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计算机的发展dianzi jisuanji de fazhan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工具也飞速发展,从20世纪40年代起,人们就开始研制电子计算机.1943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开始研制电子计算机,并于1945年12月投入试运行,1946年2月正式使用,这是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这台计算机使用了1.8万多只电子管,1500多个继电器,重30多吨,占地面积约170平方米,运算速度为每秒5000次.
从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到现在,在短短的40多年时间里,电子计算机的性能及其应用都迅猛地发展.有关统计资料表明,电子计算机每5~8年,运算速度提高十倍,体积缩小为原来的十分之一,而成本则降低到原来的十分之一.
电子计算机按使用的主要元器件来划分,已经历了四代,现已进入第五代.
第一代电子计算机是电子管计算机.从1946年到50年代末期,使用的元器件主要是电子管.主存储器使用静电存储管或磁鼓,后来使用磁心存储器;辅助存储器使用磁鼓或磁带.指令系统比较简单,用户只能用机器指令编写程序,使用极不方便,后来才发明了汇编语言.
第二代电子计算机是晶体管计算机.从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末,使用的元器件主要是晶体管.主存储器使用磁心,辅助存储器使用磁鼓、磁带和磁盘.指令系统较为庞杂,配有宏汇编语言和各种高级算法语言;还有监控程序和管理程序,具有分时处理等功能.
第三代电子计算机是集成电路计算机.从60年代中期开始到70年代初,使用的元器件主要是小规模和中规模集成电路.主存储器使用磁心,后来使用集成电路半导体存储器;辅助存储器使用磁带和磁盘.计算机性能更可靠,功能大大增强,体积大大缩小,功耗降低.配置有完善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配有多种高级语言,实现人机对话,多种计算机可组成计算机网络,可进行远程实时处理.
第四代电子计算机是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从70年代初开始,使用大规模集成电路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主存储器采用集成电路半导体存储器;辅助存储器除用磁盘、磁带外,还有光盘等存储器.中央处理机也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因此,主机的体积更加缩小,性能更可靠,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更丰富和完善,外部设备齐全可靠.
现在,人们正在研制第五代电子计算机.其特点,目前尚无定论.一般认为,第五代计算机将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组成的智能化的计算机;也有的在研究模糊智能计算机、光计算机等.
我国是从1956年开始研制电子计算机的,到1958年、1959年先后研制成功“103型”和“104型”电子管计算机,这是我国第一代电子计算机.这些计算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在天气预报、油田开发、国防建设以及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等科学研究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965年我国研制成功“108乙型”晶体管计算机,后来又研制生产了“DJS-8型”等十多种不同型号的晶体管计算机.这些是我国第二代电子计算机.
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研制成功“DJS-100系列”、“TQ-16型”和“DJS-200系列”等集成电路计算机,每秒运算11万次至100万次,并形成批量生产能力,一大批国产的中小型计算机应用到科研、生产设计和教学中去,大大推动了我国科学技术和“四化”建设的飞速发展.1983年我国研制成功“银河”巨型计算机,运算速度每秒1亿次,这标志着我国的计算机科学技术水平已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近几年来,我国微型计算机的研制和生产也飞速发展,已经能生产“紫金-Ⅱ型”、“013型”、“长城0520型”等多种不同型号的微型计算机,还有超级小型机.
微型计算机已经在工业生产、事务处理、商业财贸、文化教育、医药卫生等各个领域广泛应用.我国研制生产的“中华学习机”已进入中小学和家庭教育,这将在青少年计算机普及教育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