恙虫病shashitsu系由东方立克次体引起的,经恙虫的幼虫(恙螨)为媒介而传染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多突然起病、热度迅速升高,有剧烈头痛、四肢酸痛、疲乏思睡、恶心、呕吐、咳嗽、胸痛、谵语、昏迷等症状。局部叮咬处先为红色丘疹,继之成水疱,破裂后出现溃疡,而后形成黑褐色焦痂。叮咬的局部淋巴结可肿大、有压痛。发病2~8日可在躯干或四肢出现斑疹或丘疹。有的可有肝、脾肿大等。治疗:四环素类、氯霉素、磺胺类药物对本病有效。 恙虫病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又称“东方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鼠类为主要传染源,恙虫幼虫为传播媒介。多发病于夏秋季节,8月份为发病高峰。主要表现有发热、皮疹、焦痂和溃疡、肝脾淋巴结肿大,重者可有心功能不全,低血压或休克,用抗生素及对症治疗。灭鼠是预防的关键环节。 恙虫病由恙虫叮咬引起的人体发热,持续头痛,眼结膜充血,皮疹、全身淋巴结肿大的疾病。四环素、金霉素、氯霉素医治有效。 恙虫病tsutsugamushi disease是恙虫病立克次体(东方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由恙螨幼虫叮咬传播。临床表现有发热、头痛、全身酸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眼结膜充血、皮疹、全身淋巴结肿大等。四环素治疗有效。 恙虫病 恙虫病恙虫病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主要流行于东南亚,我国浙、闽、二广、云、贵及赣等省均有发病,此种双球或短杆状立克次体长期存在于啮齿及食虫类动物体内如各种鼠类,而由寄生于这些动物体外的恙虫幼虫作为传染媒介。恙虫多生活于温度高,湿度大的丛林、草地、湖岸地区,故野外工作者易感染,儿童少见。流行于5~11月,8月最多,尤以雨季发病高。 潜伏期一般10日左右。突然起病,高热伴寒颤、头痛、乏力、全身酸痛、偶诉眼眶痛。 纳呆,可有呕吐、咳嗽、怕光等。重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最突出体征为恙虫幼虫叮咬处发生焦痂及溃疡,位于潮湿受压处为多,如腋下、腹股沟、外生殖器等处。局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消失慢。可见散发皮疹,以躯干为多;肝脾肿大,眼球结膜下出血等。周围血白细胞计数常偏低,血清变形杆菌OX 凝集反应1~3周内渐呈阳性(高于1:80), 并可从动物试验、组织培养分离病原体。恙虫病立克次体对氯霉素敏感,剂量每日25~50mg/kg,分4次服,退热后续用3日。青霉素、链霉素疗效差。 ☚ 先天性梅毒 念珠菌病 ☛
恙虫病 恙虫病恙虫病,又称丛林斑疹伤寒,是由东方立克次体所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病原学 本病病原体用姬姆萨染色,呈紫红色,球、杆状,多成对排列,常见于宿主的大单核细胞胞质中;在鸡胚卵黄囊、组织琼脂斜面中生长良好。小白鼠对其很敏感,常用以作病原分离。东方立克次体产生毒素,能使小白鼠死亡,毒素可被同株抗毒血清所中和,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株,其抗原结构与毒力也有差异,目前分为印度型、马来亚型、新几内亚型、缅甸型与澎湖型5型。病原体抵抗力弱,经60℃、30分钟,1‰甲醛作用数小时即被灭活;对氯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也很敏感。东方立克次体与变形杆菌Ox19有共同的多糖抗原成分,可作外斐凝集反应。另外还具有株特异性抗原,可作补体结合试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发热期可从病员血液、淋巴结、焦痂溃疡分离立克次体。 流行病学 恙虫病原体在自然界的宿主主要是啮齿动物,在不同疫源地内主要宿主动物不同。在中国浙江、福建为黄毛鼠,广东(市镇)为褐家鼠、云南为黄胸鼠,四川为黑线姬鼠。鼠类感染后多呈隐性经过,但在其体内保存立克次体时间很长。福建平潭,家兔也为传染源。某些候鸟可自然感染恙虫病立克次体,并能造成远距离传播。本病由恙螨传播,中国大陆地区传播媒介主要为地里纤恙螨。台湾、澎湖为红纤恙螨。在恙螨发育周期中,只有幼虫期短期寄生在宿主身上。幼虫到宿主身上后,并不立即叮咬,而是选择多毛、皮薄、温暖湿润的部位,如腹股沟、腋窝;鼠类则多在耳壳内、阴部与肛门周围等处叮咬。幼虫经2~3天,吸饱组织液后即脱落而离开宿主。幼虫受感染后,立克次体分布至其全身各部,包括卵巢。由于幼虫不再叮咬宿主,故不传播疾病,但可将立克次体经卵传给下一代,再经下代幼虫叮咬使宿主受染。由于恙螨在受染后若干代的幼虫都保存传染性,所以恙螨在疫源地内也起着贮存宿主的作用。 本病主要发生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特别是丛林地带。西太平洋沿岸与印度洋区域为本病流行地区。尤以东南亚各国流行较为广泛而严重。国内主要发生于东南沿海诸省(包括台湾省)与沿海岛屿,云南、四川等内陆省也有本病存在。本病疫源地常呈点状分布,一个微小疫源地可能只有几米的范围;多存在于低洼、潮湿、杂草丛生的地区,也就是适于鼠类栖息、活动与恙螨孳生的环境。纤恙螨属恙螨与家鼠属鼠的并存,为可能存在恙虫病自然疫源地的指征。本病一般呈散在性流行,当部队进入疫源地区,也可发生小的爆发,有时发病率可超过流感、菌痢、疟疾而居传染病的首位。战时在流行区的部队易发生本病流行。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东南亚的美军、英军中均曾发生大量病例。法军在越南作战的九年内发生6536例,发生率为4.01‰,死亡158人。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云南、海南岛、台湾可全年发病,但主要发生在7~9月间;福建、浙江发病在5~11月,高峰在7月;广东4月份开始有发病,6月达高峰。这种季节性主要决定于当地的气候条件与恙螨幼虫的季节消长。 发病机理与病理 病原体由叮咬处侵入,并在局部繁殖。局部小血管发生炎症及血栓形成,引起充血、水肿,进而发生出血、坏死,形成焦痂、溃疡。同时,病原体由局部进入血流,在各处小血管内皮细胞中生长繁殖,引起弥散性小血管炎及血管周围炎。内皮细胞破裂,病原体再进入血流并引起毒血症。病变较为广泛,可引起间质性心肌炎,间质性出血性肺炎,脑部充血,体腔内有浆液纤维蛋白性积液,肝、脾肿大,全身淋巴结肿大,局部淋巴结尤明显。 临床表现 潜伏期约为7 ~14天。发病多急。畏寒或轻度寒战、发热,体温于1~2日内可升达39~40℃、也可呈梯形上升,多呈稽留热,可有相对缓脉,头疼、全身酸疼、无力、眼眶后疼,颜面潮红,结合膜充血,食欲不振。常于4 ~6病日出现皮疹,第二周病情加剧,脉搏增速。重者,血压下降,出现谵语、烦躁、肌颤、耳鸣。有脑膜刺激征,可并发肺炎。一般于二周末开始退热,数日内降至正常,症状缓解,数周内恢复。 发病初期,被恙螨幼虫叮咬处出现红色丘疹,不久形成水泡,1~2天后,其中央坏死,成为褐色焦痂,直径约0.5~1cm,呈圆形或椭圆形,周围有红晕。痂皮脱落后,形成浅溃疡,不疼不痒;多见于腋窝、腹股沟、外阴、肛周等处,也可见于颈、背、胸、足趾、外耳道等部位。发病初即有全身淋巴结肿大,邻近焦痂局部的淋巴结肿大尤显著,并有压痛,循此可找到焦痂。皮疹多于4~6病日出现,为暗红色斑疹或丘疹,约0.3~0.5mm大小,先见于躯干,后蔓延至四肢,颜面、手足心皮疹少见。轻症可无疹,重症皮疹密集、融合或出血,数日后疹退。部分病例有肝、脾肿大,心脏杂音及肺部罗音,也可有睾丸炎、阴囊肿大。白细胞正常或减少,分类可有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或粒细胞核左移现象。 各地区的恙虫病病情轻重不一。轻者7 ~10天可愈;重者病程约2~3周。毒血症、神经症状显著,可发生循环衰竭或并发肺炎等。病死率各地区不同,由0.6~60%不等,自应用抗生素治疗后,极少死亡。病后,对同株立克次体的感染有免疫力,但对不同株仍可受染。 诊断 在流行地区,夏秋季节,三周内曾去山林、水边、草地活动而后发热的病人,应仔细检查螫疹、焦痂溃疡、皮疹。采血作小白鼠腹腔接种并作外斐反应,Ox19效价达1 :160以上为阳性,双份血清呈4倍以上效价增长者可诊断。补体结合反应须用相应立克次体作抗原,特异性强;免疫荧光检查,具有群特异性,病后10年尚能测出抗体,对流行病学调查有较大价值。本病须与伤寒、斑疹伤寒、流行性脑膜炎等病相鉴别(参见“流行性斑疹伤寒”条)。 治疗 卧床休息,进流食或软食,注意口腔及皮肤卫生。四环素、氯霉素早期治疗效果好,每日2g,分四次服;热退后,减半量,续服3天。停药4天,再服1~2日,以防复发。单剂强力霉素0.2g,疗效亦好。 预防 部队在进入本病流行地区前,应对该地区以及行军经过地区,尤其是休息与食宿地点,进行流行病学侦察,了解本病的流行情况、发病季节、可能受染地点等,并实地观察当地的环境。识别与判断可能存在的恙虫病疫源地,恙虫病疫源地在居住区内多存在于房前屋后菜地、花园、草坪、瓦砾场、水沟等低洼、潮湿、杂草丛生的场所,在居住区外多存在于田间杂草地、河边、丛林、荒地等荫蔽、潮湿、灌木杂草丛生地带。部队宿营地应尽量避开潮湿、荫蔽、多草的地区,选择高燥、向阳的地段,清除周围2m内的杂草、枯枝、乱石堆。部队经常行动的道路两旁的杂草也要铲除或用杀虫剂灭螨。必要时可用毒饵灭鼠。防止受恙螨幼虫叮咬是战时部队预防恙虫病的主要措施。要教育部队不要在流行地区的沟溪边、草地上坐卧,避免在杂草灌丛上晾晒衣服,要用向阳的树枝作伪装。作铺垫的草要先晒干,并喷洒杀虫剂。可用杀虫剂蜡块涂裤管口、袖口、领口与鞋面,每处涂10cm宽的防护带,每周涂2~3次。也可涂擦驱避剂,如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或用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乳剂浸泡衣服。在手、颈、耳后与小腿等部位,可涂擦常用的驱蚊剂,或将驱蚊剂与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按7 : 3混合,可延长防护时间,涉水后仍有一定效力。在疫源地区作业后,有条件时应换衣、洗澡或擦澡,特别注意腋窝、会阴、腹股沟等部位。部队如发生恙虫病患者,应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查明受染地点和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 对可能受染人员进行医学观察2周。 ☚ 地方性斑疹伤寒 战壕热 ☛
恙虫病 恙虫病恙虫病又名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本病是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为主要传染源,恙螨为传播媒介。人被感染恙虫病立克次体的恙螨叮咬后发病。临床特征有发热、焦痂、淋巴结肿大和皮疹等。 本病的病原体为恙虫病立克次体,旧名东方立克次体,呈双球状时为0.2~0.4×0.3~0.5μm,短杆状时为0.3~0.5×0.8~1.5μm,姬姆萨染色呈紫蓝色,在细胞胞浆内靠近核旁成堆排列。取病人发热期的血液接种于小鼠腹腔,可分离病原体;接种于鸡胚卵黄囊或HeLa细胞等组织培养,恙虫病立克次体也能很好繁殖,连续传代后致病性可逐渐增强。也可从淋巴结、焦痂、骨髓等分离病原体。不同地区、不同株恙虫病立克次体的毒力强弱有明显差异,因此,不同地区的发病率和病情轻重亦不同。病原体的抵抗力很低,不耐热,加热55℃10分钟即被杀死,也易被一般消毒药物所杀灭。对广谱抗生素较敏感,对磺胺药不敏感。 病原体的抗原性很复杂,不同地区、不同株间的抗原性常有差异。除具有特异性抗原外,还具有与变形杆菌OXK相同的抗原物质,故病人血清能与变形杆菌呈交叉凝集反应,称外斐反应。临床上以此反应作为辅助诊断。鼠类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黄毛鼠、褐家鼠、黑线姬鼠、海南屋顶鼠等分别是不同地区的传染源。鼠类感染恙虫病立克次体后多呈隐性感染,但内脏中长期保存立克次体。在某些地区,家兔也是贮存宿主。在朝鲜及我国台湾省等处的小歌鸟、家禽、野鸡亦是本病的贮存宿主。 恙螨是传播本病的媒介。全世界已知恙螨种类将近3,000种。我国已知种类有350多种,其中有6种(红恙螨、地里恙螨、高湖恙螨、印度真棒恙螨、太平洋背展恙螨及巨多齿恙螨)已分离出恙虫病立克次体,主要为红恙螨和地里恙螨。台湾省以红恙螨为主要媒介;广东、广西、福建、浙江、云南、四川等省、自治区则以地里恙螨为主要媒介。浙江省青田县主要的媒介是当地最多的高湖恙螨。其余如印度真棒、太平洋背展及巨多齿恙螨可能在个别地区传播本病。恙螨幼虫叮咬感染鼠后,幼虫经稚虫发育为成虫,产卵,卵孵化出第二代幼虫过程均带有病原体。此第二代幼虫如叮咬人,即能传播恙虫病。因恙螨幼虫一生中仅叮咬一次(即仅吸一次人或动物的体液),所以只有上一代幼虫受到感染,第二代幼虫才具有传染性。 人对本病普遍易感,病后获得对同株病原体的持久免疫;对不同株的免疫仅能持续数月,故可再次感染发病。本病一般散发,有时亦可流行。发病季节和地区分布与恙螨的生活条件密切相关。恙螨常生活于湿度较高的丛林边缘、河边灌木丛和河流沿岸杂草丛生、鼠类活动场所。本病流行于日本、东南亚国家及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各岛屿、苏联东南部等地。我国的台湾、广东、广西、福建、浙江、云南、四川等省、自治区均有本病发现。全年均可发病,以6~9月最多。流行季节和气温雨量变化有明显关系,气温高,雨量大,尤其是暴雨期,病例较多发现。 恙虫病立克次体从恙螨叮咬处侵入人体,直接或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流,到达多数器官。在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导致全身毒血症症状。本病基本病变为全身小血管炎、小血管周围炎及单核吞噬细胞增生。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以皮肤、淋巴结、心、肺、脑、肾等损害较为显著。 在恙螨叮咬处由于恙螨唾液和立克次体繁殖而局部有损害,局部皮肤先发生充血、水肿,形成小丘疹,继成水疱,然后发生坏死和出血,最后结成黑色痂皮,称焦痂。焦痂附近的局部淋巴结由于充血及单核吞噬细胞增生和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浸润,出现肿大,也可发生出血甚至坏死。全身淋巴结仅见淋巴窦内单核吞噬细胞轻度增生和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但罕见坏死。躯干、上臂、大腿等处的皮肤,由于真皮内小血管炎、血管周围炎,可有出血。内脏如心、肺、肾、肝、睾丸、脑膜等则表现为间质性炎症。间质性心肌炎尤为多见(偶有出血性心肌炎),可导致心脏扩张甚至引起心力衰竭。脾肿大是由于充血及单核吞噬细胞增生所致。 本病潜伏期4~20天,一般10~14天。起病急骤,以畏寒或寒战开始。1~2天内发热可高达39~40℃以上,多为弛张热,伴有头痛、四肢酸痛、疲乏、食欲减退、颜面潮红和结膜充血等急性感染症状。体征有叮咬处的焦痂及淋巴结肿大、皮疹、肝脾肿大等。病程第二周病情常更为严重,各器官损害和全身中毒症状均较明显。出现表情淡漠、重听、谵妄,甚至昏迷、抽搐等。有时出现虚性脑膜炎的症状与体征。循环系统可有中毒性心肌炎、血压下降、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和心力衰竭。亦可出现咳嗽、咯痰、气促、肺部干湿罗音等肺炎表现。少数病人可有广泛的出血现象。第三周后发热逐渐减退,症状减轻至消失,病人逐渐恢复健康。 以下体征对诊断有价值: ❶焦痂和溃疡: 恙螨叮咬处初期并不引人注意。至潜伏期末叮咬处形成小红疹,中心坏死,上复焦黑色痂。焦痂可见于36.9~98%的病人,直径4~10mm,边缘稍隆起,周围绕以红晕。如无继发感染,则不痛不痒,无渗液。痂皮脱落后,中央凹陷形成溃疡。溃疡周边整齐而稍隆起,基底部呈现肉芽创面。焦痂多见于湿润而较隐蔽的部位,如腹股沟、肛周、会阴、外生殖器、腋窝,偶见于脐、胸、乳房、趾间、眼睑等处。一般仅一个,有时可有二、三个。焦痂对本病诊断具有特征性。 ❷淋巴结肿大和压痛:多为全身性,但焦痂附近局部淋巴结肿痛更为明显。淋巴结肿大可在全身症状之前出现,无化脓倾向。 ❸皮疹:见于33.3~63.3%病人,多在病程第4~6天出现,为暗红色斑丘疹,大小和形状不一,少数可相互融合,压之大多退色,小部分为出血性。多分布于躯干,亦可为全身性,或可见于面部,但手掌和足底缺如。皮疹持续3~7天消退,无脱皮现象。 诊断本病应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表现,确诊依赖实验室检查。血象无特殊变化。外斐反应凝集效价在1:160以上,特别是逐渐升高的效价有诊断价值。最早在病程第4天即可阳性,第3、4周效价最高,阳性率可达80%以上。补体结合试验特异性较高,需选用当地代表株作抗原,因不同株的立克次体抗原性有差异。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病人血清中抗体,于第一周末开始出现,第二周末达高峰,60天后逐渐下降,阳性率较外斐反应为高。病人早期血液分离病原体阳性率较高,取高热期病人血液0.5ml接种小鼠腹腔内,在2~3周发病时解剖濒死动物,取腹腔刮取物(或腹水)涂片,姬姆萨染色镜检,可在单核细胞胞浆内靠近核旁找到病原体。本病需与流行性、地方性斑疹伤寒及伤寒等病相鉴别。 本病的治疗和流行性斑疹伤寒相同。氯霉素或四环素对本病有效。并发心力衰竭的病人须绝对卧床休息,并给洋地黄制剂及利尿剂。心力衰竭控制后,仍需卧床休息6周,直至心电图恢复正常。 各地恙虫病的病死率不一,广谱抗生素应用前为9~60%,应用四环素、氯霉素等治疗后,病死率已下降至1~5%。老年人、孕妇、有慢性加杂症如疟疾、心血管系统疾病者预后较差。 消灭传染源主要是灭鼠,宜采用各种捕鼠器与药物灭鼠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切断传播途径,主要是改变环境条件,改变地面潮湿情况,破坏适宜于恙螨孳生的环境,清除杂草。666为广泛采用的杀灭恙螨药物,有一定效果。在流行区野外工作或活动时,应铲除或焚烧营地周围50m内杂草,消除恙螨孳生条件,然后喷洒666或223等杀虫药。部队野营训练时应注意地形的选择。 个人防护包括在发病季节避免在草地坐卧、晒衣服,尤其要对割草人员加强宣传教育。在流行区野外活动时,为预防恙螨叮咬,应收紧袖领及裤脚口,并在袖口、领口等处撒上5%223粉,或在外露的皮肤上涂抹驱避剂,如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邻苯二甲酸二苯酯或苯甲酸苄酯等。由于恙螨爬到人体后并不立即叮咬,故野外作业回来后,应及时用肥皂洗澡、更换衣服。恙虫病立克次体不同株间的抗原性差异大,目前尚无理想的疫苗作预防接种;减毒活疫苗正在研究中。 ☚ 地方性斑疹伤寒 寇热 ☛ 000107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