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交融的《发后渚》
孙康宜在《六朝诗研究》中对鲍照《发后渚》一诗作了如下分析:
他说:鲍照和谢灵运都花了许多时间到各地漫游。但谢的旅行通常只是游山玩水,而鲍却军务在身,往往带有任务而行。《发后渚》就是这样一首典型的山水诗,这是他在临川王刘义庆手下任职时写的。诗以战事将爆发在冬天开始,这是“从军乏衣粮,方冬与家别”的最糟的寒冬旅行。凡是熟知山水诗传统题材的任何读者这时都会停下来想一想鲍诗背景同其前辈之间的明显差别的。
鲍照山水诗的根本还在于他试图创造一个反映人间恐惧、哀怨、激情和希望的理想景观。这是一个美丽、既持久又短暂的活生生的世界。在鲍照看来这就是对山水的真正定义。当我们在研究上述诗中的描写细节时,我们感到诗人给了我们他对山水内心感受的真正印象。例如《发后渚》诗中的“凉埃晦平皋,飞潮隐脩越。孤光独徘徊,空烟视升灭”一段表明,诗人用“凉”、“孤”、“空”这样的形容词来刻画“埃”、“光”、“烟”。用含忧郁孤寂感情的动词“晦”、“隐”、“灭”来描写自然活动以表达愁思。不知为什么,人们对这种景色却有这样的印象,即在抒发诗人对自然怀有的情感时,这种风光却被歪曲和夸张了。
将人的孤独转向见到的景物上是鲍诗描写风格。尽管对景物的描写主要采用对应手法,但这种对应法往往代表了对世界的非完美的一对形象化比喻。例如上述诗句中的“孤光”同“空烟”对应。它们同其它对应句连成一片从而产生了世间万物皆孤独、萧条、悽怆和冷凉的气氛。
鲍照不仅寄情于山水,而且还寄情于他笔下的飞禽走兽,具有情景交融的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