随,下动上自领,在前后、左右、进退转换中都能保持身体重心的平稳和整体协调,以有利于随时发力。推手、散手是意拳技击训练的两种形式。可以做为散手的辅助练习,要求在与对方肢体接触时善于体查对方的虚实、强弱和力量的方向,并善于控制对方,施以有效打击。 意拳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广为流传于全国各地。在香港、日本、东南亚各地以及英美等国家也有不少人练习。 ☚ 猿柔伏地拳 腿拳 ☛ 意拳又称“大成拳”。武术拳种。清末民初人王芗斋在形意拳基础上博采众长,于20世纪20年代末创。重于健身和实战。由站桩、试力、发力、摩擦步、推手、散手等组成。随势发力,无固定招路。以意导体,松紧结合,力求形、神、意、气、力、法统一。有术、意、大成3个发展阶段。练时全不着力,功夫出于自然。已传入港、日、东南亚以及英美等国。参见“王芗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