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志与衰老
情志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表现,源生于脏腑,又反作用于脏腑,通过脏腑机能活动的改变,影响衰老过程,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❶正常情志与异常情志。人生在世,喜怒哀乐在所难免。情志的抒发控制在一定限度内,对人的生理活动尚有一定积极意义,如喜能和畅心气,微怒疏泄肝经郁气,故有“情志是人体气机调节剂”之说,唯其爆发或持续过久,才能使气机紊乱,诚如《黄帝内经》所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涣),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影响脏腑活动,进而损耗精气,导致各种疾病,促使衰老早至或加速。俗语“愁一愁,白了头”,老年人暴怒、受惊、大恐、过喜、忧愁等,引起眩晕、心悸、二便失禁、胸闷腹胀症状,或加重病情甚至死亡都是常见的。
❷良性情志与恶性情志。一般来说喜为良性情志,悲忧、恐惧则属恶性情志。一生乐观,以喜为伴的人,能常保持旺盛的生理机能,难病难老,既病易愈,延缓衰老;情志失调、自寻烦恼,忧恐不能及时排遣者则易病易老,既病难愈,加速衰老。关于情志与衰老的关系,古人早就有明确的结论,《黄帝内经》说:“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诅”,“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近来医学科学界也逐渐认识到心理情绪与疾病及衰老的关系,并通过大规模的实际调查从正反两个方面证实了古人的结论。此外,讨论情志与衰老关系,必然涉及性格。性格是情志反应的基础。据调查,长寿者绝大多数性格豁达、心胸开朗,因而遇事理智,情志和谐;而性格抑郁或刚暴者,遇事多情志压抑不畅或抒发无制,伤损脏腑精气,易病早衰,或老年病迅速恶化,发生不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