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怡和洋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怡和洋行该洋行于1867年正式在天津紫竹林码头设立分行,是进入天津的第一家外国航运洋行,初期以代理船舶为主,由船务部经营。代理船舶共4艘,主航津沪航线。1871年,中国北清轮船公司财政困难,举债2万两,怡和乘机把北清的两条轮船并入自己的船队。1872年,怡和洋行将所辖轮船改组为华海轮船公司,资本50万两,华人投资20.3%,其他外资15.5%,怡和独占64.2%。1881年,怡和洋行购买华海轮船的全部股份和中国扬子公司的船舶12艘,在上海正式成立怡和轮船公司。天津怡和洋行船务部也改组为轮船分公司。 怡和洋行 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 Co.原称“渣甸洋行”。外商在华企业。兼营保险业务。英商最早在中国开设的贸易机构。1782年在广州成立。其经营人及牌号时常变更,1832年改组后,始命名“渣甸洋行”(即今怡和洋行),一直沿用至今。从事鸦片走私,参与策动鸦片战争,战后总部迁香港。1843年在上海设行操纵沿海运输和对外贸易,其他港口城市亦陆续设有分支机构。1805年曾与宝顺洋行合资在广州创办中国第一家保险企业——谏当保安行。1835年宝顺洋行退出,即归渣甸洋行单独管理并总代理,改称谏当保险公司。后又改称广东保险公司。1866年投资开办香港火烛保险公司。怡和还自设保险部,华经理过福云,代理英商多家保险公司业务。 ☚ 广东保险公司 於仁洋面及水险保安公司 ☛ 怡和洋行 怡和洋行❶亦名“渣甸洋行”( Jardine,Matheson & Co.Ltd.)。英殖民者对旧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重要机构。1782年设于广州。初为代理行。1832年改组后,用行东、大鸦片走私贩查顿(渣甸WiIIiamJardine )、马地臣(JamesMatheson )姓氏命名。该行为最大的鸦片走私商。曾为英国政府发动鸦片战争出谋划策。战后移驻香港。1843年在上海设行,并陆续在汕头、福州、天津、广州、青岛、汉口、重庆等地设分支机构,继续进行鸦片走私,并操纵沿海航运和对外贸易。八十年代初期,该行总资产达800万两以上。八十年代中期,经营或投资的企业,有3家码头堆栈,2家保险公司,航行公司、糖厂各2,船坞、银行各1,还投资于沪宁、广九铁路以及英汇丰银行。解放后在中国的机构结束。 ☚ 窑口 买卖街 ☛ 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 &Co.Ltd.(亦名“渣甸洋行”。英殖民者对旧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重要机构。经营进出口、保险、轮船、房地产、仓库等) 怡和洋行Jardine,Matheson&Co.,Ltd.亦名“渣甸洋行”。英国殖民者在旧中国长期进行经济侵略的重要机构。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设于广州,初为代理行,经营中、印、英间零星贸易。经营人与行名经常变更。道光十二年(1832)改组后,该行始以行东查顿、马地臣两人姓氏命名,以后沿用不变。是当时鸦片走私的最大进口商。鸦片战争后总管理处移驻香港。道光二十三年在上海设行,并陆续在汕头、重庆、福州、天津等近二十个城市设分支机构。除继续鸦片走私进口和茶、丝出口贸易外,并操纵航运和对外贸易。后在上海、香港等地经营航运、造船、码头、仓库、缫丝、地产等业务。还贷款给清政府,投资于沪宁、广九铁路以及英商汇丰银行。解放后,该行在中国大陆的企业停业。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