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思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思齐sī qí(字)陈从信,宋代人。 思齐sī qí(字)陈非熊,宋代人,为稽山院长。 思齐sī qí(字)王惟贞,宋代文人。 思齐sī qí(字)见用卿。 思齐 思齐《诗经·大雅》篇名。《毛诗序》云:“《思齐》,文王所以圣也。”三家《诗》无异义。这首诗歌颂文王的美德,兼及太王之妻太姜、王季之妻太任、文王之妻太姒。前人以为这是“推本言之”,意欲证明文王之圣明是由于上有圣母,内有圣妃。这反映了原始社会母系中心的意识在周代诗歌中的残留。全诗五章,二章每章六句,三章每章四句。首章歌颂太姜等“周室三母”,二章起歌颂文王以身作则,修身、齐家、治国的德业。章法颇有波折,用字也较练净。 ☚ 旱麓 皇矣 ☛ 思齐惠于宗公,神罔时怨,神罔时恫。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雍雍在宫,肃肃在庙。不显亦临,无射亦保。 肆戎疾不殄,烈假不瑕。不闻亦式,不谏亦入。 肆成人有德, 小子有造。 古之人无, 誉髦斯士。 《思齐》一诗重在歌颂文王之德,亦可以作为周初开国人物的史诗来读,为我们了解周朝建制之初的情况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史料,也是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周礼的一个窗口。 此诗名为歌咏文王,开首却并不马上提及,而去颂扬“周室三母”的德性。文王之母太任庄重闲静,王室之妇周姜宽厚可爱,文王之妻太姒继承她们的美名,哺育着千百儿男,使得王室人丁兴旺。这里写了“周室三母”的贤良,也揭示出文王之所以有德的原因。《孔疏》云:“作《思齐》诗者,言文王所以德圣,由其贤母所生。文王自天性当圣,圣亦由母大贤。故歌咏其母,言文王之圣有所以而然也”。《朱传》云:“此诗亦歌文王之德,而推本言之”,“上有圣母,所以成之者远; 内有贤妃,所以助之者深”。这样就把文王之所以能青史留名归之于京室三妇的美德,从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出原始氏族社会母系中心的意识的残迹。 第二章从两个方面歌颂了文王的崇高品德。“惠于宗公,神罔时怨,神罔时恫”: 文王顺于尊贵的先公,神就没有所怨恨,神就没有所伤痛。这是说事神;“弄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意谓文王做了模范于嫡妻,并达于其兄弟,还管到了他的家国之中。清代人王先谦云:“刑寡妻至兄弟,以御家邦,即身修,家齐、国治之道也”。由之,文王的情操,人格就从多方面立体地展示在人们面前。 第三章主要写文王为政自强不息,无时或懈。雍雍,雍容和蔼貌;肃肃,庄重肃敬貌。这两个形容词很生动地把文王的神情勾勒出来,加上后面写他为政细大不捐,勤于自省,由此一个古代英王的形象开始浮现于人们的脑海。 第四章实际上是用了二个反问句。(依陈子展《诗经直解》) 如今灾难不是已经绝迹?瘟疫不是早就远离?不是闻善言即采用,见谏诤就采进吗? 这一问,就使诗歌的形式更加活泼,语气也更加舒畅了。 第五章颂美文王善于化育人材,小大皆有成就。“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是说长辈们善修德性,渐臻化境,而晚辈们学有所成,造就匪浅。这种人材济济,老少相安的兴盛景象自然又是文王的功劳了。 从总体看来,这篇诗歌的文学性也许不如《旱麓》强。描写叙述缺少波澜,激发不起人们对于这样一个古代贤王的感怀之情。但诗作者歌咏人物还是善于多向开掘,从各个不同角度表现文王的美德,使形象趋于丰满。薛瑄云:“《思齐》一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备焉。” (见《佳说汇篡》) 这虽然是说政治问题,却也从个中透露出一点信息。这种方法在后来小说中塑人物形象时多所运用,影响甚广。也许,这就是该诗的文学意义之所在罢。 《思齐》文王之母。她是文王的母亲。 思媚周姜②,温顺可亲的周姜, 京室之妇③。她是王室的妃嫔。 大姒嗣徽音④,大姒继承她们的美名, 则百斯男⑤。定有数不清的贵子诞生。 惠于宗公⑥,文王顺奉先祖遗训, 神罔时怨⑦,神灵对他无所怨恨, 神罔时恫⑧。神灵对他无所痛忿。 刑于寡妻⑨,他给妻子示范作出标准, 至于兄弟,进而至于兄弟近亲, 以御于家邦⑩。推及而为宗族国家树立准绳 雝雝在宫(11),在宫中他和睦相亲, 肃肃在庙(12)。在宗庙他肃穆庄敬。 不显亦临(13),在明里,他审察自省, 无射亦保(14)。在僻处,他谨慎自矜。 肆戎疾不殄(15),呵! 大灾大难被他扫除干净, 烈假不瑕(16)。民瘼民苦也都消失殆尽。 不闻亦式(17),听到诤言,他就采纳实行, 不谏亦入(18)。有人劝谏,他就倾听记心 肆成人有德,呵! 成年人都有美德节行, 小子有造(19)。年轻人也能建功立勋! 古之人无(20), 古代的圣明德业不会败坏, 誉髦斯士(21)。他乐于举拔英才贤能! [注释] ①大任:即太任,文王父王季之妻。②媚:美好、柔顺。周姜:太姜,太王古公亶父之妻,文王祖母。③京室:王室。④大姒:即太姒。文王之妃。嗣:继承。徽音:美好的声名。⑤则:就、必。百:极言多,不是实指。斯:这。⑥惠:顺。宗公:先祖。⑦罔:无。时:犹“所”。⑧恫:痛。⑨刑:通“型”,示范。寡妻:正妻。⑩以:而。御:通“迓”,迎,进,推及,至于。(11)雝雝:和谐。(12)肃肃:恭敬。庙:宗庙。(13)显:明。临:省察。(14)射:通“夜”、黯。保:守。(15)肆:所以。戎疾:凶恶、灾难。殄:绝。(16)烈假:通“疠瘕”,引申为疾苦。瑕:通“遐”,逝、远,引申为消失、除去。(17)式:用。(18)入:纳。(19)造:造就。(20):借为“”,败坏。(21)誉:借为“豫”,乐。 髦:选拔。士:英才美土。 [赏析] 在《诗经·大雅》里,歌颂或记述周民族的英雄祖先如古公亶父、周文王、周武王等人的功绩或事迹的诗章极多。《诗经·大雅·思齐》便是歌颂文王的诗篇之一。所谓“思齐”,“思”是发语词;“齐”是“斋”之假借,端庄之意。朱熹《诗集传》认为此篇是“歌文王之德,而推本言之”的一首颂诗。《思齐》全诗五章,诗的中心是赞美文王,但它不在概括颂扬和叙述文王的功业,而在只歌颂文王的善于修身、齐家、治国的美好品质上。诗的第一章很奇特,它不直接赞美文王,而先歌颂了文王的母亲(王季的妻子)太任、太王的妻子太姜以及文王的妻子太姒。因为文王的美好品德是继承了远祖美德的结果。文王之所以那样崇高,正是继承了他母亲太任那种庄敬诚笃以及太姜那种和悦婉顺的优秀品德的缘故。同时,文王的美德也得力于他的妃子太姒能继承发扬太姜、太任的美德,能接受她们的教诲,所以与文王互为辉映、相得益彰。因之朱熹称《思齐》第一章之所以要这样曲折叙来,是为了说明文王“上有圣母,所以成之者远;内有贤妃,所以助之者深也”。《思齐》的第一章十分重要,它看似多余,看似游离,但当读完下四章以后再回头来看第一章,才知它实为下四章的歌颂文王奠定了基础。如无第一章概括的补充叙述,必会造成结构上有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之感。所以《大雅·思齐》的第一章是借太任、太姜、太姒来达到歌颂文王的目的,起到了众星托月的作用。第一章叙完后,《思齐》接着便以四章的篇幅集中歌颂了文王种种无可比拟、垂式千古的“圣德”。第二章重点说文王的忠于祖先遗训,使周的祖业得以继往开来、发扬光大,为后代作出楷模。第三章重点叙说文王处事时时以和睦为重,庄敬为先,所以能积极进取,立于不败之地。“不显亦临,无射亦保”二句,注家聚讼纷纭。朱熹《诗集传》认为是说文王“虽居幽隐亦常若有临之者;虽无厌射,亦常有所守焉”。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以为二句中的“不”、“亦”、“无”均为语助词,无实义;而“古‘射’字与‘夜’、‘夕’字叠韵,亦通用。故‘射’………亦即有暗晦之意。‘不显亦临’,犹云‘显则临’也。‘无射亦保’,犹云‘暗则保’也。临者,临视之义。保者,保守之义。言文王无时不惊惕也”。从诗义言,似马说较优。因之,《思齐》的第三章主要歌颂文王处处精警,事事严肃,时时律己。在显明时,能省察自尊;在幽隐处,能慎独自重。第四章则又歌颂文王能排除重重险阻灾难,不断前进,特别能倾听善言,付之实行;广纳谏净,任用贤人。《思齐》一诗的最末章又歌颂文王能造就扶持精英,奖掖擢拔贤能,使周民族强大奋进。 “古之人无”一句的“”,此从《郑笺》,为“”之通借,意为败坏。 因古“”,“”、“择”三字通用。至此,全诗竭尽全力地赞美和颂扬了周文王克勤克俭、庄重自敬、严于律已,绍承德业的崇高品德。 《思齐》这首诗主要采用了赋的形式,铺叙了文王的德业。五章之间,融为一体。但首章写得概括简明,犹如网之大纲,是后四章的根本与回应。后四章是《思齐》的重点歌颂所在,与第一章比,是纲上之目,分述文王的美德。但四章之间,亦有主次。全诗在叙述中,能运用一些富于感情色彩的语词,如“思齐”、“思媚”、“徽音”等等,又间以一些双叠字“雝雝”、“肃肃”等,故能使叙述溢满叹美之意,使铺陈呈露赞颂之情,因之全诗涂上了一层庄严、典雅的色彩,读之令人不期而然产生一种崇敬心情,文王的高大形象也随之矗立在人们心际。 思齐思齐大任, 文王之母, 思媚周姜, 京室之妇。 大姒嗣徽音, 则百斯男。 惠于宗公, 神罔时怨, 神罔时恫。 刑于寡妻, 至于兄弟, 以御于家邦。 雍雍在宫, 肃肃在庙; 不显亦临, 无射亦保。 肆戎疾不殄, 烈假不瑕; 不闻亦式, 不谏亦入。 肆成人有德, 小子有造。 古之人无, 誉髦斯士。 端庄的太任,是文王的母亲。德行美好的周姜,她是王室的妃嫔。太姒继承了她们的美德,生下许多好儿男。 文王孝顺尊贵的祖宗,神灵个个无怨容。欢欢喜喜不伤痛。文王以礼待正妻,对兄弟也是如此,治理国家处处通畅。 和和睦睦在家中,恭恭敬敬在宗庙。在明里,他认真视察; 在僻处,他谨慎自矜。 西戎的祸患已断了根,害人的瘟疫不曾发生。听到善言良策就采用,有忠言劝告就记在心上。 所以成年人有好的品德,孩子们个个有造就。文王育人孜孜不倦,英才俊杰比比皆是。 《思齐》全诗四章,章六句。这是一首歌颂文王美德而推本于传统教育的诗。(据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朱熹说: “此诗亦歌文王之德,而推本言之”(《诗集传》),与《毛诗序》 “文王所以圣也”之说(《三家诗》 同) 相仿。 整首诗四章全用赋体。从诗篇所铺叙的内容来看,文王的美德有三个方面。其一是,尊奉祖宗遗训,以身作则,在妻子和兄弟面前树立榜样。孟子说: “《诗》云: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孟子·梁惠王上》)孟子的意思是希望齐桓王把对禽兽的恻隐之心推及到百姓身上。推思方法,是在妻子和兄弟中作榜样,由妻子开始而至于兄弟,层层推及。只有推己及人,才能统一天下。为了说明这个道理,所以引了“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三句作证。按照孟子的理解,即认为这三句诗说的是文王能够以身作则,成了妻子和兄弟的榜样,他能够把国家治理好,是良有以的。所以王先谦解释说:“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即身修、家齐、国治之道也。” (《诗三家义集疏》)其二是,为人恭谨敬慎,内外如一,“不显亦临,无射亦保”,独处若面对上级,对待臣民如对待亲人。王先谦说:“‘不显’者,隐微幽独之处,人皆乐于自便,文王戒慎必恭,亦如有临之在上者焉。《释诂》: ‘射,厌也。’ 文王之对臣民, 皆无有厌之者, 而文王亦维兢以自保守,不敢泰然安居也。”(《诗三家义集疏》)此说本于朱熹。其三是,从谏如流,对臣民意见“不闻亦式,不谏亦入”;重视言传身教,使朝廷内外“成人有德,小子有造”。王先谦引《三家诗笺》说: “ ‘成人’,谓大夫士也。‘小子’,其子弟也。文王在于宗庙德如此,故大夫士皆有德,子弟皆有所造成。口无择言,身无择行,以身化其臣下,故令此士皆有名誉于天下,成其俊乂之美也。” (《诗三家义集疏》) 以上三个方面,就是本篇二至四章所歌颂的文王之德的主要表现。“文王之德见于事者如此。故一时人材,皆得其所成就,盖由其德纯而不已。”(朱熹《诗集传》)树出有根,水出有源。文王纯美德性的养成,不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且有着深厚的层层沃土。这片沃土,就是生养哺育他的母亲及其良好的家庭环境。为了揭示文王美德的形成根基,诗人采用赋体纵式结构,并在诗篇开头,以一整章的篇幅铺写他母亲大任对待婆婆周姜(古公之妻)、儿媳大姒 (文王之妻) 的事迹及其思想、作风的承继关系。从而造成了 “上有圣母,所以成之者远,内百贤妃,所以助之者深”(朱熹《诗集传》)的境界,表达了周室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坚持和发扬优良传统,从而使公刘、古公所开创的西周基业瓜瓞绵绵的主题。 权力再分配的历史现象,自夏朝变天下为公为天下为家以后,就一直存在着。所以周初几代君主十分重视夏商两朝兴亡的历史教训。大任、文王、大姒、武王乃至周公、成王,都很注意自身修养,保持和发扬先祖创业传统,谆谆告诫后代不忘稼穑艰辛,了解“小民之依”,从而使公刘、古公所开创的西周王业延续了几个世纪。所以孔夫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本篇所提供的历史经验,为历代创业之主和有识之士所重视,孟子 “刑于寡妻”,王子渊 “恺悌君子” (《文选》“论”类《四子讲德论》) 等诗句的援引就是一个方面的例子。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结晶,这个历史经验,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和精神文明的今天,无疑也有认识和借鉴价值。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主要特点是叙议结合,通过边叙边议深化主题。 思齐思齐大任,文王之母。①思媚周姜,京室之妇。② 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③ 惠于宗公,神罔时怨,神罔时恫。④刑于寡妻, 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雍雍在宫,肃肃在庙。不显亦临,无射亦保。⑤ 肆戎疾不殄,烈假不瑕。⑥不闻亦式,不谏亦入? 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⑦古之人无斁,誉髦斯士。⑧ 【注释】 ①思齐:思,虚词;齐,庄重端正。大任:文王之母、王季之妻。②媚:敬重。周姜:古公亶父之妻太姜。③大姒:亦作“太姒”,文王之妻。嗣:继承。徽音:美誉。④恫:伤痛。⑤不显:即“丕显”。⑥肆:所以。戎疾:西戎的祸患。殄:绝。烈假:瘟疫恶疾。烈,通“疠”;假,通“瘕”,即“蠱”字。瑕:通“遐”,远去。⑦小子:未成年的人。⑧古之人:指文王。斁:厌。誉髦斯士:即“誉斯髦士”。髦,英俊。 【译文】 庄重娴静的大任,是文王的母亲。她爱敬太姜,是王室的好媳妇。文王之妻太姒能承继好声誉,养育了众多的子孙。文王顺从于尊贵的先公,神就没有怨恨,神就没有伤痛。作表率于自己的妻子,并达于兄弟,以此治国树立新风。和和睦睦地在宫廷内,恭恭敬敬地在宗庙内。明显的大事亲临处之,无时不警惕自己。西戎兵灾已绝迹,瘟疫恶疾已去无踪。不是闻善言即采用,见谏诤就采用吗? 长辈们善修德性,晚辈们造就也深。文王孜孜不倦地教化百姓·举用英俊的有声誉的读书人。 【集评】 《毛诗序》:“《思齐》,文王所以圣也。”(《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十六) 宋·朱熹:“此诗亦歌文王之德,而推本言之曰此庄敬之大任,乃文王之母,实能媚于周姜,而称其为周室之妇。至于大姒,又能继其美德之音,而子孙众多。上有圣母,所以成之者远;内有贤妃,所以助之者深也。”(《诗集传》卷十六) 【总案】 这首诗重在歌颂文王之德,也可以作为周初开国人物的“史诗”来读。诗从“周室三母”(大任、周姜、大姒)起笔,进而铺陈文王之圣、修身、齐家、治国之事。整首诗的文学性并不太强,描写叙述缺乏波澜,很难激起人们对于这样一个古代贤王的感怀之情。但在布局谋篇方面,还是注意了向多方面开掘,从各个不同角度(如祀神、治家、理政、育人等)表现文王的美德。人物的形象刻画得具体而又面面俱到,诗人毕竟在剪裁上花了功夫。 思齐 思齐[原文] ☚ 旱麓 皇矣 ☛ 思齐《诗·大雅》篇名。诗中歌颂了周文王及其祖母太姜、母亲太奼、妻太姒的美德,说明了“文王所以圣也” ( 《诗序》),是由于她们的帮助。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