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息肉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肿块

肿块

黏膜表面向外突出的小型肿物:息肉
肌体内的肿块:瘤结
腹中结块的病:痞(痞疾) 瘕(瘕疾;瘕疵) 症(症结;症瘕;症坚)
潜匿在两胁间的积块:
中医指腹中癖块:
腹腔内可以摸得到的硬块:痞块 痞积
腹中积聚而成的痞块:症癖
腹中积久未消的痞块:症痼
腹内郁积成块:痞结
中医谓郁积成块:痞硬 瘕疝
肌体某一组织细胞增生所形成的新生物:瘤(瘤子;肿瘤;毒~) 癌(血~)
囊状肿瘤:瘿(瘤瘿)
瘊子:肉赘
体表或筋骨间增生的疙瘩:瘤赘
颈部、肌肉、筋骨等处的肿块:瘿疖

☚ 各种程度的病   生病 ☛

息肉polyp

消化道、呼吸道等腔道器官黏膜表面突出的增生物。有增生性与腺瘤性两类,多数由慢性炎症刺激引起。炎性息肉常有蒂与下面的正常黏膜相连。息肉表面光滑,有黏膜覆盖,中央为纤维结缔组织,间质中常有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腺瘤性息肉一般较大,表面呈乳头状或绒毛状,有腺上皮覆盖。息肉多见于鼻腔、直肠和子宫黏膜。马鼻息肉常引起鼻出血。

息肉polyp

是表面隆起的乳头状肿物,周围被覆粘膜。大多为炎性水肿的产物。常见于鼻粘膜。亦可见于其他粘膜,如子宫颈或肠粘膜等。

息肉

息肉

息肉是发生于腔道器官(如消化道、呼吸道、外耳道、泌尿道和生殖道等) 自粘膜面向管腔内突出的肿物。常有蒂与粘膜相连,大小不一,单发性或多发性。息肉按其发生原因和病变性质可分为增生性和腺瘤性两大类。增生性息肉较为常见,多数是在粘膜慢性炎症或不断遭受某种因素的刺激而增生所发生的,故又有炎性息肉之称。一般所称的息肉常指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为新生的肿瘤,多数为良性,偶可发生恶变。有的息肉往往具有家族遗传的特性,多发生于胃肠道。
炎性息肉一般体积较小,直径多在2cm以下,表面多较平滑,很少有乳头形成,有时可伴有水肿、继发感染和溃疡形成,镜下见粘膜上皮或腺体的形态与正常者相似,很少伴有不典型增生或癌变。腺瘤性息肉的体积一般较大,表面可呈乳头状或绒毛状,镜下有时部分或全部腺上皮发生不典型增生或癌变。
结肠息肉 结肠炎性息肉较常见,占结肠息肉的90%。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中年人为多见。息肉常有蒂,其直径多在0.5cm以下,切面可见息肉内含有粘液或小囊腔。镜下见腺体分化良好,无共壁现象(相邻的两个腺体之间没有间质,两个腺体的上皮“背靠背”,由一薄层间隔所分隔。共壁现象是腺癌的形态特征之一),腺腔大小不等,有的扩张形成小囊,囊内含有粘液。表面可形成溃疡和肉芽组织。
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病 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以结肠多发性息肉为特征,多者可累及整个胃肠道。本病起病于儿童或少年,但发病多见于青壮年。息肉一般较小,有蒂,恶变倾向极高,故常需作肠段切除术。
鼻息肉 多因鼻粘膜慢性炎症或过敏刺激所致。鼻息肉一般有蒂,灰白色,质软,有时因有小囊形成而呈半透明。镜下,息肉表面被覆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或化生的鳞状上皮,上皮下为成群排列的粘液腺。腺上皮为立方形或柱状。腺体间为水肿的间质,并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有时可有淋巴滤泡形成。
子宫颈息肉 可发生于子宫颈阴道部鳞状上皮和柱状上皮交界处或子宫颈管内膜,但以后者为多见。单发性或多发性。多见于40岁以上的经产妇。其大小一般在2cm以下,质软,粉红色,表面覆以柱状上皮或化生的鳞状上皮。粘膜间质水肿,并伴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息肉内有成群的子宫颈内膜腺体,部分腺体扩张形成小囊,囊内充满粘液 (Naboth囊肿)。表面常有溃疡和肉芽组织形成。子宫颈息肉极少发生癌变。

☚ 包裹   假瘤 ☛

息肉

polyp;polypus(医学)
~切除(术)polypectomy

息肉xī ròu

polyp; polypus (pl. polypi)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0: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