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悬权而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悬权而动 原意为衡量物体重量时,先把秤锤挂在秤杆上,移动平衡了,看秤量定斤两。意为重大行动不可轻率,要衡量利害,三思而后行。 南宋时,宋高宗罢免秦桧,用赵鼎为宰相,决心抗金。金兵日益迫近,大臣中与赵鼎政见不合的主和派,劝高宗退守躲避; 另一派则主张抵抗; 两种意见相持不下,皇上一时也决定不了。宰相赵鼎认为只有激励军民同仇敌忾,奋力抵抗,方是上策。他说:“以近来屡战屡胜之军威,敌人已丧胆,正可奋力抵抗,迎二帝还朝,恢复中原失地,在此一举。万一打不赢,再退兵也为时不晚。”皇上听后说:“我自当亲率天师,到长江边上与金人决一死战!”赵鼎大喜,但又怕变卦,就趁此进言:“陛下养兵十年,当今正是用兵之时,如果稍有退缩,人心将立刻涣散,纵有长江之险,也不足为凭借。”经赵鼎这么一激,皇上马上从临安出发亲征。韩世忠传来捷报时,皇帝已驻扎在平江,准备渡江与金人作战。赵鼎分析战场形势后对皇上说:“敌人远道而来,速战速决对他们有利,迅速与之交锋,并非良策。此行已是可安定军心,疆场争战之事,有韩世忠独当一面,不须劳驾陛下亲往”。皇帝就留了下来。不久便得报金兵大规模集中,将与宋军决战,如让皇上过江作战,万一有个闪失,必将引起军心的动摇和全国的混乱。赵鼎先是力主皇帝亲征,后又不主张皇帝渡江作战,都是悬权利害而作出的决策。 悬权而动的精神实质,在于权衡形势,相机而动,不可轻率造次。作为政治家、军事家必须从全局利益出发,深谋远虑,谨慎决策,但又不能错过有利时机,争取主动权。内中辨证法是大有学问的,这对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等决策定谋均有意义。 悬权而动估量敌情而行动。《孙子·军事篇》:“悬权而动。”曹操注:“量敌而动也。”李筌注:“权,量秤也。敌轻重与吾有铢镒之别则动。”张预注:“如悬权于衡,量知轻重,然后动也。《尉缭子》曰:‘权敌审将而后举’,言权量敌之轻重,审察将之贤愚,然后举也。” 悬权而动原意为把秤铊悬挂在秤杆上,随物体的轻重而移动。军事上用来比喻行动不可轻率,估量敌情而行动。 《孙子兵法·军事篇》: “悬权而动。”曹操注:“量敌而动也。”李筌注: “权,量秤也。敌轻重与吾有铢镒之别则动。”张预注: “如悬权于衡,量知轻重,然后动也。 《尉缭子》曰: ‘权敌审将而后举’,言权量敌之轻重,审察将之贤愚,然后举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