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珠菌病moniliasis系主要由白色念珠菌而感染的一种真菌病。病变可侵犯皮肤、粘膜或内脏。皮肤病变可表现为指间糜烂、甲沟炎(甲床炎)、泛发性丘疹、湿疹样丘疹等;粘膜病变可有鹅口疮、口角炎、阴道炎等;内脏可侵犯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血液与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治疗:可用两性霉素B、克念菌素等抗念珠菌药物;亦可对症及加强护理等。 念珠菌病moniliasis,candidiasis是由念珠菌属(特别是白色念珠菌)引起的皮肤、粘膜及内脏炎症。皮肤念珠菌病多发生在小儿的皱褶部位,初为红斑或浸渍,脱皮后有糜烂面、渗出及结痂。有的皮损为丘疹或丘疱疹,边缘清楚。有白色附着皮屑及粘液状分泌物。内脏可伴发鹅口疮、念珠菌口角炎、念珠菌性阴道炎或内脏念珠菌病。治疗可外用1~2%龙胆紫、2~3%克霉唑霜、制霉菌素软膏等。 念珠菌病 念珠菌病念珠菌病主要由白念珠菌感染引起,是最常见的霉菌病。常侵犯皮肤,粘膜,也可引起内脏或全身感染。 病原体为白念珠菌,属酵母样菌,在渗出物及病灶组织内可见假菌丝及成群卵圆形孢子,约2×6μm大小,革兰染色阳性,孵育于沙氏培养基可出现乳白色光滑菌落。该菌广泛存在于正常人皮肤、口腔、上呼吸道、肠道以及阴道内,一般不致病。当小儿抵抗力低下,如患营养不良、慢性腹泻、某些重症、体弱,或长期大量应用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抗肿瘤药物和免疫抑制剂时,则念珠菌可乘虚侵入引起疾病。 白念珠菌感染早期引起局部渗出,伴以单核细胞浸润;晚期形成肉芽肿及小脓肿,侵犯血管,造成坏死性血管炎,极易出血。粘膜病变常发生假膜,脱落后成溃疡。 根据白念珠菌侵犯部位不同,临床可表现3种类型。 (1) 皮肤念珠菌病:在皮肤皱折及易为汗、尿浸渍部位如腹股沟、腋窝、颈前、臀部、外阴、肛周发生擦烂,皮肤潮红、糜烂,伴扁平丘疹,边界清楚,可有灰白色脱屑,皮损边界处有小水疱或脓疱。常感痛痒,小儿哭吵不安。尚可引起甲沟炎和甲床炎。婴幼儿可出现泛发性米粒样斑丘疹,面平,附有圈状细鳞屑,多见于躯干、颈部、臀部、腹股沟、腋窝等处,有时可呈湿疹样皮疹。 (2) 粘膜念珠菌病: 最常见为鹅口疮,口腔粘膜散布大小不等乳白色假膜,状如奶块,剥落后显现潮红基底。口角炎可表现为口角糜烂和裂口。偶见外阴道炎,披盖灰白色假膜,并排出凝乳样分泌物。深部白念珠菌病常由鹅口疮延伸而来。 (3) 内脏念珠菌病: 多为继发, 也可由念珠菌败血症引起。侵犯呼吸道可表现为支气管炎、肺炎。起病常较缓慢,有咳嗽、咳痰发热、气促、甚至胸痛、咯血,病程每迁延不愈。肺部可有实变体征伴中、小罗音。X线胸片显示弥漫性斑点状阴影(状似粟粒结核),有时融合成片,短期内变化较多。鹅口疮可扩展为食管炎,常有呕吐和吞咽困难,年长儿可诉进食时胸骨后烧灼感,临床常被忽视。念珠菌肠炎常继发于长期大量服用广谱抗生素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之后,出现腹泻,大便可日达数十次,呈泡沫样,或有粘液,严重溃疡性肠炎时可排血便,甚至继发肠穿孔,停抗生素后可好转。此外尚可有念珠菌泌尿道炎症、心内膜炎、脑膜炎、脑脓肿等,常继发于念珠菌败血症之后。 临床症状及体征多无特异,不易早期察觉,出现鹅口疮时应提高警惕,尤于长期患病,体弱消瘦,应用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及免疫抑制剂后。霉菌检查有助于确诊。但正常皮肤、口腔、粪便中均可查到白念珠菌,故必须结合临床全面分析。可将皮屑、假膜,以及痰、尿、粪等分泌或排泄物直接置玻片检查,反复多次发现典型孢子和菌丝,可作诊断; 或在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培养基(沙氏培养基)进行霉菌培养,3~4日后可有酵母样菌落生长,菌落数超过50%有诊断意义。白念珠菌在米粉培养基上可产生圆形厚壁孢子,有助与其他酵母菌鉴别。 治疗应尽量停用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并积极给予支持疗法,增加营养,加强护理,补充各种维生素,必要时少量多次输血,以增进抵抗力。 皮肤病变及鹅口疮可选用1~2%龙胆紫,1%克霉唑霜或制霉菌素混悬液 (制霉菌素100万u、甘油10ml加水至100ml) 或油膏 (每克含10万u) 外搽,每日2~3次。内脏念珠菌病可选用以下药物: ❶制霉菌素: 口服肠道吸收少,而静脉注射或肌注全身反应又大,故主要用于口腔炎、食道炎及肠炎。新生儿每日40万u,2岁以下40万~80万u,2岁以上100万~200万u,分3~4次口服,有恶心、呕吐反应。呼吸道病变可用多聚醛制霉菌素5万单位溶于2ml生理盐水中作喷雾吸入。 ❷克霉唑:适用于各系统的深部念珠菌病,每日50~150mg/kg,分3~4次口服,可有胃肠反应、肝功能异常和白细胞减少等副作用。 ❸二性霉素B:口服不吸收, 可作静脉滴注,毒性较大,仅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心内膜炎、肺炎、败血症等病例。开始每次0.1~0.25mg/kg,每日或隔日一次,渐加至每次1mg/kg,以注射用水或5%葡萄糖液稀释至静滴液含0.1mg/ml。本药应避光保存。 ❹其他: 如5-氟胞嘧啶、碘化钾及大蒜注射液等均有一定效果,也可每日注射菌苗(每毫升含20亿念珠菌孢子)0.5~1ml作为辅助治疗。 本病预防着重合理应用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 ☚ 恙虫病 新形隐球菌病 ☛
念珠菌病 念珠菌病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属、特别是白念珠菌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皮肤、粘膜或内脏疾病。已知念珠菌属中能致病的有8种: 即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假热带念珠菌、克鲁斯念珠菌、副克鲁斯念珠菌、星状念珠菌、吉利蒙念珠菌和采兰诺念珠菌。这些菌属广泛存在于水果、食品及人的口腔、胃肠道、肛门和阴道中,是典型的条件致病菌,即在机体正常情况下不发病,而在机体抵抗减弱时发病。发病的严重性与机体抵抗力情况相关,可从表面的短暂性轻度感染至泛发全身性感染,以致迅速死亡。因此念珠菌病可以看作是机体防御系统脆弱的高度灵敏的生物性指标。虽然免疫防御以细胞免疫为主,但亦受非特异性防御机制如正常吞噬作用与嗜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杀伤作用的影响。 作者曾对正常小儿和一般病儿咽部分泌物和大小便进行培养。因考虑小儿的念珠菌可能由其母传来,又对196例孕妇的咽部和阴道进行培养。另外还从102例尸检小儿肠子各段采取标本培养,结果如下: 在托儿所中,283例咽部培养有16例(3.8%)阳性; 139例大便培养有21例 (15.11%) 阳性。在病儿中,27例咽部培养有19例(70%)阳性,大便培养40例有27例(67.5%)阳性,小便培养10例有4例(40%)阳性。在196例孕妇中,咽部培养阳性5例(2.5%),阴道培养阳性17例(8.7%)。在102例尸检中,分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四段取材培养,阳性数除空肠为20例(19.6%)外,另三段均为21例(20.5%)。从上可见,在正常小儿中,大便培养阳性稍高,在病儿中,则咽部、大便和小便培养阳性率均显著增高,这可能与病儿中滥用抗生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制剂有关。 多数白念珠菌病的病因可能为内源性的。其致病条件可有下列各种情况:两手经常浸水的职业,使手部皮肤产生浸渍,有利于白念珠菌的侵入。糖尿病、老年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结核、肿瘤等,肾脏移植及其他器官移植,拔牙等手术,均使机体抵抗力降低而易发念珠菌感染。在孕妇中及服避孕药的妇女念珠菌性阴道炎常见。大面积烧伤患者可因热带念珠菌败血症而死亡。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的大量应用,使菌群与菌群之间,菌群与机体之间平衡失调,其它细菌被抑制,念珠菌乘机繁殖,可产生各种念珠菌性疾病,甚至念珠菌性败血症,侵及多数器官而致死。婴儿鹅口疮常由于母亲口腔或阴道有白念珠菌引起。喂乳母亲的奶头周围的白念珠菌又可从婴儿鹅口疮传来。重病人插管供给营养则可因污染引起感染。男性念珠菌性龟头包皮炎,可由女性念珠菌性阴道炎传染而来。由念珠菌引起的婴儿鹅口疮、念珠菌性甲沟炎、摩擦红斑和口角炎,亦间有流行。因此。念珠菌的传染性不可忽视。 皮肤念珠菌病 (1)摩擦红斑型:这是小儿中较常见的一种皮肤念珠菌病,常先发生于躯体皱褶部位如颈前、肛周、腹股沟等处,然后逐渐蔓延至邻近部位。皱褶处皮肤潮红,有针头大丘疹、丘疱疹、水疱,继以糜烂、渗液和结痂,并向外围发展。颈前的向上胸,腹股沟的向下腹,肛周的向臀部和下背部发展成不规则的大小片,其上疏散分布着不同类型的损害。在一些病例中,损害为比针头稍大、比较扁平、微有光泽、带灰白色或淡红色丘疹,在其边缘上有一线状的灰白色环状鳞屑,有一定特征性。在另一些病例中,损害为痱子样红色丘疹,均不相互融合。两型常不同时存在,患者主要为婴幼儿,常见于夏季。还有一种比较典型的,见于成人指缝间的浸润糜烂型念珠菌病。多见于第3~4指间皱褶。由于患者经常接触热水肥皂,如餐厅中洗碗或药厂中洗瓶子的工人。局部经常潮湿,再加肥皂和水中各种物质的刺激,开始肿胀发白,继以糜烂和不同程度的破溃,产生痛感,日久不愈。此种损害偶见于腋窝、乳房下 (特别是肥胖女性)或脐窝。 (2) 甲床炎和甲沟炎: 在上述病例中偶有发生,主要见于指甲。甲床炎引起的指甲混浊、变厚、变硬、变色,表面可有横嵴和沟纹,大部分保持光泽而不碎裂。甲沟炎主要见于指甲两侧,红肿、疼痛或压痛,但不化脓。(3) 念珠菌疹罕见,损害为散发于手和身体各处的成群水疱,尤如癣菌疹。 粘膜念珠菌病 (1)鹅口疮:见于婴幼儿者,可能与母亲阴道念珠菌有关,偶呈流行,损害在口腔粘膜、咽、舌、齿龈或唇出现白色小片,边缘清楚,外围红晕,外观象粘膜白斑。有时上附易擦去的奶油样物质。作者见一例中年女性下唇上有堆积一层厚的白色奶油样物,镜检大量白念珠菌菌丝。黑毛舌少见。 (2) 口角炎: 较常见。口角发红、糜烂、裂隙、间有丘疱疹、小脓疱或薄痂,有痛感。 (3) 外生殖器损害: ❶女阴炎: 由于女阴是念珠菌寄生地,在妊娠、糖尿病或不注意清洁卫生者,可发生糜烂的湿疹样女阴炎,间或有浅表溃疡。 ❷龟头炎: 常由性交传染,表现为小水疱,丘疹或脓疱,破后形成糜烂面。泛发性皮肤粘膜念珠菌病 白念珠菌常同时侵犯皮肤和粘膜,可产生非常广泛的损害,称为泛发性皮肤粘膜念珠菌病,有三种类型: ❶含有水疱和脓疱的散发性湿疹样小片型,常伴发舌炎、口角炎等,多见于应用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后。 ❷乳头状角化过度型,损害可为全身性,除口腔粘膜、舌、唇等处粘膜白斑样损害外,头皮、面、颈、胸腹、外生殖器、指甲等处有大量质硬的厚痂或赘生物,痂厚可达1~2cm。在指甲可使甲脱落而萎缩。在头皮、面部赘生物可为数厘米长的小羊角样损害,基底潮红、伴咳嗽、发热等全身反应。 ❸肉芽肿溃疡型,损害分布为全身对称性,有小疱、脓疱、结节、肉芽肿和溃疡,后者边缘隆起。婴幼儿用尿布时,臀部及其周围可发生肉芽肿损害。 内脏念珠菌病 由于抗生素、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内脏念珠菌病,甚至念珠菌性败血症亦间有发生。可有以下几种表现: ❶胃肠道念珠菌病: 是内脏念珠菌病中较多见的,可引起食管假膜溃疡、胃粘膜坏死、假膜性浅表坏死、大肠粘膜点状出血或直肠假膜性溃疡等。 ❷支气管念珠菌病: 主要症状有咳嗽及粘液性胶状痰。有时内含灰白小片,可查出病原菌。病程慢性,时好时坏,有时自行缓解,不影响健康。 ❸肺念珠菌病: 少见、咳嗽、较重、咯出粘稠性胶状痰、偶有血丝。如带脓性即示有细菌感染。损害可为支气管肺炎型或大叶性肺炎型。重者可发高热,甚至死亡;轻者可缓解以至痊愈。X线连续摄片,可见损害易变,某部分消失,另一部分可出现新损害,但肺尖较少累及。 ❹念珠菌性心内膜炎: 罕见。临床上同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但在本病中大动脉栓塞较多见。有瓣膜病,心脏手术或久用静脉滴注者易患本病。 ❺脑膜炎和脑脓肿: 可发生于念珠菌败血症后,其症状与结核性或细菌性脑膜炎和脑脓肿同。 ❻念珠菌败血症: 近年来较前多见,特别是由大面积烫伤引起的。 皮肤念珠菌病的组织病理变化常见于角质层中,可见少量菌丝和卵圆形孢子,有的出芽,菌丝有时分隔分枝,直径约2~4μm,卵圆形孢子3~5μm。在粘膜或其他内脏组织中亦可发现菌丝和孢子。 念珠菌系双相菌,在一般培养基中,它是酵母菌样单细胞生长,没有菌丝; 但在产生疾病的组织中,则能长出长形的细胞排列成链状(假菌丝),有时还能产生有横隔的连续性长菌丝,即真正的分隔菌丝。直接检查,可将皮肤或指甲刮下物,照一般霉菌进行镜检。痰和粘膜损害标本,须在玻片下压得很薄,或用革兰氏染色后检查,可见卵圆形孢子和菌丝,后者可带有芽孢。采用抗白念珠菌免疫荧光抗体染色法也可帮助诊断。培养检查:将标本接种于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放在37℃的室温中,2~4日可长出微潮、乳白色、有发酵气味的菌落。如在37℃培养于血清中,2~4小时后即可查见芽孢管,达到迅速诊断。在有1%吐温80的玉米培养基上,如在24小时后发现顶端厚壁孢子,则可诊断为白念珠菌。 治疗: 去除可能原因,避用肥皂、热水擦洗,不能随便用药膏。局部疮面很潮湿或渗液多时,宜用硼酸水(3%)或醋酸铝液洗净后冷敷,每日换3~4次,保持纱布的潮湿和清洁(如摩擦红斑型)。如是脓液,用热的1:8000高锰酸钾液洗净后浸泡半小时,再湿敷 (如甲沟炎或甲床炎)。较干燥损害可搽制霉菌素液剂(10,000~50,000u/ml)或霜剂,3%两性霉素B、1%克霉唑、或2%咪康唑液剂或霜剂。干燥的皮损或指(趾)缝,还可再加上述制剂的扑粉。上述搽剂亦可搽于口腔、口角和外阴阴道粘膜。外阴阴道一般都用栓剂,如克霉唑片(100mg)、两性霉素B(50mg)、咪康唑(100mg)、益康唑(150mg)、杀念珠菌素(3mg/g)、制霉菌素片(100,000u),顽强者可再服酮康唑200mg/日。亦可用制霉菌素500,000u口服,每日3~4次,但疗效较差。必要时,可静脉滴注小剂量两性霉素B (100~200mg)或咪康唑。顽强的口腔粘膜损害,亦可口含半剂量栓剂。 预防: 尽量避免大量抗生素、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单独或联合应用。因职业关系,手经常接触水或潮湿者,应设法于工作完后保持干燥,并宜少用肥皂热水,以防浸渍而利于念珠菌感染。口腔保持清洁,修正不适当的镶牙。糖尿病,孕妇、大面积烫伤、老年慢性消耗性疾病等,宜注意预防感染。 ☚ 深部霉菌病 孢子丝菌病 ☛
念珠菌病 念珠菌病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属真菌引起的感染,比较常见。 病原学 对人致病的念珠菌以白念珠菌最为多见,次为热带念珠菌; 此外尚有近平滑念珠菌、克鲁斯念珠菌等。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等毒力较强,在感染组织中主要表现为菌丝型,杂有成群的卵圆形 (3×6μm)芽生孢子; 在培养基中则仅有芽生孢子。毒力较弱的念珠菌在组织中则均呈酵母相。念珠菌属在沙保培养基37℃或室温孵育甚易生长,形成奶油色光滑菌落,带有酵母气味。念珠菌对葡萄糖、麦芽糖、蔗糖、乳糖和半乳糖的发酵情况可作为鉴别各种念珠菌的依据。 流行病学 念珠菌为条件致病菌,可寄生于健康人的皮肤、口腔、胃肠道、阴道等处。至少50%的口腔、咽部和胃肠道标本和30%妊娠妇女的阴道中可分离出白念珠菌,其他念珠菌多见于皮肤。念珠菌也存在于鸟禽和哺乳动物,但很少自空气或未被粪便污染的土壤中分离出。因此,人的念珠菌病可能系通过人-人或动物-人传播,而非来自外界环境。 发病机理与病理 念珠菌的数量与可利用的葡萄糖量有密切关系。糖尿病和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均可伴葡萄糖浓度增高,可促进念珠菌的生长繁殖。广谱抗生素可减少利用葡萄糖的细菌数量,使真菌生长需要的葡萄糖量增加。皮肤烧伤、比较潮湿的皮肤皱褶部位的糜烂、粘膜溃疡、肿瘤或器械所致的粘膜损伤等皆为真菌入侵组织的良好条件。感染的血行播散可使所有内脏器官受到真菌的侵袭,肾脏最易受累,脑、肝和脾的感染较为少见。肺念珠菌病也甚常见,多系口腔或气管蔓延而致。 念珠菌的毒力系与其能否转为菌丝型有关。白念珠菌入侵组织后即可转为菌丝型,并大量生长繁殖。菌丝型念珠菌对抗吞噬作用的能力较酵母型念珠菌强,念珠菌的入侵可引起以多核白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有时有多发性小脓肿形成。感染持续时则出现肉芽肿病变。临床表现 念珠菌病分为三种类型: ❶皮肤型念珠菌病:皮肤损害多见于皮肤皱褶处如腋窝、乳房下、腹股沟、会阴部、指间、甲沟等处。表现为界限清晰、表面糜烂的炎症斑片,周围有散在红色丘疹,上附细圈鳞屑。 ❷粘膜型念珠菌病:最常见的为口腔念珠菌病(鹅口疮),表现为覆盖粘膜的散在或融合成片的乳白色薄膜,易剥离,薄膜下为潮红基底; 也可表现为浅表溃疡和裂隙。次为阴道念珠菌病(念珠菌阴道炎),表现为瘙痒、交媾痛和阴道分泌增多;其病变为灰色或白色薄膜,周围有红晕区。 ❸内脏型念珠菌病:感染最多见于呼吸道、次为消化道和泌尿道,心内膜炎也非罕见。 呼吸道念珠菌病表现为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或大叶性肺炎。支气管炎病人一般情况良好,无发热,有咳嗽,咯白色粘液痰。X线显示两肺中下野肺纹增深。肺炎型病人起病较急,有畏寒、高热,咳嗽较剧,痰白色粘稠胶胨样,有时带血,也可呈脓性。X线显示两肺中下野呈弥漫性斑点状、小片状、大片或粟粒状阴影,阴影短期内变化甚大。慢性病变常有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及代偿性肺气肿。 念珠菌食道炎多伴有口腔念珠菌病,以吞咽痛和胸骨下灼痛为主诉。念珠菌肠炎多见于应用广谱抗生素、慢性衰竭的病人或营养不良婴幼儿。腹泻每日数次至10余次,大便呈泡沫水样,带粘液,严重者为血样便,有发酵气味。可伴腹部不适、直肠痛及肛门瘙痒等症状。 尿路念珠菌病表现为膀胱炎或肾盂肾炎,多发生在糖尿病病人,妊娠妇女或导尿之后。可由血行播散或尿道上升性感染所致。尿培养念珠菌菌落计数每毫升超过1000以上者应考虑念珠菌尿路感染的可能。 真菌心内膜炎中最多见者为念珠菌心内膜炎。心血管手术后的真菌心内膜炎致病菌以曲菌和白念珠菌最为常见,近平滑念珠菌和其他念珠菌次之。长期静脉补液和应用抗生素后发生的真菌心内膜炎,绝大多数病原菌为念珠菌,尤以白念珠菌为多。国外报告由静脉注射海洛因毒品而引起的真菌心内膜炎,病原菌也以念珠菌为主,其中近平滑念珠菌占半数以上。真菌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与细菌心内膜炎相仿,但赘生物较大,易于发生大动脉栓塞。 念珠菌败血症(亦称播散性念珠菌病或全身性念珠菌病) 多发生于淋巴瘤和血液病等消耗性疾病病人、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抗生素或手术后。临床表现与细菌性败血症相仿,有寒战、弛张热、血压下降等,有时症状较轻而为原有疾病的临床表现所掩盖,致不易被察觉。 念珠菌脑膜炎可为血行播散的结果,或由腰穿、脑室导管等操作而造成。临床表现和脑脊液常规检查与结核性脑膜炎或慢性化脓性脑膜炎相仿。 念珠菌关节炎较少见,可为播散型念珠菌病的唯一临床表现。念珠菌腹膜炎为腹膜透析、胃肠手术或腹腔脏器穿孔的并发症,其临床表现与细菌性腹膜炎者相同。眼内炎多在念珠菌败血症发生后1~6周内出现。病人有眼眶痛、视力模糊、出现盲点等。眼底镜检查发现视网膜和脉络膜有白色反光渗出物,有时呈射线状伸入玻璃体。诊断 粘膜念珠菌病可根据粘膜损害和某些症状如阴道显著瘙痒作出拟诊。刮取病变部位薄膜进行涂片,如能见到菌丝,杂以芽生孢子,或培养阳性时诊断即可成立。呼吸道、肠道、尿路等念珠菌感染的临床表现难与细菌所致的感染相鉴别;因此,诊断有赖于痰、粪便、尿等的涂片或培养。诊断念珠菌脑膜炎须依靠脑脊液培养,因涂片的阳性率不高(小于50%)。具有诱发念珠菌感染条件的病人一旦出现败血症或心内膜炎临床表现时,应考虑念珠菌作为病原体的可能,如并发眼内炎,则可能性更大。确诊有待血和尿的培养结果。气-液色谱检查病人血中所含念珠菌成分和(或)其产物所致的异常峰波可作为诊断念珠菌败血症辅助方法之一。以念珠菌提取物为抗原进行的皮肤试验,在正常人可出现阳性反应。沉淀素试验虽有一定的特异性,但在严重感染或病人免疫功能缺陷时可出现阴性结果。凝集试验阳性时高度提示内脏型念珠菌病。 治疗 首先应消除诱发因素,如减少或停用免疫抑制剂、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抗生素,控制糖尿病,调换静脉输液管等。当病人有免疫功能缺陷时,可应用免疫球蛋白、转移因子等以增强病人的免疫功能。 皮肤念珠菌病、口腔念珠菌病和阴道念珠菌病可局部应用多烯族抗生素(以制霉菌素或曲古霉素为主)或咪唑类药物。念珠菌肠炎、食道炎等予以口服前述药物。内脏型念珠菌病则须全身用药:静脉滴注两性霉素B、球红霉素、5-氟胞嘧啶或双氯苯咪唑等咪唑类药物;后两者也可口服给药。病情严重的念珠菌感染如败血症、心内膜炎等应联合使用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念珠菌心内膜炎的诊断一旦成立,除即予特效药治疗外,尚须争取时间(一般为24~48小时,至多数日)进行手术治疗;以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预防 念珠菌在一般情况下存在于人体而不致病,但当机体抵抗力减低或出现促使念珠菌生长繁殖条件时,则念珠菌可侵入组织而发病。因此,严格掌握肾上腺皮质激素、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和放射治疗的应用,以维持人的正常免疫状态和避免菌群失调的出现是防止念珠菌发病的重要条件。 ☚ 深部真菌病 球拟酵母菌病 ☛ 念珠菌病candidias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