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肠炎acute gastroenteritis系最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之一。可由物理、化学、生物各种因素引起。最多见的原因有:物理性的为食量过多、过冷、过硬等;化学性原因有过酸、碱性过大、某些毒物、化学药品等;生物因素,如细菌感染、真菌毒素、病毒感染等。临床表现:上腹不适、疼痛、胀满感、恶心、呕吐、腹痛、胃肠蠕动过快、腹泻,亦可有脱水、休克、发热;严重者可有不同程度的肝、肾轻度损害表现。治疗:适当应用抗生素,适当禁食,口服补液盐,必要时输液,适当调节电解质;对症。 急性胃肠炎 急性胃肠炎急性胃肠炎是因细菌性食物中毒、病毒感染及误食有毒动、植物所致的以急性起病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胃肠疾病。常见于战时。 病因 细菌性食物中毒: ❶沙门菌属:常见的有猪霍乱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等。致病菌多存在于家禽、家畜、鱼类、鼠类等动物的肠腔内,经粪便污染食物、炊具、食具而引起本病。炊事人员的手指污染及蟑螂、苍蝇等均为重要传播媒介。此菌于22~30℃在食物中尤其在熟肉中繁殖迅速,且产生耐热的内毒素,摄入后刺激肠壁因而致病。 ❷副溶血性弧菌:旧称嗜盐杆菌。为革兰阴性体形略弯的球杆菌,需氧,能生存于高浓度(3~4%)的盐液中,许多海产品如墨鱼、黄鱼、梭子蟹及蟶子等常携带本菌。腌渍品如咸菜中也偶见存在。对酸敏感,在食醋中5分钟即死亡,不耐热,56℃经30分钟或80℃经数分钟均可杀灭;在淡水中能生存2天,但在咸水(海水)中能存活47天。 ❸葡萄球菌: 能致本病者多数为凝固酶阳性的金葡菌。此菌存在于人的皮肤、手、鼻咽部。污染食物后,在30℃经1小时或20℃经8小时即能产生肠毒素。肠毒素系可溶性蛋白质,耐热,煮沸30分钟仍不被破坏,也不被胰蛋白酶分解,现知有6型,引起急性胃肠炎者主要为A型。肠毒素作用于肠道神经受体,引起胃肠炎症状。 ❹变形杆菌: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急性胃肠炎。变形杆菌以奇异、普通与莫根三种易致本病。人类、家畜、家禽排泄物中可含有本菌。饮水及食物被污染后含有肠毒素,细菌使组氨酸脱羧而为组氨,引起本病与过敏反应。 ❺大肠杆菌: 以O26、O55、O86、O111、O128等亚型易引起本病。肠毒素刺激肠壁,导致大量渗液而有腹泻。如细菌侵入肠粘膜上皮细胞则引起炎症。 病毒胃肠炎:可引起急性流行性非细菌性胃肠炎,多见于儿童,成人亦不少见,主要为轮状病毒与诺瓦克因子,此外,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或其他肠病毒等均可引起腹泻。 动、植物食物中毒:如河鲀、毒蕈、木薯、发芽马铃薯等。 临床表现 潜伏期较短。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与发热等。重者可有脱水、酸、碱中毒或休克。病程较短,预后一般良好。 沙门菌急性胃肠炎的潜伏期约12~24小时,偶达2~3天。常有明显的恶心、呕吐、腹痛与腹泻。腹泻常排水样便,初伴未消化食物,继为黄绿色水样泻,偶可伴少量粘液血便。常有中度发热,但有时可持续高热。副溶血性弧菌急性胃肠炎的潜伏期一般为6 ~10小时,短者可仅1小时,长者可达4天。常先有腹痛、腹泻,后见呕吐、发热。腹痛剧烈,可呈阵发性绞痛。粪便常为水样或略带粘液血性。有时可呈血水样或洗肉水样,类似痢疾,但无里急后重。发热不高。葡萄球菌急性胃肠炎乃由肠毒素(外毒素)引起,潜伏期约2~5小时,少有超过6小时者。恶心、呕吐特别显著,可吐出胆汁。另外,流涎与出汗较显著,并有头痛、发热等。病程短,常在24小时内缓解。变形杆菌急性胃肠炎乃因该菌的肠毒素所致,此毒素除引起胃肠粘膜炎症外,尚可引起过敏反应。潜伏期3~20小时。而过敏反应的潜伏期仅为30~120分钟。急性胃肠炎亦具有常见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痛、发热及乏力等症状。腹泻每日可达数十次,粪汁常为稀水样、有恶臭,少数可有粘液但无脓血。过敏反应的表现常为皮肤潮红、荨麻疹。本病病程短,一般为1~2天,但有时可长达数日。 根据以上流行病学资料与临床表现特点,可初步作出病原估计。细菌学诊断则必须依靠污染食物、炊具、餐具、患者的呕吐物、排泄物细菌培养方能确定。 防治 患者须休息,短期内禁食或进清淡流质饮食。有脱水者应补充水分与电解质。有呕吐者,可用阿托品或灭吐灵,腹痛者可用颠茄酊或阿托品、山莨菪碱等。如腹泻过多,可应用苯乙哌啶。对因细菌感染致病者,可用氯霉素、合霉素、磺胺增效剂,或复方新诺明或黄连素等。对有代谢性酸中毒者,轻者可口服碳酸氢钠片,每次1 ~2g,每日3~4次。急需者可每次用5%碳酸氢钠2~4ml/Kg静滴。因严重呕吐而发生碱中毒者,可用生理盐水加氯化钾(每升可加1.5~3 g)静滴,并须以心电图监护。 加强卫生宣传教育,严格炊事卫生的操作制度,对炊事人员定期进行体检,有效地切断传染源。发生本病后,迅速处理污染食物或有毒食物,并对厨房进行卫生整顿。 ☚ 心跳骤停的急救 急性腹痛 ☛
急性胃肠炎 急性胃肠炎急性胃肠炎是细菌、病毒或其它毒物(如误食毒蕈、桐子、砷、汞、杀虫剂、灭鼠药、强酸、强碱等)引起的急性胃肠道炎症,或在过敏体质基础上进食某种蛋白质所致的过敏性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胃肠炎。主要临床表现为呕吐、腹痛及腹泻。本条目重点阐述细菌性急性胃肠炎。 进食被细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可导致急性胃肠炎,以夏秋季最常见。细菌多为沙门菌属、嗜盐菌,其次为变形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葡萄球菌,较少见为产气荚膜杆菌、梭状芽胞杆菌及真菌,近年报道弯曲杆菌也可致病。本病也称细菌性食物中毒,广义的致病菌应包括痢疾杆菌,凡属痢疾杆菌、沙门菌属和嗜盐菌等引起的食物中毒,患者仅产生中毒症状,且可成为传染源而感染他人,故又称为感染性食物中毒。葡萄球菌仅由细菌毒素致病,患者无传染性,因此属细菌毒素性食物中毒。近年来对轮状病毒、Norwalk病毒、腺病毒等引起的急性胃肠炎屡有报道(参见“病毒性胃肠炎”条)。 感染性急性胃肠炎的发病原理是由于机体防御功能低下,经口侵入胃肠道的细菌或病毒得以繁殖,或侵入细菌数量及其毒力超过正常机体防御功能而致病。病原体的感染方式有三种: ❶致病菌附着于上皮细胞产生肠毒素而不侵入细胞内,通过提高细胞中环磷腺苷 (cAMP)水平,cAMP激活胞浆中的蛋白激酶,引起小肠上皮细胞的生理效应。当位于小肠隐窝基部细胞受到作用后,就会促进氯离子的分泌增加,并使绒毛上皮细胞抑制钠离子的吸收,结果导致电解质和水在肠腔内大量潴留,加上肠毒素对周围血管内皮的损伤作用,就会产生呕吐、腹泻及水样粪便; ❷病原体侵入上皮细胞,在上皮细胞内大量繁殖,最后细胞破裂、肠粘膜损伤及形成溃疡,导致腹泻,溃疡出血可引起血性粪便; ❸病原体侵入粘膜下组织,致病菌通过上皮细胞间隙抵达粘膜固有层,或被上皮细胞摄入,形成吞噬泡,然后离开细胞达到固有层引起炎症反应,导致急性胃肠炎。 沙门菌属食物中毒主要由沙门菌在食物中大量繁殖并经口摄入发病。其中以肠炎沙门菌,特别是鼠伤寒沙门菌最多见。病菌随食物进入胃肠道后部分可被破坏,其余则进一步繁殖,细菌释出大量内毒素即引起剧烈的胃肠道反应及全身中毒症状。大部分病菌及毒素因呕吐与腹泻而被排出体外,少数病菌可自肠壁侵入而引起菌血症或使部分患者成为带菌者。 嗜盐菌广泛存在于海水中,故引起中毒的食物是鱼蟹类海产品及盐分较高的腌浸食物。其发病原理尚不清楚,有认为是活菌所致,或认为由嗜盐菌的肠毒素引起。 变形杆菌食物中毒系污染食物中的变形杆菌被摄入后在体内大量繁殖,引起食物中毒。人体抵抗力降低或对毒素过敏是引起中毒的重要原因。 致病性大肠杆菌所致的肠炎主要见于婴儿,可在托儿所流行,系肠道致病性血清型菌株所致,致病菌附着或侵入肠粘膜上皮细胞,生长繁殖并产生肠毒素。 葡萄球菌食物中毒主要由于摄入食物中有血浆凝固酶阳性的金葡菌,经大量繁殖而产生肠毒素所引起。 病理改变为胃肠粘膜有明显充血、水肿、沙门菌属感染时可见胃肠粘膜散在性溃疡形成,肝脾有时呈急性充血肿胀,肝脏可有局灶性坏死。嗜盐菌食物中毒主要病变在空肠及回肠,常有肠粘膜轻度糜烂,肝、脾、肺可有淤血现象。致病性大肠杆菌食物中毒除有肠道粘膜充血、水肿外,严重者可有出血性病变、糜烂或溃疡形成,伴有脂肪肝,甚至出现中毒性心肌炎及中毒性肾病等。 细菌性食物中毒一般潜伏期为2~24小时,起病较急,常呈集体发病,患者多为同一伙食单位的就餐者,发病人数可自数人到数百人不等,病情轻重和食物污染程度、摄入的菌量与毒素量及机体抵抗力有关。病程多经2~4天而自行缓解。临床表现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急性胃炎型: 有频繁恶心、呕吐,呕吐量较多,呕吐后可获暂时缓解。剧烈呕吐时呕吐物可含胆汁或带血性,伴有上腹不适或疼痛,上腹常有压痛。 (2)急性肠炎型: 病变主要在小肠,表现为腹泻与腹痛,腹泻每日3~4次,严重者达十余次,粪便呈黄水样,一般无粘液脓血。腹痛多位于脐周,呈阵发性钝痛或绞痛。有时可累及结肠,粪便含少量粘液,少数甚至涉及直肠,并有里急后重感。 (3) 急性胃肠炎型: 病变累及胃及小肠,兼有上述两类临床表现。有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病情较重。 患者体温一般正常或有低热,但在沙门菌属及嗜盐菌感染者有时可有高热。重症患者由于频繁呕吐与腹泻而有明显失水,腹泻使大量碱性消化液丢失而致代谢性酸中毒。同时可因呕吐、腹泻及摄入量不足引起低钾血症。在病程极期因失水引起血液浓缩,故缺钾症状反而不明显;经补液后,特别是输入葡萄糖液后因糖原生成而将钾转入细胞内,同时补液后尿量增加,加速钾的排泌,常可出现低钾血症。婴儿致病性大肠杆菌性胃肠炎常有严重失水,可出现微循环障碍,伴有尿少或尿闭。 弯曲杆菌所致的胃肠炎症状严重,除腹泻外可有高热、意识障碍、腹痛、失水等表现。有时亦有轻型病例。未经治疗者粪便中弯曲杆菌可持续阳性达2~5周。 患者血中白细胞计数轻度增加,但在沙门菌属感染则可正常或稍减少。粪便可有少量粘液及红、白细胞。有时呕吐物及粪便细菌培养可发现致病菌。 根据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临床特点(不洁饮食史、进食后短期内起病、共餐者先后发病及急性胃肠炎的临床表现等),诊断一般并不困难。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❶急性细菌性痢疾:便次虽多而每次量少,主要为粘液、脓血便,伴有里急后重。粪便检查有大量红细胞、脓细胞及吞噬细胞,粪便培养可检出痢疾杆菌; ❷霍乱或副霍乱: 有流行病史,呕吐及腹泻剧烈,除少数副霍乱外多无腹痛。呕吐物及粪便呈淘米水样。可出现明显失水、代谢性酸中毒、微循环障碍,甚至可导致昏迷。粪便可培养出霍乱或副霍乱弧菌; ❸急性阑尾炎:常无不洁饮食史,起病后数小时至24小时疼痛转移至右下腹,有右下腹麦氏点压痛,有时排便次数可增多,在早期可能与肠蠕动亢进有关,晚期并发盆腔腹膜炎者系因刺激直肠所致,但粪便量不多或仅有少许粘液。血常规检查可见血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加。 本病应强调预防,注意饮食卫生,防止食物的细菌污染,避免进食不洁或变质饮食。治疗应予适当休息,进流质饮食,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即可自愈。若病情较重可作以下处理: (1)输液: 有呕吐而不能进食者,可予静脉输液,一般补充5%葡萄糖盐水。有严重失水、失钠、失钾或有代谢性酸中毒患者,特别是伴有肺、心、肾功能减退的老年患者或婴幼儿,应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也有主张口服含有葡萄糖或蔗糖的电解质溶液以代替静脉输液。 (2)抗菌治疗:病情严重时可选用抗生素治疗。沙门菌属感染可选用氯霉素、合霉素及氨苄青霉素。嗜盐菌食物中毒可选用氯霉素、合霉素或四环素。致病性大肠杆菌所致急性胃肠炎可选用新霉素、呋喃唑酮、庆大霉素、甲氧苄氨嘧啶(TMP)和磺胺甲基异唑(SMZ)。 (3)解痉止痛:颠茄酊或阿托品口服,重症患者可皮下或肌内注射阿托品。呕吐严重者可肌内注射氯丙嗪。 ☚ 上消化道出血 十二指肠炎 ☛ 急性胃肠炎acute gastroenterit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