惋读音·uan(ˇ),为uan韵目,属an—ian—uan—üan韵部。乌贯切,去,换韵。 ❶叹息;惋惜。 ❷怨恨。《战国策》:“受欺于张仪,王必惋之。” 上一条: 宛 下一条: 涴 惋{}四5734见「惋子」   惋wǎn叹惜;同情 △ ~惜。 惋惊叹:~惜︱叹~。 惋wǎn怅恨,痛惜:叹惋│惋惜。 惋wǎn怨恨,叹惜。《战国策·秦策二》:“受欺于张仪,王必~之。”陶潜《桃花源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 惋*wanCDEF 〈文〉哀伤,失意:~惜/叹~/~伤。 怨恨 怨恨怨(怨艾;怨愤;怨恚;怨望;怨憝;怨憾;悔怨;痛怨;嫌怨;疾怨;嫉怨;尤怨;懊怨;非怨;仇怨;恨怨;违怨) 恨(怒恨;怏恨;慊恨;嫌恨;嗔恨;违恨;非恨;恚恨) 忿(忿怼;忿怨;忿憾) 怼(怼怨;怼恨;怼憾) 忌(忌愤) 憝 感 憾(憾恚;憾恨;憾怨) 恼 惋(惋恨) 愠(愤愠) 愤(愤恚) 觖(觖望) 衅(衅隙) 冤(冤尤;冤恨) 譈隙 恚(恚望;恚怨;恚疾;恚怼;毒恚) 嫌惎 悔尤 毒苦嗔妒 嗔妒 隐切 怨恨之心:恨心 怨恨的神色或情绪:怨气 逆气 郁结的怨气:怨结 失恋后产生的忧愁怨恨之情:蝶怨蜂愁 蝶愁莺怨 蜂僝蝶怨 蜂愁蝶怨 怨恨愤懑之情:怨慝 愠恶 怨恨的根源:怨本 有怨恨:有郤 有隙 产生怨恨:发憾 发慽 因抵触而生怨:忤怨 蓄积怨恨:蓄怨 私自怨恨:私恚 民心离散,众人怨恨:物情离怨 叹息怨恨:叹怨 咨怨 疲劳怨恨:疲怨 惭愧怨恨:愧恨 忸恨 疚愆 羞愧怨恨:惭恚 耻恚 耻忿 轻慢怨恨:慢尤 颓靡怨恨:颓怨 惆怅怨恨:怅恨 怅惘怨恨:愤惋 不满,怨恨:怨嫉 怨疾 妒忌怨恨:忌怨 妒恨 妒嗔 因忌妒而怨恨:忮 惎 忌恚 忌恨 妒忌,忌恨:忌忮 刻毒忌恨:忍忮 十分忌恨:切忌 嫉妒怨恨:媢怨 媢恨 猜疑怨恨:猜怨 猜恨 猜忌嫌怨:猜嫌 憎恶怨恨:憎怨 憎恚 痛苦怨恨:惨怨 责怪怨恨:责怨 诽怨(必生~) 牢骚怨恨:骚怨 毁谤怨恨:谣.jpg) 讪谤怨望:讪妄 诅咒怨恨:诅恨 恼怒怨恨:愠怼 愤激怨恨:慷惋 愤慨怨恨:愤怼 愤悱 悲愤怨恨:悲惋 悲痛憾恨:哀恨 凄惨怨恨:惨恨 仇视怨恨:嫌怨 仇恨怨愤:仇怨 嫌怨 仇恨,怨恨:隙(隙憾;仇隙) 舋(舋隟;舋难) 陷害怨恨:陷怼 (对人或对事物强烈地不满或仇恨:怨恨)
另见:不满 怨愤 仇恨 憎恨 痛恨 厌恨 ︱喜爱 ☚ 怨恨 忿恨 ☛ 惋wǎn乌贯切,去换。 ❶痛恨,怨恨。《战国策·秦策》:“受欺于张仪,王必~之。” ❷惆怅,悲哀。曹操《善哉行》:“守穷者贫贱,~叹泪如雨。” ❸惊诧,惋愕。见“叹惋”。 惋怅恨,叹惜之意。 惋wǎn [书] ❶ (怨恨) hate; have a grudge against sb. ❷ (叹惜) sigh: ~ 叹 feel sorry for; pity; sympathize 另见 see also yù。 ◆惋惜 feel sorry for sb. or about sth.; have pity for; sympathize with; regret
惋yù (郁结) pent-up; smouldering 另见 see also wǎn。 惋 惋 (惌) (wǎn) 读郁 (yù)【惋】气郁,抑郁。 例1 徒水, 先取环谷下三寸, 以针刺之, 已刺而针之,筒而内之,入而复之,以尽其水,必坚束之,缓则烦惌,束急则安静,间日一刺之,水尽乃止。(《太素·卷二十三·杂刺》) 译文 徒水病,当先选取脐下三寸的部位,继用铍针针刺,刺后把针拔出,再用筒针刺入同一孔穴,反复刺入,把腹水放尽,必须立即用布帛紧束腹部则病人安静,稍缓则病人烦躁抑郁不安。这种针刺放腹水法,当隔天一次,腹水消尽就停止治疗。 例2 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素问 ·调经论》) 译文 血偏聚于心则使人心烦气郁,气偏盛于肝则使人善怒。 例3 风痹淫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时如汤入腹中,胀胫淫泺,烦心头痛,时欧时惋,眩以汗出,久则目眩,悲以喜恐,短气不乐,不出三年死。(《太素·卷二十八·痹论》) 译文 风痹病迁延加重,日久不能治愈,脚像踏在冰上一样,有时又像浸入沸水中一样,可蔓延至大腿和小腿,使人心烦头痛,有时作呕,有时抑郁,或眩晕止而汗出,日久则眼睛发花,悲止而喜发怒,短气,闷闷不乐,有这种病的,不出三年就会死亡。 例4 阳明厥则喘而惋,惋则恶人。(《素问·阳明脉解篇》) 译文 病在阳明经的厥逆症,则喘息而热气内郁,热气内郁则憎恶人。 例5 夫志悲者惋,惋则冲阴,冲阴则志去目。志去目则神不守精。精神去目,涕泣出也。(《素问·解精微论》) 译文 大抵情志悲哀的多气郁,气郁则气逆上冲于脑,气逆冲脑则精神不灌注于目 (精神不灌注即精神不守),由于精神不灌注于目,所以涕泪流出。 例6 风气之状,有冷有热,冷则厥逆,热则烦惋。(《圣济总录·卷一十二·风气》) 译文 风气病的症状,有寒证又有热证,寒邪盛则四肢厥冷,热邪盛则心情烦郁。 按 惋 (惌) 同郁。《周礼·冬官·考工记·函人》: “凡察革之道,视其钻空,欲其惌也。” 《释文》: “惌,于阮反,或云:(郑) 司农音郁。”《说文·宀部》: “宛,屈草自覆也。从宀,夗声。惌,或从心。”段玉裁注: “宛与蕴,蕴与郁,声义皆通。”《类篇·心部》: “惌,心所郁积也。”清桂馥《札朴·乡里旧闻附乡音正字》: “腹中积食曰惌。”朱起凤说: “冤字古作惌,惋即惌也。” (《辞通·卷六十三·元韵》) 惌又作。 《医心方》卷十第一引 《小品·七气方》: “此七气为病皆生积聚, 坚牢如坏 (杯), 在腹中, 心痛烦, 不能饮食。” 惌与愠同。《集韵·迄韵》: “愠,或作惌。” 《素问识》: “简按《集韵》: 惋、愠、宛、惌同,音郁,心所郁积也。”惋,或作惌、 , 这是由于古字偏旁多不固定所形成的异体字。 ☚ 菀 冤 ☛ 惋*wǎn(11画)
  【提示】,不要错写成巳。 *惋wǎn11画 心部 对不幸与意外表示同情、遗憾,认为可惜: ~惜|叹~。 惋wǎn小篆宛字下或增心。即惋字。转为怅恨,叹息义。如:惋惜。 惋★常◎常wǎn形声,从心,宛声,本义为惊叹,引申为惋惜,对不幸的事件表示同情和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