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急性阑尾炎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急性阑尾炎

病名。急腹症之一。属祖国医学肠痈范围。多因饮食失节,寒温不调,情志所伤,暴急奔走等而成。症见脐腹部走窜疼痛,数小时后固定于右下腹部,有压痛及反跳痛,伴恶心呕吐,寒热不适,进而热盛肉腐,瘀结成块,形成阑尾周围脓肿。若热毒炽盛,正虚邪实,则易形成弥漫性腹膜炎,甚或亡阴亡阳,并发中毒性休克,是为本病之严重者。若病势迁延或治不如法,下焦湿热未尽者,可遗有盆腔脓肿。病后气血失和,瘀阻肠道,可形成粘连性肠梗阻。中西医结合治疗一般分为三期,即瘀滞期、蕴热期、毒热期。瘀滞期以行气活血为主,清热解毒为辅;蕴热期以清热解毒及行气活血并举,辅以通便或利湿药物;毒热期宜大剂清热解毒为主,通里攻下、行气活血为辅。方用大黄牡丹皮汤及红藤煎加减。并可用针灸疗法及局部外敷中药。若体虚无大热者,亦可选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在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血象、体温、体征等变化,必要时配合应用抗生素、输液等,可使大部分患者免于手术而治愈。对各种类型的梗阻性阑尾炎,以及合并弥漫性腹膜炎的病例,仍以手术治疗为妥。

急性阑尾炎

急性阑尾炎

小儿常见的急腹症。多见于4—12岁的小儿。发生阑尾炎后病程进展很快,症状却常不典型,故细心观察、及早诊治十分重要。症状表现:
❶腹痛:起病时腹痛多位于脐周或上腹部,约6—12小时后转到右下腹。多为持续性钝痛,并间以比较剧烈的阵痛。小儿常屈膝蜷卧于右侧,以减轻腹痛。当按到右下腹阑尾部位时小儿哭闹加剧,或出现痛苦的表情。
❷恶心呕吐:常在腹痛开始后数小时发生,初吐食物,以后可含胆汁。
❸发热:大多在38℃左右,少数可有39℃以上的高热。
❹化验:血白细胞总数增加(常在10000—15000之间),中性粒细胞的比例增高(常为85%—95%),但体弱病儿可不增高。一般发病在12小时内,多采用非手术疗法。

☚ 尿布皮炎   肠套叠 ☛
急性阑尾炎

急性阑尾炎jixing lanweiyan

为小儿急腹症中最多见的疾病。2岁以下发病少,5岁以后发病逐渐增多,但常因诊断困难而容易误诊。症状:其典型表现有:
❶腹痛,开始多位于上腹或脐周,数小时后可转移到右下腹,但也有始终在右下腹的,婴幼儿多以哭闹表示疼痛,故症状不典型;
❷恶心、呕吐,但呕吐次数不多;
❸可伴有发热,随着病情加重,体温可达39℃以上。对疑为本病者除详细询问病史,耐心观察,仔细、多次的检查外,需化验白细胞以助诊断。一经确诊,应争取尽早手术,以免病情进一步发展,若发生阑尾穿孔形成腹膜炎则严重威胁小儿生命。

☚ 肠套叠   疝与嵌顿疝 ☛

急性阑尾炎acute appendicitis

系最常见的一种急腹症。其病理变化分急性单纯性阑尾炎,阑尾轻度肿胀、充血、各层有中性粒细胞浸润,腔内有少量渗出液;蜂窝织炎性阑尾炎(化脓性阑尾炎),阑尾肿胀严重,腔内有脓液;坏疽性阑尾炎,阑尾出现坏死,坏死处呈黑色或暗紫色,腔内有脓液。临床表现,有腹痛,典型者多开始于脐周围,逐渐移至右下腹并呈阵发性,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泻、便秘等;全身感染性症状,如发热、寒战、全身疼痛、白细胞增高等,腹部较紧张,右下腹压痛与反跳痛明显。治疗:以手术切除为本。

急性阑尾炎acute appendicitis

见阑尾炎。

急性阑尾炎jíxìnɡlánwěiyán

急腹症之一。回盲部阑尾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属肠痈范畴。发病先见上腹部疼痛, 继而痛转右下腹部, 压痛、反跳痛明显, 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症。西医治疗原则是确诊后立即手术切除阑尾。中西医结合治疗一般分为三期:瘀滞期、蕴热期、毒热期。瘀滞期以行气活血为主, 清热解毒为辅; 蕴热期以清热解毒及行气活血并举, 辅以通便或利湿药物; 毒热期以清热解毒, 通里攻下为主, 行气活血为辅。方用大黄牡丹皮汤及红藤煎加减, 并可用针灸疗法及局部外敷中药。在治疗过程中须严密观察血象、体温、体征等变化, 必要时可配合应用抗生素、输液等, 大部分患者可避免手术切除而治愈。

急性阑尾炎

急性阑尾炎

急性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疾病之一。约占普通外科住院病人的10~15%,其在自然人群的发病率约为1‰。以青少年为多,85%在10~40岁之间。男女之比约为2~3∶1。目前病死率已大为降低,但仍有0.1~0.5%。急性阑尾炎属于中医“肠痈”范围之内,在历代医家著作中有着详尽的记载。公元200年,汉朝张仲景著《金匮要略》对治疗肠痈做了总结概括。
分类 急性阑尾炎可分为穿孔性和非穿孔性两型,后者又分
❶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表现为阑尾浆膜充血,阑尾较正常略硬,粘膜充血明显或有小出血点,重则阑尾肿胀变粗,粘膜有小溃疡形成,管腔可因炎性肿胀而发生狭窄。镜下可见阑尾各层水肿,血管扩张充血,粘膜大部完整,出现炎性细胞浸润;
❷化脓性阑尾炎: 表现为阑尾肿胀,浆膜面失去光泽,浆膜层高度充血,有脓性渗出,粘膜有明显坏死灶及溃疡,腔内积脓。镜下阑尾壁内可见多数小脓肿,粘膜被破坏而出现溃疡;
❸坏疽性阑尾炎: 阑尾呈暗紫或灰黑色,变粗,壁变薄失去弹性,腔内淤积黑褐或紫红色臭脓。镜下特点是阑尾壁全层坏死,血管栓塞;
❹穿孔性阑尾炎: 其病变已扩散到阑尾周围或整个腹膜腔,引起阑尾周围脓肿或化脓性腹膜炎。极少数严重病例还可并发化脓性门静脉炎或脓毒败血症,危及患者生命。
临床表现与体征 腹痛是急性阑尾炎最重要的症状。典型的腹痛多始于上腹部或脐周,为阵发性,多不剧烈。经过数小时至24小时,腹痛转移至右下腹,约70~80%病人可出现此种转移性腹痛,在诊断上很有意义。少数病人无此典型症状,疼痛开始部位不定,有的开始于腰部、会阴部或腹股沟部等,但最后一般都出现右下腹定位性腹痛。病人常伴有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泻或便秘等。病初还可有头晕头痛、四肢无力等。炎症发展可出现发热、尿黄、口干渴; 少数坏疽性阑尾炎可有寒战高热,体温可高达40℃。细致的体检在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中非常重要。早期急性阑尾炎体温正常或略高,舌苔白薄,脉弦或弦紧。炎症明显时则出现化热现象,体温升高,舌苔转黄,热甚者可出现黑焦燥苔,脉象弦数、滑数或洪数。右下腹阑尾部位局限而固定的压痛是最重要的体征。临床常用体表定位点有二处,一为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称之为McBurney点;一为左右髂前上棘连线的右中1/3交界点,称之为Lanz点。因阑尾位置不同,体表压痛点也可稍有差异,主要是右下腹有一局限的明显压痛点即有诊断价值。此外还有几种特殊引发压痛的检查方法:
❶反跳痛: 用手指在阑尾部位渐次施压,然后迅速抬手,此时患者在该区腹内感到明显的疼痛,称之为“反跳痛”。此征阳性表示已有腹膜刺激征,表明阑尾炎症已波及到壁层腹膜。
❷Rovsing征: 按压左下腹时患者出现右下腹疼痛,表示炎症病变与盲肠有关,一般即表示阑尾有炎症。此征在与输尿管结石等相似部位疼痛相鉴别时可参考应用,但此体征的阴性并不能除外急性阑尾炎;
❸腰大肌试验:按压病人右下腹,抬高病人伸直的右下肢,如果产生右下腹疼痛或使疼痛加重,表示发炎阑尾位置挨近腰大肌,称腰大肌试验阳性;
❹闭孔内肌试验: 病人平卧,右腿屈曲并内旋髋关节,如能引起腹痛加剧,则表示盆腔位发炎阑尾靠近闭孔内肌肌膜,称闭孔内肌试验阳性;
❺睾丸回缩试验: 按压右下腹时,右侧睾丸即向上回缩,移去加压的手指时,睾丸又退回原位,称睾丸回缩试验阳性,对诊断坏疽性阑尾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❻直肠内触痛: 直肠指检时,直肠右侧上方有压痛,表示发炎阑尾位置较低。除以上体征外,约60~80%的病人在足三里附近有压痛点,两侧均可出现,以右侧明显而多见。压痛多在足三里穴与上巨虚穴之间,称之为阑尾穴。
当急性阑尾炎进展至坏死穿孔阶段,除一般症状及体征加重外,查体时将发现腹肌紧张,这是因为壁层腹膜受到炎症波及所致,表示已出现化脓性腹膜炎。局限性腹膜炎腹肌紧张局限于右下腹,弥漫性腹膜炎腹肌紧张可漫及全腹,但多以右下腹为重。少数病人还可出现腹胀、呕吐等肠麻痹症状与体征。阑尾穿孔前已粘连包裹时,可形成阑尾周围脓肿,右下腹可扪得压痛性肿块。早期炎症局限不全时肿块边界不清,炎症局限后则可触及界限清楚的固定肿块。一般均有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多。尿检查有助于鉴别肾和输尿管疾病。但在发炎阑尾邻近膀胱或输尿管时,由于炎症的波及,尿内可出现红白细胞,因此,尚需结合临床加以分析。
诊断 据典型的转移性腹痛和右下腹局限性压痛,急性阑尾炎的诊断并不困难。但对疑似病例和非典型病例则需提高警惕。临床常需和急性肠胃炎、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节段性回肠炎、肠伤寒穿孔、溃疡性结肠炎、急性髂窝淋巴结炎、急性盆腔炎、宫外孕破裂、卵巢囊肿蒂扭转、卵巢滤泡或黄体破裂出血、右例输尿管结石、急性前列腺炎和急性精索炎等加以鉴别。
治疗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轻型化脓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和阑尾包块,适合于非手术疗法。坏疽性阑尾炎、重型或有梗阻因素的化脓性阑尾炎、阑尾炎穿孔腹膜炎、妊娠期急性阑尾炎和小儿急性阑尾炎则以手术疗法为佳。复发性急性阑尾炎原则上应选用手术疗法。在应用非手术疗法时,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根据实际情况继续非手术疗法,或及时转为手术治疗。中西医结合的非手术疗法以口服中药为主,配合外敷药、针刺、抗生素,中药注射剂等。目前各地对急性阑尾炎的辨证论治已基本上取得一致看法,根据中医对肠痈病因病理的认识,结合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观察,主要应抓住气滞血淤、郁久化热、热腐成脓、热结腑实等病理环节进行分期或分型。治疗上多采用行气活血、清热解毒、通里攻下等主治。以气滞血淤为主者,称淤滞期(型),该期治疗以行气活血为主,清热解毒为辅;病情发展,淤久化热者称化热期(型),该期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辅以行气活血及通里攻下药物;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化脓及感染中毒症状者,称毒热期或脓毒期(型),治疗应以清热解毒及通里攻下药物为主。治疗急性阑尾炎常用的活血化淤中药有桃仁、红花、赤芍、丹皮、川楝子、元胡、木香等,清热解毒中药有:双花、连壳、公英、地丁、川连、虎杖、红藤、败酱草、白花蛇舌草等;通里攻下中药有大黄、芒硝、甘遂等。针刺多作为配合疗法,但对急性单纯性阑尾炎也可作为单独疗法。常用穴位为足三里、上巨虚、阑尾穴或阿是穴 (右下腹压痛点);有腹膜炎者加天枢、内关、中脘; 有阑尾脓肿者可用边缘围刺法,一般可刺3~4针。在腹膜炎治疗中,外敷药是有益的配合疗法。常用外敷中药有消炎散及四黄散等。应用非手术疗法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情,随症处方,为防并发症的发生,治疗要彻底,症状体征消失后仍需服药1~2周,以便使病变彻底消散,防止复发。
中药针刺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作用机理,根据试验研究已有所了解。清热解毒药具有抑菌和减毒作用,其注射剂可抑制实验性细菌性腹膜炎的形成; 活血化淤药可直接影响肠血流量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对几种实验性炎症表现出减轻炎性肿胀,抑制炎性肉芽肿形成及减轻出血和坏死等作用; 通里攻下药可促进肠蠕动抑菌及改善血液循环;针刺可止痛、调节胃肠蠕动,提高白细胞吞噬功能,均可促进阑尾炎症的消散。针对急性阑尾炎三期不同病理特点,施以不同中药,更可发挥中药的疗效,如淤滞期重用行气活血药物,化热后以清热解毒药物为主,出现肠麻痹时则以通里攻下药物为主。上述中西结合非手术疗法虽有免除手术、术后并发症及痛苦小等优点,但须正确选择手术适应证; 少数病人因出现并发症使疗程延长;远期尚有20%左右的复发率。
手术疗法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有效方法,一般采用右下腹斜切口(McBurney切口)。阑尾发炎后大网膜常粘聚其上,通过网膜移动方向即可找到阑尾:也可提出盲肠,沿盲肠带寻找阑尾根部,再从根部进行分离,如分离仍很困难,则可逆行切除阑尾。对系膜水肿严重、钳夹易碎者,可紧贴阑尾根部用血管钳穿过,引进丝线牢固结扎系膜,再在结扎线远端剪断系膜。阑尾根部坏死或因炎症变脆者,可于轻轻结扎后,用荷包缝合予以埋入。盲肠壁炎症变厚而阑尾根部能结扎者,可妥善结扎,不予埋藏,而用邻近组织加以覆盖,但不宜用大网膜缝合覆盖。阑尾脓肿一般可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如继续增大则应切开引流,可采用不同切口,最好在超声波定位后作切口,以利引流,切勿勉强切除阑尾。弥漫性腹膜炎脓液多者,以剖腹探查切口为好,有利于清洗腹腔,有条件时可切除阑尾,脓液清除较净时可一期缝合切口,皮下放置引流。术后早期配合中药和适当抗生素治疗。阑尾切除术后并发症有切口感染,腹腔残余脓肿、内出血、粪瘘等,应注意预防。

☚ 阑尾畸形   妊娠期急性阑尾炎 ☛

急性阑尾炎

acute appendicitis


急性阑尾炎

acute appendicitis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4:4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