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肝炎acute hepatitis系肝炎的一个类型。病理表现为肝脏肿大、表面光滑,镜下有各种不同程度的变化,如肝细胞气球样变、肝细胞嗜酸性变、肝细胞点状坏死,汇管区或小叶内可见炎症细胞浸润,星形细胞增生并吞噬能力活跃,黄疸型肝炎者有肝内胆小管扩张与胆栓形成等。临床表现可分黄疸型与无黄疸型,一般黄疸型较急、较重而有黄疸。可有轻微发热、周身不适、头痛及上感症状;突出为消化道症状,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腹泻;肝区胀闷不适、隐痛;肝功多有改变,谷丙转氨酶等增高。治疗:患者应适当卧床休息,调节营养饮食,用多种维生素以维生素C、B1、B12为主,保肝药及中药等。绝大多数在3个月内可治愈。 急性肝炎 急性肝炎急性肝炎是指各种生物病原体及化学、物理因子引起的肝脏急性炎症变化。可单独表现为肝脏的病变,亦可为全身疾病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可为全身和其他器官病变引起的肝脏局部反应。在临床实践中,急性肝炎一般常作为急性病毒性肝炎的简称。 引起急性肝炎的病因较多,最常见的是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或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此外,黄热病病毒、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EB病毒、细胞巨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Lassa热病毒等,在引起全身或其他部位疾病的同时,也可累及肝脏。除病毒外,Q热、立克次体、钩端螺旋体、细菌、原虫(如弓形虫、恶性疟疾,阿米巴等)或乙醇,多种化学物质、植物毒素,药物及放射线等也可引起急性肝炎。 不同病因引起的急性肝炎可有不同的发病原理,病理改变也不一致。一般有肝脏肿大,但在大块肝坏死时,肝脏缩小。显微镜下可见到不同程度的肝细胞变性与坏死,门脉区炎症细胞浸润,枯否细胞增生,可伴有胆栓形成和毛细胆管扩张。此外,不同病因可致弥漫性肉芽肿、肝细胞内包涵体、出血以及嗜酸透明体等改变。 急性病毒性肝炎大致可归纳为下列三种类型: (1)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较多见,轻者可无任何症状,大多数患者有明显乏力,食欲不振,腹胀、右胁不适、疼痛、肝脏肿大伴压痛,可有脾肿大。也可伴有头昏、头痛、低热、失眠等症状。常见的肝功能损害为血清转氨酶升高及血清絮状浊度试验阳性。 (2)急性黄疸型肝炎: 可分为黄疸前期、黄疸期与恢复期。黄疸前期有类似无黄疸型肝炎的临床表现。黄疸期则出现巩膜、皮肤黄染,皮肤瘙痒,尿色深如浓茶,血清转氨酶和胆红素增高,短期间粪便颜色变浅,粪及尿中尿胆原减少,尿中胆红素阳性。急性病毒性肝炎的全身症状至黄疸期往往开始减轻。恢复期黄疸消退,症状逐渐消失。患者的上述三期表现与持续时间很不一致,可有明显差异。 (3) 暴发型肝炎:又称急性重症肝炎(参见“重型肝炎”条)。 胆淤型肝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肝炎,黄疸在急性期达高峰后持续较长时期不消退,伴有皮肤瘙痒,肝脏肿大,粪与尿中尿胆原减少、尿胆红素阳性、血清转氨酶中度升高、胆固醇与碱性磷酸酶等明显升高。黄疸的发生原理和肝细胞的胆汁分泌功能障碍有关,肝细胞坏死并不严重,故症状较轻,一般情况较好。黄疸持续时间长短不一,由病毒性肝炎引起者一般经2~6个月可完全消退:药物引起者,停药后多逐渐恢复。 急性肝炎的诊断根据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消化道症状、肝脏肿大伴有压痛及异常肝功能试验结果。无黄疸型肝炎或黄疸型肝炎的黄疸前期,易与急性胃肠炎。流行性感冒、消化性溃疡、风湿热等相混淆;如有高热或同时伴有毒血症时,应和伤寒或其他急性感染鉴别。黄疸型肝炎和胆淤型肝炎尚须和肝外阻塞性黄疸鉴别。 确诊急性肝炎后,应进一步查明病因,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和肝炎患者的接触史,注射史和输血史、服药与化学药品接触史。也须了解急性肝炎发病前有无其他症状,如疱疹病毒感染时有皮肤粘膜的丛状水泡;EB病毒感染引起单核细胞增多;腮腺炎病毒感染有腮腺肿胀疼痛;黄疸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常有腓肠肌为主的剧烈肌痛。根据病史提供的线索,应进行有关病毒、细菌和其他病原体的特殊检查,包括血液及各种体液中病原的检测与分离,血清学检查,皮肤试验及组织学检查等。 急性肝炎的治疗: (1)一般治疗: 患者应卧床休息,注意营养,除暴发型肝炎外,可进高蛋白饮食,不必严格限制脂肪,但高碳水化合物饮食并无特殊治疗意义,摄入过多反可造成肥胖而不利康复。进食少,能量不足者可静脉输葡萄糖液,并适量补充多种维生素。高能量药物如三磷酸腺苷,辅酶A和能量合剂等亦可用于重症肝炎。中药可能改善全身情况,有利于肝功能的恢复。避免应用对肝脏有害的药物。禁止饮酒。 (2) 病因治疗: 对原虫、立克次体和细菌感染均有相应药物可以采用。在应用上述药物时均应密切观察药物对肝脏的影响。由化学物质、药物、酒精及放射线引起者,应立即停药或脱离接触。 (3)免疫治疗: 肾上腺皮质类固醇与免疫抑制剂对改善急性患者的肝功能并无作用,对重症肝炎的疗效亦未肯定;用以治疗病毒性肝炎反可使患者的免疫功能减弱,病毒不易清除而导致慢性。肾上腺皮质类固醇可使胆淤型肝炎的黄疸减退,改善症状,但不能缩短病程。 (4) 重症肝炎的治疗: 参见“重症肝炎”条。 大多数急性肝炎预后良好,急性病毒性肝炎大多于3~6个月内恢复,部分乙型肝炎和非甲非乙型肝炎可进展为慢性肝炎。其他病毒性肝炎、立克次体、钩端螺旋体、原虫、细菌感染等,经及时相应治疗一般能恢复;重症肝炎预后较差,少数能完全恢复;亚急性型则多进展为坏死后肝硬化。 ☚ 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 重型肝炎 ☛ 000162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