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情与景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情与景

情与景

古代诗学概念。集中概括文学创作的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较早以“情”和“景”对举论诗的是刘勰,其《文心雕龙·物色》云:“自近代以来,文贵形似。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开始揭示“情”与“景”之间联结的奥秘。而发展到唐宋以后,则作为艺术辩证法的一对基本范畴,意蕴日渐发展和丰富。当然,“情”与“景”原是各自独立的审美概念。先秦两汉时以为“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荀子·乐论》),在文艺本原的层次上揭示了“情”的作用。而“景”作为文艺审美范畴,则成熟稍晚。建安以前,纯粹模山范水、流连光景之作,殆未之见。但自两晋陆机以后,努力提倡写“景”,其《文赋》云:“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把“景”作为激发情感的客观本原。他所说的“悲”、“喜”云者,已蕴含了“情”与“景”关系的内容,只是没有直接运用“情景”概念。不过有此基础,《文心雕龙》开始讨论“情”与“景”之间的艺术辩证关系,也是水到渠成之事。但是作为“情景”审美理论的成熟,是在唐宋以后,特别是在明清时期。如宋范晞文《对床夜语》:“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明谢榛《四溟诗话》:“情景相触而成诗。”“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明归庄《眉照上人诗序》:“情与景合而有诗,……情真景真,从而形之歌咏,其词必工,如舍现在之情景,而别取目之所未尝接,意之所不相关者,以为能脱本色,是相率而为伪也。”清王夫之《薑斋诗话》卷一:“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总之,古文论中的情、景内涵和情与景的关系,可概括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作为文学创作本原、诗思据以发生的自然形态的情与景。二是作为创作要素和审美活动对象的情与景。三是作为审美创造的产物一文艺作品引人共鸣的艺术感染力,启示读者产生丰富联想的生动境象。不过,人们虽然常以“情”与“景”并举,强调情景交融,但在诗歌创作的审美活动中,作为主体要素的“情”,经常是占主导地位的,因而更引起人们的注意重视。如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萧萧马鸣,悠悠旆旌’,以‘萧萧’、‘悠悠’字,而出师整暇之情状,宛在目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出天地愁惨之状,极壮士赴死如归之情。……古诗‘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此句用‘悲’、‘愁’字,乃愈见其亲切处,何可少耶? 诗人之工,特在一时情味。”这以“情”为主导,是从根本上肯定了一切艺术美的本质,都是人的本质的审美形态。但是“情”与“景”关系复杂,辩证统一,因而创作中的“情”与“景”,心物交感,虚实相生,这样的艺术形象或意境,并无单一不变的固定模式。在这一问题上,近代王国维作了较为详尽的理论总结,其《文学小言》云:“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前者以描写自然及人生之事实为主,后者则吾人对此种事实之精神的态度也。故前者客观的,后者主观的也;前者知识的,后者情感的也。自一方面言之,则必吾人胸中洞然无物,而后其观物也深,而其体物也切;即客观的知识,实于主观的情感为反比例。自他方面言之,则激烈之情感,亦得为直观之对象,文学之材料;而观物与其描写之也,亦有无限之快乐伴之。要之,文学者,不外知识与感情交代之结果而已。苟无敏锐之知识与深邃之感情者,不足与文学之事。”在这里,王氏借用西方的纯文学观点,来分析论述传统文论中的“情景”关系,其理论虽尚未能概括文论中“情景”的全部涵义,但比一般古文论家的模糊言论,则理论的明确和深刻,又进了一步。

☚ 情景   情景相融 ☛
情与景

情与景

主观情感的抒发与客观景物的描绘在写作构思、表达诸方面的对立统一规律。清·王夫之《姜斋诗话》:“兴在有意无意之间,比亦不容雕刻。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揭示出主观感情与客观景物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客观景物可以诱发产生主观感情,主观感情又可以使客观景物着上不同的感情色彩; 主观感情的抒发必须借客观景物的描绘才能得到充分表现,客观景物的描绘只有与主观感情融合在一起才有生命,有灵气,两者相互依存,相得益彰。
情与景的构成关系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是情的基调与景的色彩相互一致,如《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吟《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二是情的基调与景的色彩相反,如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其“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王夫之《姜斋诗话》) 不论采用哪一种方法,均须情景“互藏其宅”,以景写情,景中有情,两者交融渗透,方为艺术的上乘。在诗歌、散文、小说等体裁中,正确把握和处理情与景的关系,可以把抽象的主观情感溶铸于具体形象之中,使其客观化、具体化、形象化,成为易于被人再体验、再认识、再理解的事物,避免空洞的抒发,增强艺术的感染力; 可以为客观景物着上作者的感情色彩,避免为写景而写景,使景物活脱而有神韵。
在作品中,情与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无一定之规。有情景分写的,或先写景,后写情,由景入情,如《易水歌》先侧重写风和水,后侧重写诀别的感情; 或先写情,后写景,由情入景,如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卢。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种分写,可以是上句与下句的分写,上联与下联的分写,上文与下文的分写。虽然是分写,也只是情景各有侧重,实际上情与景仍密不可分。有情景交错合写的,如南朝·谢灵运《岁暮》:“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于写景中抒情,情蕴含在景中。亦有全篇写景无一字写情、却句句是情、字字关情者,如唐·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运用情与景的辩证规律,须有比较强的艺术感受能力,在纷繁多彩的生活中能够触景生情,领悟景物中的神韵和情思; 能够缘情写景,选择与自己情感基调相一致的景物进行描绘,使客观景物着上主观情感的色彩。

☚ 美与丑   情与理 ☛
0000091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1:3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