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悟真篇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悟真篇

 《悟真篇》是道教的内丹经典性著作。北宋张伯端著。书成之后,流传未广。至南宋初,有叶士表、袁公辅等人为本书作注,同时又有翁葆光于乾道(1165—1173)中析本书为3篇,亦作注并附《悟真篇直指详说》。传本中有题为北宋人薛道光(张伯端再传弟子)的注本,但元文宗至顺(1330—1331)时,戴起宗访得旧本,加以定订,定为翁葆光始注。据后代学者考证,薛道光注实为元代道士陈致虚所托。此书向以注本传世,见存较早的本子为《正统道藏》洞真部所收翁葆光注、《修真十书》所收叶士表、袁公辅等人注。继为本书作注或疏的有夏元鼎、戴起宗、陈致虚等人。清代人朱元育、陶素耜、纪大奎、刘一明、董德宁等,亦曾校或注本书。其中以董德宁的《悟真篇正义》最受称道。董氏另辑有《悟真外篇》,并收于《道贯真源》。
 张伯端(983或987—1082)字平叔,后改名用成,号紫阳,天台(今属浙江省)人。少好学,涉猎道释儒三教典籍,通刑法、战阵、书算、医卜、天文、地理文学。举进士不第,乃为府吏。后犯律充军岭南。治平(1064—1067)中,随陆诜自桂林转赴成都。据载,张伯端于熙宁2年(1069)在成都遇异人传授金丹真诀,熙宁八年(1075)作《悟真篇》,后付马处厚以广流布。除本书外,另著有《奇经八脉考》、《正统道藏》中有《金丹四百字》、《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皆题为张伯端著述,但在南宋末即有人疑其书为伪托,真伪究竟,尚待考证。清世宗雍正十三年(1735),封张伯端“大慈圆通禅仙紫阳真人”号,道教中通称之为紫阳真人。
 该书是由一系列诗词构成的,据张伯端自《序》说:“仆既遇真诠,安敢隐伏,罄书所得,乃成诗八十一首,号曰《悟真篇》。内七言四韵一十六首,以表二八之数;绝句六十四首,按《周易》诸卦;五言一首,以象太乙之奇;续添《西江月》一十二首,以周岁律。”这是本书原有的规模和体例。后来注家或有所增附,如董德宁《悟真篇正义》增《西江月》词一首,七绝诗5首。据原书体例,注家多以七律16首为1卷;七绝64首为1卷;五律诗、《西江月》词及所增附部分为1卷。这一系列诗词所要讲述的基本问题,是道教内丹修炼的原理和功法,表述上多结合修炼者的体验,又限于诗词形式,叙述多用隐喻,所以内容不易把握,这也是历代注家见仁见智的一方面原因。粗略地讲,本书主要围绕如下4个问题。
 1、大自然生生不已的造化是可以“盗夺”的,它将人体拟配于天地宇宙,要求通过意念的控驭使天地宇宙的运动系统在人体内再现,从而使人体具有如天地宇宙一样生生不已的活力,生命运动永不枯竭其潜力。这是本书及一切内丹论著的基本理论原则。这条原理在五代十国时被表述为“别构”(谭峭)或“修丹与天地造化同途”(彭晓),本书则称为“安炉立鼎法乾坤”,并将这条原理推源于《道德经》和《阴符经》。如说:“《阴符》宝字愈三百,《道德》灵文满五千。今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具体地说,是将《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模式,运用为修炼时自“药物”产生至成就金丹的运动变化法则,如说:“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对于这首诗,董德宁的《正义》作了这样的解释:“道自虚无生一气,是道生一也。便从一气产阴阳,是一生二也。阴阳再合成三体,是二生三也。三体重生万物昌,是三生万物也。此乃用《道德经》之义,以发明修丹之理。盖大道乃先天一气,其一气肇分,以为铅汞也。而铅汞交合,以成金丹也。其金丹成就,则千变万化,皆由此出矣。”又将《阴符经》“观天之道,执天之行”的思想作为修内丹之火候节度的理论基石,认为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本,在于阴阳消长,阴阳消长的表征则为1年4季12月的交替循环,自然界生生不已的运动即在这个交替循环之中,“执天之行”则在修炼的不同阶段反映出阴阳消长和交替循环,于是能在人体内再现大自然的运动活力。
 2、对自然的运动规律,识其正,用其反。因为大自然固然生生不已,而具体事物却总是生死循环,修炼就是要克服由生到死的循环。坚守大自然所赋予人体的生命活力。本书同其他道书一样,将物质运动归结为5种属性,即五行,如说:“先且观天明五贼”,明五贼就是认准五行运动具有顺任本性而相生循环的道理,再作逆反本性而相克的修炼,修炼可以返本还元,亦即使后天表现为动或用的精气神归返为元精元神。这套修炼方法在唐代被表述为“五行颠倒术”,向被丹家珍为不传之秘,因为在实践中贯穿着修炼者对所谓“火候”的把握。把握不住,便会“火生于木,祸发必克.”(《阴符经》),本书用此文意说:“火生于木本藏锋,不会钻研莫强攻。祸发总因斯害己,要须制伏觅全公。”“日居离中反为女,坎配蟾宫却是男。不会个中颠倒意,休将管见事高谈。”五行颠倒是对运动属性的制伏,可以概括为抽坎填离。离卦为日为火,喻修炼者心中意可作修丹的“真火”,坎卦为月为水,喻修炼者身中精可作“药物”,但火性炎上,水性润下,顺任便不交合,所以要反用。长而久之地如法修炼,就能“归根复命”,如说:“万物芸芸各归根,返根复命即长存。知常返本人难会,妄作招凶往往闻。”七律诗中也有“草木阴阳亦两齐,……,常道即斯为日用,真源反此有谁知。”“不识玄中颠倒颠,争如火里好栽莲”等句。
 3、明确元精元神,或称为真铅汞、药物的指意。这是本书所讲内丹丹法的关键。本书原《序》否定那些“易遇而难成”的养生方术,如炼五芽之气、注想按摩、纳清吐浊、叩齿集神、存神闭息、补脑还精、服食金石草木等等,主要理据就是这些方术不明元精元神。本书论述元精元神的诗句较多,如,“人人本有长生药,自是迷途枉摆抛。甘露降时天地合,黄芽生处坎离交。”“要知产药川源处,只在西南是本乡。铅遇癸生须急采,金逢望远不堪尝。送归土釜牢封固,次入流珠厮配当。药重一觔须二八,调停火候托阴阳”。“休炼三黄及四神,若寻众草更非真。阴阳得类方交感,二八相当自合亲。潭底日红阴怪灭,山头月白药苗新。时人要识真铅汞,不是凡砂及水银。”“劝君穷取生身处,返本还源是药王。”“调和铅汞要成丹,大小无伤两周全。若问真铅何处是,蟾光终日照西川”。“不识阳精及主宾,知他那个是疏亲。房中空闭尾闾六,误杀阎浮多少人。”“女子著青衣,郎君披素练。见之不可用,用之不可见。恍惚里相逢,杳冥中有变。一霎火焰飞,真人自出现。”等等。这些诗句有对外丹、房中术的否定,而对元精元神的正面叙述则很微妙。从道教史上看,内丹道直接脱胎于“阴丹”说,阴丹说以为生命的本元是精液,精液顺则生人,完成代的延续,精液逆则还丹,使代的延续过程在一人体内完成。本书所说的“阴精”,就是阴丹的精液,而作为药物的“阳精”或元精,则是比阴精更原始的状态,诗中“穷取生身处”,“返本还源”句是理解元精指意的关键。综合上引诗句,可以将元精概括为:静极状态时所体验到的丹田中一般蒸腾的热流。本书以为这是人体固有的生命活力。
 4、修炼过程中的火候法度。本书这方面的说法,基本上源自《周易参同契》,讲述这个问题的诗词最多,如“虎跃龙腾浪粗,中央正位产玄珠。……南北宗源翻卦象,晨香火候合天枢”等等,依董德宁《悟真篇正义》本次序,七绝诗自第18首至第38首,集中阐述火候法度。这是对前文第一个问题中所述原理的具体应用,有些讲法只能结合于修炼者的体验才容易理解。
 《悟真篇》所讲述的内丹修炼,是宋以后道教炼养方法的主流,各道派对此书都极推崇,正如《四库提要》子部道家类所说:“是书专明金丹之要,与魏伯阳《参同契》,道家并推为正宗。”影响大,注家多,因而衍生出的支派也多。主要的则有清修和阴阳两派。叶士表、夏宗禹、朱元育、董德宁等属清修派,全真派道士也都以清修研习本书。翁葆光、陈致虚、汪启贤及明代陆西星之丹法西派、清代李西月之东派,则属阴阳派。今人王沐以清修观点校注本书,既校勘原本,又融会诸家注解,有深入浅出之力。

悟真篇

气功内丹专著。宋·张伯端著。全书有诗词百篇,演述金丹的道理。

悟真篇

道教书名,宋道士张伯端撰。1卷。继承《阴符经》、《道德经》、《参同契》之义理,用诗词百篇演说道教金丹的修炼法,语言幽隐。主内丹,排斥外丹,认为“人人本有长生药”、“何须寻草学烧茅”,教人“休炼三黄及四神,若寻众草更非真”。与传统道教不同。附有《禅宗歌颂》32首及后序,主张道、禅、儒“三教一理”。为宋以来道教南宗的重要著述。历代注释者有数十种之多。收入《道藏》。

悟真篇

悟真篇

内丹经典。北宋张伯端撰成于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不分卷。全书采用诗词形式,演说道教内丹功法,分正编与附录两部。正编言“养命固形之术”,有七言律十六首,以表二八之数;七言绝句六十四首,以应 《易经》诸卦; 五言四韵一首,以像太乙之奇;《西江月》 十二首,以周岁律。附录言 “达本明性之道”,有其潜研佛书所作的歌、颂、诗、曲、杂言三十二首。此书祖述黄老,仿效《参同》,直承钟吕之学,全面系统地整理了道教的内丹学说,提出一套完整的内丹修炼方法,大大推动了内丹术的发展,因此在内丹术上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可与“万古丹经王”《周易参同契》相提并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是书专明金丹之要,与魏伯阳《参同契》,道家并推为正宗。”清·董德宁《悟真篇正义自序》云: “畅发金丹之妙,详明内养之机。其修丹虽为幽深之道,得魏公倡之于前,而张君和之于后,自可循流以达源,见标以知月。”因而被誉为“修丹之金科,养生之玉律”。历代流传注本甚多,较著名的有:
❶宋代叶士表 (文叔)、袁公辅等注 《悟真篇》;
❷宋代薛道光、陆墅、元代陈致虚《悟真篇》三家注;
❸宋代夏宗禹《悟真篇讲义》;
❹宋代翁葆光《悟真篇》注本三种;
❺明代陆西星《悟真篇小序》;
❻清代仇兆鳌(知几子)《悟真篇集注》;
❼清代刘一明《悟真直指》;
❽清代朱元育《悟真篇阐幽》;
❾清代董德宁《悟真篇正义》;
❿清代汪启贤《济世全书悟真指南》。

☚ 西山群仙会真记   金丹四百字 ☛
悟真篇

悟真篇

道教典籍。北宋著名道士张紫阳著。张紫阳(984—1082),原名伯端,字平叔。天台(今属浙江)人。少好学,精三教典籍,通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术。曾为府吏,因触“火烧文书”律,遣戍岭南。北宋治平年间,龙图阁学士陆诜镇桂林,引置帐下。熙宁二年(1069),自桂林赴成都。传说遇真人(一说遇青城丈人,另一说遇刘海蟾)授以金丹药物火候之诀,遂改名用成(诚),号紫阳山人。熙宁八年(1075)作《悟真篇》。张紫阳自序称,此书目的是帮助修道同志“见末而悟本,舍妄以从真”,故称《悟真篇》。
《悟真篇》以诗、词、曲的形式阐述内丹修炼理论,其中正编有诗八十一首,包括七律十六首(表二八之数),绝句六十四首(按《易》卦),五言一首(象太一)。词《西江月》十二首(以周岁律)。又因“觉其中惟谈养命固形之术,而于本源真觉之性有所未究,遂翫佛书及《传灯录》,至于祖师有击竹而悟者,乃形于歌颂诗曲杂言三十二首”(《悟真篇序》)附于卷末成附录,“庶几达本明性之道”(同上)。《悟真篇》将修炼之术分为两类,一类是“易遇而难成”,如行气、导引、辟谷、房中等等,称“劳形按引皆非道,服气餐霞总是狂”,“休妻谩遣阴阳隔,绝粒徒教肠胃空。草木金银皆滓质,云霞日月属朦胧。更饶吐纳并存想,总与金丹事不同”。另一类是“难遇而易成”,指内炼之术,一旦悟真炼成,即可成仙。在修炼方法上,《悟真篇》强调寻真药、辨鼎器、明火候。所谓真药并非外丹术所用的三黄(雄黄、雌黄、硫黄)、四神(石、砂、铅、银)及草木药之类,而是指“真种子”,即人身的“精”、“气”、“神”,又称“上药三品”,或“三宝”。三宝经过三个步骤而炼成金丹,一是炼精化气,使精、气结合而化成真气,称为真铅或坎;二是炼气化神,将气与神(称为汞或离)合而炼成金丹。此两步称为命功,其关键是“取将坎位心中实,点化离宫腹内阴,从此变成乾健体,潜藏飞跃总由心”。第三步炼神返虚,亦称性功,通过修性,达到虚寂无为,与天地合一,与宇宙同体的境界。这样一种由三变一的过程,内丹家们认为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逆行,最终能返归道之本源,与道合一,长生不死。《悟真篇》的修炼方法,重点是命功。但是命功既就,如不进而修性,也不能“回超三界”,归于空寂,因此,必须先命后性,性命双修,才能成业。《悟真篇》认为道、儒、释“教虽分三,道乃归一”。在修炼内丹中必须融贯三教,“释氏以空寂为宗,若顿悟圆通,则直超彼岸,如有习漏未尽,则尚徇于有生;老氏以炼养为真,若得其要枢,则立跻圣位,如其未明本性,则犹滞于幻形;其次《周易》有穷理尽性至命之辞,《鲁语》有毋意必固我之说,此仲尼极臻乎性命之奥”。
《悟真篇》是道教内丹修炼的重要典籍,向来与《周易参同契》齐名。《悟真篇》的融合三教的思想,直接影响于元明清时期的道教教义的发展。张紫阳的先性后命的内丹修炼方法,世称“南宗”,对于元明清时期内丹术的发展直至近现代气功功法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
传世注本甚多。最早的注本为南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叶文叔所编注。明《道藏》和清《道藏辑要》收有宋翁葆光的《悟真篇注释》,薛道光、陆子野和元陈致虚的《悟真篇三注》,宋翁葆光注、元戴起宗疏的《悟真篇注疏》,翁葆光的《悟真篇直指详说三乘秘要》,夏元鼎的《悟真篇讲义》,清朱元育的《悟真篇阐幽》等等。清董德宁另撰有《悟真外篇》。

☚ 高上玉皇本行集经   太上感应篇 ☛

悟真篇

道教书名。北宋张伯端撰。一卷。用诗词形式讲述金丹的修炼法,语多幽隐难解。主张内丹,排斥外丹,认为“人人本有长生药”,故教人“休炼三黄及四神”。附有《禅宗歌颂》32首。主张儒、释、道三教“归一”。历代注释有数10种之多。

《悟真篇》wu zhen pian

Folios on Apprehending Perfection→张伯端(Zhang Boduan)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3:0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