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间质性肾炎
急性间质性肾炎是以肾间质病变为主要表现的急性肾脏疾病。按病因大致可分为二类:
❶败血性间质性肾炎:如金葡菌性及链球菌性败血症所致的急性间质性肾炎。这种间质性肾炎不是病原体直接侵害肾间质,而是病原体或其毒素所引起的一种变态反应性病变。
❷药物变态反应性间质性肾炎:以磺胺类及青霉素类(如二甲氧苯青霉素,氨基苄青霉素,乙氧萘青霉素及苯甲异噁唑青霉素等半合成青霉素)引起者为最常见。其它如苯妥因钠、保太松、利福平、速尿及噻嗪类利尿剂等也可引起急性间质性肾炎。其发病机理不是药物的毒性作用,乃是药物引起的变态反应。
急性间质性肾炎大多数是由免疫反应所致。病原体或药物作为抗原或半抗原,进入人体后激发产生自体抗体,从而导致免疫性损伤。如药物性间质性肾炎患者在其肾小管基膜上可找到抗肾小管基膜抗体(IgG)呈线条状沉积。部分病人血清中IgE明显增高。肾间质有单核细胞或嗜酸粒细胞呈局灶性或弥漫性浸润,间质水肿,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严重者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肾小球多正常或稍有轻微改变。
本病的临床表现因病因不同而异,大致分为两类:
❶全身性表现: 如由全身性感染所致,多有寒战、高热、疲乏无力及食欲减退等。白细胞数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如为过敏反应所致者,在使用药物或感染过程中出现发热、皮疹、关节酸痛及淋巴结肿大等; 嗜酸粒细胞增多,血清IgE增高。
❷肾损害表现: 肾区可有自发痛及叩击痛,尿量减少。尿中出现少量或中量蛋白,红、白细胞及管型。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
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诊断不难。如全身性感染时出现尿液改变,而伴有进行性肾功能减退 (肾小管功能减退较肾小球功能减退为明显),即应怀疑败血性间质性肾炎。在使用药物过程中出现过敏反应,同时出现尿液改变及肾功能减退,应考虑为药物过敏性间质性肾炎。血中嗜酸粒细胞增高,IgE增高及抗肾小管基膜抗体阳性,有助于诊断。在感染或用药过程中突然出现少尿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病人无急性血容量不足,感染性休克或过敏性休克) 也应考虑到急性间质性肾炎的可能。必要时可考虑作肾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
控制和去除病因后,急性间质性肾炎多能在数周内恢复。药物过敏所致者应立即停用有关药物,使用皮质类固醇,如泼尼松每日40~60mg,短期使用。其它如盐酸苯海拉明,异丙嗪,扑尔敏及葡萄糖酸钙等抗过敏药物均可使用。中医多采用凉血清热利湿剂辨证论治,以达到抗过敏利尿的目的。如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者,则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必要时行透析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