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性善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性善xìng shàn(字)邓恂,明代人,由举人知内乡。 性善xìng shàn(字)乌本良,明代人。 性善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有尧为君而有象,有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欤?”孟子曰:“乃若有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于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孟子·告子上》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孟子·滕文公上》 性善孟子的道德观。《孟子·告子》:“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他将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喻为人之四体。《孟子疏》曰:四体,“若其人之有四肢也”。孟子的性善论,是他主张实行仁政的理论根据,并成为宋明理学正统的人性学说。 性善中国古代重要的人性论观点。最早由孟子提出。他说:“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孟子·告子上》)。性善具体分为四项,又称四善端。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四善端经过修身过程,就会扩充发展为仁义礼智四种成熟的德性。这是一种天赋道德的先验唯心主义。西汉董仲舒认为圣人之性是不教而善的。东汉王充认为,人性中有善的因素,也有恶的因素,在修习过程中,一般人可以得到善性,也可能得到恶性。他说:“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论衡·率性》)。唐韩愈将人性分为三个层次,认为只有最高层次的圣人之性才是性善的,一般人作为中人,“可导而上下也”(《原性》)。明清之际顾炎武提出“性近于善”的思想,他认为,“相近近于善,相远远于善也”(《日知录·性相近也》)。近人谭嗣同以“以太”释性善,他认为,“以太有相成相爱之能力,故曰性善也”(《仁学》)。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