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性善性恶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性善性恶争 性善性恶争中国古代关于人性是善、是恶,有无善恶之间的论辩。最早论述人性问题的是孔子。他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认为人的本性生来是相近的,并无善恶之分,但后天的环境和习惯使人现出善恶之别。战国时期的告子认为“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告子上》)认为人性与生俱来,是人的饮食男女等生理欲望,无善恶之分。当时有人反对这种观点。据《论衡·本性》记载:“周人世硕以为‘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恶性,养而致之则恶长。’如此则性各有阴阳善恶,在所养焉。……公孙尼子之徒亦论情性,与世子相出入,皆言性有善有恶。”孟子针对告子用水性来说明人性无善恶,也用水性来比喻人性,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孟子认为人性之所以是善的,是因为人生来就具有“善端”,即所谓“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并提出“良知良能”的观念。说“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孟子》)以此证明人性先天为善。并认为“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说明人具有普遍的善性。人性之善“求则得之,余则失之”,品行恶者并非其性亦恶“若失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孟子》)荀况则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反对性善论。说“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荀子》)。人性天生就是恶的,古代的圣人为防止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制定礼义制度以矫正人之性,所以才有礼义的产生。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荀子》)必须克制矫正人性,“化性起伪”达到“辞让”、“忠信”、“尊君”、“孝亲”、“守法”、“循礼”的道德要求,才可为善。汉代的思想家不再把人性看成是统一的。扬雄主张“性善恶混说”。认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法言》)王充则继承先秦的“性有善有不善说”,认为“实者人性有善有恶,犹人才有高有下也,高不可下,下不可高,谓性无善恶,是谓人才无高下也。”(《论衡》)唐代韩愈则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品,“性也者,与生俱生也。……性之品有上中下三:上焉者,善焉而己;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原性》)而他的学生李翱则把人性与情对立起来,认为“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情既昏,性斯匿矣,非性之过也。”(《复性书》)在他看来,人性是纯然至善,而情是恶的。只是受七情的蒙蔽,人性才昏乱不明。北宋的王安石对先秦以来的各种人性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认为:性不可以善恶言,情应于物而后动,情动而善恶分,情动当于理者为善,不当于理者为恶。从此以后,思想家们着重讨论性命道德问题,人性之善恶,不再成为主要论题。 ☚ 法国革命时期吉伦特派与雅各宾派政见之争 南斯拉夫经济和改革大讨论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