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放射病acute radiation sickness系人体在短时间内受到大剂量电离辐射作用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疾病。一般1次全身照射25.8mC/kg(100伦)以上,就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急性放射病,主要表现为造血功能障碍、出血和感染。急性放射病可见于核战争;核反应堆、加速器和其他放射源的意外事故;核武器试验等。放射物质产生的X线、丙(γ)射线和中子流都具有很强穿透力的电离辐射,可直接使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发生电离、激发和化学键断裂,引起变性和代谢障碍;也可间接使水分子电离和激发,而产生具有高活性的原发辐解产物,再作用于生物大分子,抑制DNA合成、有丝分裂障碍、大量细胞死亡、组织损伤、器官功能障碍等一系列改变。全身各器官、系统均发生代谢、功能和形态改变。其中造血细胞生成障碍、出血、感染、胃肠道损害、神经系统损害、性腺损害等最为显著。治疗:初期,给予解毒、镇静、对症等治疗;假愈期,预防感染、预防出血、保护造血功能;极期,抗感染、抗出血、适当输血防止白细胞、血小板大量减少、纠正酸中毒与水及电解质失调、骨髓移植;恢复期用滋补强壮、生血药物。 急性放射病核爆炸时,人员在短时间内受到大剂量核照射后引起的全身性疾病。急性放射病的损伤较为广泛,其主要损伤是造血系统,症状复杂。根据临床病程发展分为初期反应期、假愈期、极期及恢复期。病情的轻重与接受核照射剂量的大小有关。 急性放射病 急性放射病急性放射病是短时间内(通常是数日内)受到100rad以上大剂量照射引起的全身性疾病。核爆炸时,作用于人体的照射包括早期核辐射和放射性落下灰的γ线外照射。疾病的特点是损伤范围广,病程有明显的阶段性。主要表现在造血功能障碍、出血、感染及代谢紊乱,故又称造血型。照射剂量过大,引起极重度以上急性放射病时,则以胃肠道(胃肠型)或中枢神经系统(脑型)的功能紊乱最为突出。 病因及发病机理 战时引起急性放射病的照射有γ线和中子流,它们对人体的损伤有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直接作用是照射的能量使细胞、组织的蛋白质、酶等有机化合物分子发生电离、激发和化学键断裂,引起分子的变性和结构的破坏。间接作用是照射作用于水分子,发生电离和激发产生大量具有强氧化能力的OH、HO2自由基和H2O·O2分子,同细胞内有机化合物相作用而引起变性,导致人体一系列病变。近年来有关生物膜的研究发展迅速,认为复杂的膜系统可能是细胞辐射损伤比较敏感的部位。 病理 造血器官病变是造血型放射损伤的根本改变,也是发生出血与感染的病理基础。骨髓细胞中以各种原细胞最为敏感,原红细胞比原粒细胞更敏感,骨髓腔呈现空虚状态。骨髓间质可发生血窦扩张充血、窦壁破坏、出血等变化。脾脏和淋巴组织的破坏、再生过程与骨髓相同。 出血:全身多发性出血,范围广、程度重;以胃肠道、泌尿道粘膜出血最明显。引起出血的主要原因是 ❶血小板减少和功能改变; ❷血管壁的通透性和脆性增加; ❸凝血障碍:照射后抗凝物质如肝素等增加和凝血因子的减少等。 感染:白细胞急剧减少、吞噬能力减弱、抗体减少等防御功能的破坏导致感染和出血的并发症互相加重。组织发生坏死、溃疡、充血、水肿以及菌落聚集,没有或很少发生炎性细胞反应,形成典型的感染坏死灶。 胃肠道病变: 粘膜和粘膜下层有点状到大片状广泛性出血,整个肠腔可充满柏油样物,粘膜和浆膜有充血、水肿和溃疡。1000rad以上照射时,粘膜上皮有小片或大片状剥脱。引起血性腹泻、高烧和衰竭。 脑部病变:初期脑细胞呈广泛性缺氧性病变,稍后产生脑血管和脑膜的炎症并出现脑水肿。脑皮质胶质细胞发生核固缩。上述改变通常发生于5000rad以上的照射引起的脑型急性放射病。 性腺损伤:大剂量照射时,睾丸显示生精上皮细胞分裂停止,病理性有丝分裂、核浓缩、崩解和空泡形成;二周内精母细胞即消失; 三周后所有生殖细胞均可消失。卵巢病变不如睾丸显著,可见卵泡数减少,乃至生长卵泡和初级卵泡的消失。 临床表现 根据受照射剂量的大小和主要临床表现,一般的造血型急性放射病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四度。更严重者有胃肠型和脑型急性放射病。 轻度造血型急性放射病 所受照射剂量约在100~200rad,病程轻、症状少,分期不明显。照射后数天内,可有乏力、头昏、失眠、恶心及食欲减退等症状。初1~2天内血白细胞有暂时性升高,达10000/μl以上,以后逐渐减少,30天左右可降至3000~4000/μl。3天后淋巴细胞绝对数可降至1000/μl。病程约1~2月自行恢复。 中度、重度造血型急性放射病 所受照射剂量分别在200~350rad及350~550rad,两者病程基本相似,一般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可分为初期、假愈期、极期和恢复期四期。只是病程轻重不同。 初期反应期: 主要表现为神经功能和胃肠道损伤一时性改变,照射后数小时出现疲乏、头昏、失眠、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持续一天左右。重度者呕吐出现较早,次数较多,可有腹泻,持续1~3天。照射后三天内淋巴细胞绝对数即急剧下降,中度造血型放射病为900/μl左右,重度者为600/μl左右。 假愈期:初期反应期症状减轻或消失,进入假愈期,但造血功能障碍继续发展,血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和血小板进行性减少。假愈期长短与病情轻重有关,中度和重度分别为3~4周和2~3周。当血白细胞总数明显减少至2000/μl左右,出现脱发和皮肤粘膜出血,是极期即将来临的先兆。脱发前1~2天常感头皮疼痛。重度病员1~2周内可脱光。 极期: 出现发烧、呕吐、腹泻、全身衰竭,是进入极期的标志。主要表现有: ❶造血功能障碍十分严重,骨髓严重破坏,血白细胞总数,血小板和红细胞减少到最低水平。重度者白细胞总数可减少到500~1000/μl,血小板数可降到10000/μl以下,红细胞数可降到250万/μl。中度者白细胞数波动在1000~3000/μl,血小板降至10,000~50,000/μl。白细胞分类计数中粒细胞明显减少、右移、并有核浓缩、溶解、胞浆空泡、毒性颗粒等形态改变。 ❷严重感染是造血型放射病极期的主要矛盾,感染的出现又可加重造血功能障碍与出血症状。口腔感染发生率高,主要表现为出血性坏死性扁桃体炎、咽峡炎、口腔溃疡。内脏感染主要发生于肠道和肺。败血症来源除肠道外,口腔部值得重视。早期致病菌多为上呼吸道的革兰阳性球菌,晚期可为肠道的革兰阴性杆菌。重度急性放射病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力时,感染是促进死亡的主要原因。 ❸严重出血,是急性放射病严重症状之一,皮肤和粘膜呈点状或片状出血。重者出现鼻衄、咯血、尿血、柏油样便、子宫出血和颅内出血等。大量或重要部位的出血可以成为死亡的直接原因。 ❹胃肠道症状,重新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甚至拒食和腹泻。个别可发生肠套叠或麻痹性肠梗阻。 ❺代谢紊乱,出现脱水、血钾降低和酸中毒、血中非蛋白氮增加等。 ❻神经系统症状,表现疲乏无力、精神萎靡、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恢复期: 伤后5~8周进入恢复期,各种症状开始减轻,体温逐渐恢复正常。造血功能开始恢复,出血停止,白细胞总数和血小板数回升。伤后两个月毛发开始再生。重度者可有贫血症状。3~4个月可基本恢复健康。 极重度造血型急性放射病 所受照射剂量超过500rad,伤后1小时内即出现反复呕吐、腹泻,经2~3天后可能有短暂的假愈期或直接进入极期,出现高热、厌食、血便或柏油样便,以致严重脱水、全身衰竭。三天内淋巴细胞绝对数可降至250/μl以下,一周内白细胞数可降至1000/μl以下。经过积极治疗度过极期者,仍可进入恢复期。 胃肠型急性放射病 所受全身照射剂量一次超过1000rad(也有提出800rad作为阈剂量的下限),个别事故性不均匀照射时,虽然全身的整体剂量不到1000rad,但胃肠道局部受到极大剂量如4000~5000rad时,也可引起胃肠型急性放射病。通常于照射后30分至4小时内即出现恶心、呕吐等明显的症状。淋巴细胞绝对数降至300/μl以下。病程进展快,缓解期很短,5~8天即进入极期,呕吐频繁而顽固。腹泻亦重,主要排出血水便或果酱样便,镜检可见大片坏死的肠粘膜上皮细胞,可伴有腹痛和肠梗阻症状。外周血白细胞急剧下降。高烧、血压下降,并出现脱水、虚脱和中毒性休克等症状。 脑型急性放射病 所受照射剂量超过5000rad,照射后1 ~ 2日内血中淋巴细胞绝对数降至300/μl以下,病情发展更快,迅速进入极期,但仍可有症状稍轻的短暂缓解期。除全身极度衰竭外,主要临床表现是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共济失调,肢体震颤,定向力丧失,抽搐乃至昏迷,常伴有血压下降等休克症状。 诊断 急性放射病的诊断必须根据临床病情,结合剂量估计,综合判定。早期应粗略区分轻、中、重、极重患者,以便分类后送。到达后方医疗单位后,可在早期分类诊断的基础上,再根据病情进展速度(极期开始时间,白细胞下降速度),损伤的广度(症状的多少)和深度(白细胞最低值,出血程度)进行综合分析,作出明确诊断。其中极期开始的早晚和血象改变对诊断意义较大,应特别注意。 治疗 急性放射病的治疗,应针对其损伤的全身性和病程的阶段性,结合剂量及病情轻重,采取中西医结合、综合、分期治疗的原则进行积极治疗。以下着重说明重度急性放射病的治疗。 初期:尽早给予抗放射病药物。如雌激素、中草药。根据病情服用苯海拉明、眠尔通或其他镇静脱敏药物1~3天。呕吐时服用灭吐灵、颠茄制剂或氯丙嗪类,并进行其它必要的对症处理。 假愈期: ❶预防感染,室内消毒,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直至恢复期,用分层气流洁净室装置,效果较好,有条件时可采用。注意患者皮肤与口腔的清洁;避免受凉与交叉感染。当白细胞总数下降至3000/μl,发现感染灶,皮肤粘膜出血,或明显脱发,血沉明显加快,出现上述指征之一时;表示极期将临,应及时应用抗菌药物。可以先服长效磺胺或加增效剂3~5天,以后再改用青霉素、链霉素。 ❷预防出血去除引起出血的诱因,口服维生素C、路丁、安特诺新或其它止血药。病情严重如白细胞数下降至2000/μl,血小板降至50,000/μl,有条件时输注新鲜全血,视病情可间隔2~4天输注一次。白细胞、血小板混悬液有条件时可按需要输用。 ❸延缓造血功能损伤的发展,加强营养,可选用维生素B4、B6、B12、叶酸等,此外,可用肌苷、单核苷酸等,也可酌情选用养阴、益气补血的中草药,如当归补血汤等。 极期: ❶抗感染,根据对感染源的估计或细菌学检查结果选用抗菌药物,适当配伍,交替使用。早期口服长效磺胺或加增效剂以预防感染,感染发生后换用青霉素和链霉素,感染加重时加用四环素族,联合使用红霉素、白霉素、先锋霉素或与庆大霉素以及卡那霉素、多粘菌素、羧苄青霉素交替使用。可因地制宜地选用当地抗感染中草药。抗菌药物剂量要适当加大,并应用至体温下降至正常三天以上。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当感染危及生命时,则应把控制感染放在首位。必要时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❷抗出血,可静脉滴注大剂量维生素C或其他止血药如止血敏等,需要时可静滴6-氨基己酸。口服路丁。女患者在月经前可肌注丙酸睾丸酮,以预防子宫大量出血。也可选用凉血、止血一类中草药。 ❸当白细胞和血小板明显减少或出血严重、感染不易控制时,可输适量新鲜血,输血量不宜过大,速度不宜过快,以防肺水肿。白细胞、血小板混悬液根据需要和可能应用。 恢复期:继续促进造血功能恢复,注意防止再感染,贫血时给予铁剂或强壮补血中药。 中度急性放射病的治疗原则同上,但措施可大为简化。初期对症治疗,假愈期主要是预防感染,有指征地服用长效磺胺数天,极期感染发生后,一般使用青霉素、链霉素或其他抗生素即可,个别出血明显者,可参照重度放射病治疗措施。 轻度急性放射病,基本不需要治疗,战时一般不需住院,有症状者对症处理,条件许可时酌情加强营养,减轻活动。 极重度急性放射病的治疗,应特别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的紊乱,纠正酸碱平衡失调。注意对胃肠道症状的妥善处理,及早使用抗菌药物。 肠型和脑型急性放射病,早期使用抗辐射药物。对症措施包括:输血、补液、抗休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当天给予大量抗生素以及镇静、止吐等对症处理。造血损伤的治疗可参考极重度急性放射病的治疗。极重度造血型、轻度肠型放射病,有条件时可在做好组织配型(HLA相合)的基础上,试用同种骨髓移植。无合适供髓者时,也可应用胎肝细胞移植。 预防 在受核辐射照射前,利用各种防护工事或利用各种地形地物就地采取紧急防护动作,使用预防放射病的药物,就可屏蔽或减轻核辐射损伤。 ☚ 溺水 高原适应不全症 ☛ 000093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