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忆秦娥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忆秦娥 忆秦娥词牌名。相传李白首制此词, 中有 “秦娥梦断秦楼月”句,故名。又名《秦楼月》、《双荷叶》、《碧云深》、《蓬莱阁》。双调四十六字,上下阕各三仄韵一叠韵。另有增减字句、全押平韵、平仄韵间押等变格。又曲牌名。南北曲均有。南曲入商调引子,北曲入商调只曲,字句格律与词牌同,或仅与词牌上阕同。参见“常用词谱”类。 ☚ 清平乐 朝天子 ☛ 忆秦娥 忆秦娥上下阕第三句须与第二句末三字重叠。 又一体 上下阕第三句须与第二句末三字重叠。 ☚ 清平乐 更漏子 ☛ 忆秦娥 忆秦娥又名《秦楼月》、《双荷叶》、《蓬莱阁》、《碧云深》、《花深深》、《华溪仄》。此调传为始自唐李白词“秦楼梦断秦楼月”句,故名。秦娥,即秦穆公女弄玉,事见《列仙传》。《词律》于目录下注云“又名《玉交枝》”,然遍检诸家《忆秦娥》词无名《玉交枝》者。唯宋房舜卿《琴调相思引》名《玉交枝》,万树将《忆秦娥》与《琴调相思引》连收,而编目时夺彼入此,故有此误。此调自唐迄元,体各不一。《词律》卷四列李白等五体。《词谱》卷五列李白词为正体,双调,四十六字,上、下片各五句三仄韵一叠韵。又列别体十种,其中五代冯延巳“风淅淅”一首为减字体,三十八字,上、下片各四句四仄韵。此体仅见《阳春集》。宋毛滂一体,三十七字,上、下片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又宋人有平韵一体,始见秦观《淮海居士长短句》(曲江花),贺铸、颜奎俱有作,《词谱》以贺为正体,以秦为变格,误。 ☚ 忆帝京 忆桃源 ☛ 忆秦娥[1]《忆秦娥》词调,取上片第三句重叠之三字,又名《秦楼月》。四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第三句三字与上句末三字重叠。例用入声韵。《词谱》亦以此词为正格。 [2]“箫声咽”二句:秦娥,秦地美女。秦楼,秦娥所居之楼。梦断,梦中惊醒。箫声、秦娥、秦楼,暗用秦穆公女弄玉故事。据《列仙记》,弄玉,嫁给善吹箫的箫史,婚后夫妻美满,吹箫引来凤凰,二人乘凤飞去。作者以此与此词中的秦娥作反衬,她听到的是如咽的悲凉箫声,惊断了她怀人的美梦,怅望空中的明月。 [3]“年年”二句:年年柳色,写她与丈夫已分别多年了。古人从长安送别行人时在灞桥折柳为赠。霸陵,汉文帝陵墓,其附近有灞桥,时人都在灞桥送别。二句写秦娥见到一年一度的杨柳青青,便想起与丈夫在灞桥伤别的情景。 〔4〕“乐游原”二句:乐游原,唐代长安游览区。清秋节,即九月九日重阳节,有家人共同登高习俗,所以这一天乐游原游人多。咸阳古道,咸阳是秦故都,在长安西北,为汉以来自长安西行的大道的出发点。音尘,音信。二句写重阳节的乐游原家家去登高游览,而咸阳古道上行人的音信断绝。 〔5〕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残照,落日余辉。陵阙,帝王陵墓前的望楼。长安与咸阳之间及附近有汉帝陵墓十五座。二句写在咸阳古道上音信断绝,只看见汉家的一座座陵阙在西风残照之下。 这是唐代流行在饯别宴上演唱的一支歌曲。上片的柳色和灞桥,是春季和东下;下片的清秋节和咸阳古道,是秋季和西行。春秋可以代表四季,东西两个方向可以概括自长安的出行与送别,所以适用于在长安绝大部分送别宴上表达离别和相思之情。词中没有明写思妇的长期孤独和相思苦,而从“箫声咽”暗用弄玉美满的爱情来反衬楼中思妇的追求和悲苦,又用清秋节时的乐游原与行人音信断绝相衬照,突出她的殷切的盼望和感伤。词中的箫声、秦楼、梦断、明月、柳色、霸陵、乐游原、咸阳古道等意象,都融注离别的愁苦,结章二句的意象,又从个人感伤浑合人生社会的兴亡感慨,具有丰富的内涵,悲怆凄凉余韵无穷。全词意境博大开阔,含寓深婉,意象的跳跃性大,句与句之间的联结,不是靠语言,而是靠韵律。清刘熙载《艺概》将此词与杜甫《秋兴》相比,王国维更盛赞说:“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遂关千古登临之口。” 忆秦娥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成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有人统计由唐至元文人词中《忆秦娥》一调,发现用调名本意的只有李白,故推断李白《忆秦娥》必为始辞,“娥”属方言,是秦晋间对美女的称谓(扬雄《方言》)。 一起即写箫声,箫之为乐,其声出于深孔之中,幽幽咽咽,清深有过于长笛。故前人称之洞箫。善状箫声者,莫过于苏东坡:“客有吹洞箫者,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般之嫠妇”,“嫠妇”与“离妇”,实有同情。着一“咽”字,便尽得箫声之神。继而写到“秦娥梦断”,梦断犹言梦醒,但一字之别,意味全殊,盖“断”者中断,含有惊梦之意。进一步可以追问,秦娥当夜所梦为何,词人不予道明,读者也是可以猜想的了。 “秦楼”是说长安的某座楼,而非指“秦氏楼”“箫声咽”是秦娥惊梦的原因,同时又是秦娥梦断后听到的声音;“秦楼月”则是秦娥梦断后看到的景色。箫声和月色,彼此间有一重相得益彰的关系,月下的箫声胜于一般的箫声,有箫声的月色胜于一般月色,故杜牧之诗云:“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样的声色搭配无疑使此词境界具有一种迷幻之美。再进一层,须知有一个本地与箫声有关的美满夫妻的故事——秦穆公小女与萧史双双成仙的故事,反形之下,益增思秦娥的怀想;而“秦楼月”亦即“床前明月”则是专与离人作对的景色,此时此夜,秦娥何以为情,词人未予明点,读者可以会得。在音情上,值得注意的是“秦”字三出,“秦楼月”的重出,作为始辞来说,这里的重叠则完全是出于意匠的经营。“秦”字是一个发音较重的舌齿音,它的三叠,与“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愁”字三叠,音情之妙正所谓“语不涉己,若不堪忧”,是异曲同工的。忧从何来?来自惊梦,和惊梦后的箫声,月色;来自从梦境回到现实。什么现实?“年年柳色,霸陵伤别”——自从当年与那人在霸桥折柳话别,以后年复一年,是只见柳色不见人了。霸陵是汉文帝陵,在长安城东七十里,因山为藏不复起陵,就其水名(王粲《七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近有霸桥,为长安士人折柳送别之所。 此词在结构上的特点是过片处不是紧接上文,而是采用推开的写法:箫声不见了,月色不见了,连秦娥也一并不见了。那个梦一般的月夜,就象梦一样消失了得干干净净。读者面对的是另一番情境;时间——清秋佳节,地点——长安东南高地乐游原,人物和情景——没有,留给读者去想。乐游原又称杜原,汉宣帝在此筑陵,故又称杜陵,其东南十馀里有小陵为许后葬处,称少陵乐游原居京城最高处,四望宽敞,在唐时为登览胜地,解此,则“乐游原上清秋节”当指重九佳节无疑,此时乐游原上,满是长安士女,热闹的气氛一直维持到黄昏(乐游原上的日落景观是非常吸引人的)。与这一番热闹形成强烈对照的,是西行的大路的冷清(“咸阳古道音尘绝”),和沿途汉陵的冷清(“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原来汉帝诸陵,如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都在长安与咸阳之间。末二句人联想到李商隐登乐游原所写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词中所写也是黄昏登原时所见:西行的道路在早上是车马喧阗的,但黄昏时分则不见行人,而本来就静悄悄的陵墓,在西风残照之中,更见寂寞凄清。这里,第一个把“古道”“西风”“残照”这些衰飒的意象构成一种最佳组合,来表现一种感伤的意境,为元人马致远“万中无一”的小令《天净沙》所本。词的客观情景中包含的意味很长,那西行的大道,不知送走了多少征人,“万里长征人未还”——而乐游原上的长安游人该有多少这样的家属啊,面对“咸阳古道音尘绝”的景色,他们在想什么呢?就在这里,读者发现上下片词情的联系,发现上片的秦娥怨,在这里得到了呼应和延伸;上片所写的离伤的内涵,在这里得到丰富和发展。进而,词人不限于一时离伤,而把它上升为古今情,上升为历史的感伤和人生的感伤:“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在词中,这样的绝大感慨是很少见的,“篇终接浑茫”(杜甫)、“心事浩茫连广宇”(鲁迅),此词足以当之。读罢亦有天地茫茫,何处是归程的感觉。所以徐士俊《古今词统境》评曰:“悲凉跌宕,虽短词中具长篇古风之意气”,王国维《人间词话》:“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关口”,就是免开尊口,可以观止。 此词上片写中夜梦回的秦妇之怨,意境朦胧、深曲、伤感、缥缈;而下片写黄昏登览的长安士人之怅望,意境开阔、悲凉、雄浑、慨慷。上片则近温庭筠《瑶瑟怨》(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下片则近李商隐《登乐游原》将两种具有不同美感而又彼此联系的意境合而为篇,成为主旋律相同而又形成变奏的两部曲,无疑大大提高了词的境界,深化了词的内涵。 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最值得注意的,一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很大的跳跃性:年年柳色似乎暗示春景,而下片则明点秋令;霸陵在长安东,而乐游原在长安东南,咸阳古道在长安西北。似乎结构很散漫,使初读者不易找到它的中心。二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音律的作用:词中场景不断转换,而并不流于散漫,除了潜在的意脉,其主要原因还在于声韵。此调句句入韵,一韵到底,而两片的中间都有三字句(“秦楼月”、“音尘绝”)部份地重复着上句,这种重复在意义上并不必要,但在音调上是需要的,对上句尽了和声的作用,同时逼出下一个韵脚来,以唤起新的情绪、新的意念,这里面充满神韵,有如串连起珍珠之红线。这是一种纯歌曲的作法,它使声音的作用,在词中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忆秦娥》
唐·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注释】咽(yè):声音断续低沉。秦:长安一带。古属秦国。娥:美女。断:中断。这里指梦醒。灞(bà)陵:长安(今陕西西安)东郊汉文帝的陵墓。附近有灞桥,是古人折柳送别的地方。乐游原:在今陕西西安南,是当时登高望远的游览胜地。清秋节:即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此日有登高等习俗。咸阳:秦朝都城。在今陕西西安西北。音尘:音信和踪迹。西风:秋风。陵阙(què):皇帝的坟墓和宫殿。 【大意】一缕呜咽的箫声飘入孤寂的高楼,惊醒了梦中的秦娥。望着窗外如水的月光,听着悲凉的乐音,她不由得想起今年春天离别时的情形:一年一度的春风吹绿了长安郊外的杨柳;在那令人伤心的灞桥边,她折下柔嫩的柳枝与亲人依依惜别! 如今春去秋来,已是重阳佳节,乐游原上登高赏玩的人们兴高采烈;而她却孤独地望着咸阳古道,盼着亲人的消息。可从晨曦(xī)初露到夕阳西下,依旧音讯全无;只有那昔日庄严辉煌的帝王陵墓和宫殿,伴随着萧瑟秋风,默默地掩映在落日的余晖中。 字数:508 何小宛 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46页. 忆秦娥赠前朝宫人琵琶色兰兰 恨凝积,佳人薄命尤堪惜。尤堪惜,事如春梦,了无遗迹。人生适意无南北,相逢何必曾相识?曾相识,恍疑犹览,内家图籍。 耶律铸是前朝金廷旧臣耶律楚材之子。父楚材仕元任中书令,乃马真皇后称制后怀忧以终。其时铸二十三岁,嗣领中书省事,后官至中书左丞相,至元二十年(1283)被罢免,没收半数家产,徙居山后(今山西、河北两省内外长城之间地区)。正是这样的身世和经历,使他对前朝宫人琵琶色兰兰,怀有特别深挚的情感。 “色”是古代教坊乐工的分类。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十“妓乐”云:“散乐传学教坊十三部,唯以杂剧为正色。……色有歌板色、琵琶色、筝色、方响色、笙色、龙笛色、头管色、舞旋色、杂剧色、参军等色。”兰兰就是金廷教坊“琵琶色”中弹唱琵琶的宫女。金亡后,她流寓宫外,历尽人间沧桑。词人聆听她弹唱前朝遗事,感慨系之,遂以词相赠。 起笔“恨凝积”,破空而来,突兀而起。人们不禁疑窦环生:谁之“恨”?“恨”什么?为何“恨”?“恨”又何以“凝积”?次句“佳人薄命尤堪惜”,一语道破:恨者是“佳人”,天生丽质,绰约丰姿,然而“眉角眼梢都是恨”,满腔的怨恨“凝积”在眉眼之间。这么一个绝色佳人,何恨之有呢?词人点出“薄命”,她恨的是多灾多难的命运。宋苏轼曾感叹说:“自古佳人多薄命。”(《薄命佳人》)这位佳人误入宫中,以弹唱琵琶供奉宫廷贵族,已自深深不幸,加之身逢亡国,流寓四方,更是苦不堪言。这境地,叫她如何不恨?身世之恨,亡国之恨,恨恨交加,又怎能不在心头凝聚郁积?一个弱女子,在命运的摆布下,备尝人间艰辛,词人不由得深深叹息:“尤堪惜”!佳人堪惜,薄命佳人尤堪惜。这发自肺腑的心声,表达了词人对受压迫受凌辱的下层社会妇女的深切同情。“尤堪惜,事如春梦,了无遗迹”,结三句凄楚,令人黯然神伤。“尤堪惜”三字复唱迭出,对“佳人薄命”再致惜意,同时也对“事如春梦,了无遗迹”深表惋惜。琵琶宫女弹唱的前朝旧事犹如春梦一般全无踪迹,一种怅然若失的恋旧情愫表现得淋漓酣畅。宋苏轼诗云:“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去无痕。”(《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这里化用苏诗,而突出“了无”,情致更加沉郁。 过片“人生适意无南北,相逢何必曾相识”,即事抒情。“人生适意无南北”句,反用宋王安石《明妃曲》“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语。王诗谓,昭君失意,出塞远嫁匈奴;阿娇失宠,废居长门宫,可见人生失意并不以地域的南北为转移。词人反用其意,谓人生适意也不分南北。“人生适意”,语出《世说新语·识鉴》:“张季鹰(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耳,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词人寄语兰兰,人生不取决于地域的南北,贵能顺心适意。“相逢何必曾相识”,语出唐白居易《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兰兰是前朝宫女,词人是前朝旧臣之子,自然同病相怜,一见如故。金亡时,词人在元廷,其年十六,亡国之痛也曾隐隐藏在他心中。如今聆听前朝宫女弹唱前朝旧事,又怎能不动恻隐之情呢?这两句,一用戎服乘马、手提琵琶出塞的王昭君事,一用“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的琵琶女事,恰合琵琶色兰兰的身份,可谓深稳贴切。结三句“曾相识,恍疑犹览,内家图籍”,抒写聆听琵琶的感受。前朝宫女谙熟前朝宫中旧事,是历史的见证人。她所唱的前朝事,词人都似曾相识。听着听着,词人竟怀疑自己还在浏览内宫的图画和书籍了。 词家多以景寓情。这首词却专以情语取胜,情致深挚动人。词中剪裁前人成句,或一字不易,或略加增削,或正用其旨,或反用其义,均深稳妥切,融化不涩,尤见熔铸之功。 忆秦娥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李白 ←上一篇:春夜洛城闻笛 下一篇:短歌行 → 诗词简介: 此为伤今怀古之作。格调沉郁,寓意深远。上片先写箫声凄咽,当年繁华梦断不堪回首。继而写月色凄迷,灞桥折柳。情景交炼,意境惨淡迷离。下片先写当年极盛之时与地,继而转写古道咸阳,音尘断绝,其悲怆之情宛然可想。结二句俯仰今古,写尽兴衰之感,给人以极阔大、极崇伟、极悲壮的审美感受。 这是唐代流行在饯别宴上演唱的一支歌曲。上片的柳色和灞桥,是春季和东下;下片的清秋节和咸阳古道,是秋季和西行。春秋可以代表四季,东西两个方向可以概括自长安的出行与送别,所以适用于在长安绝大部分送别宴上表达离别和相思之情。词中没有明写思妇的长期孤独和相思苦,而从“箫声咽”暗用弄玉美满的爱情来反衬楼中思妇的追求和悲苦,又用清秋节时的乐游原与行人音信断绝相衬照,突出她的殷切的盼望和感伤。词中的箫声、秦楼、梦断、明月、柳色、霸陵、乐游原、咸阳古道等意象,都融注离别的愁苦,结章二句的意象,又从个人感伤浑合人生社会的兴亡感慨,具有丰富的内涵,悲怆凄凉余韵无穷。全词意境博大开阔,含寓深婉,意象的跳跃性大,句与句之间的联结,不是靠语言,而是靠韵律。清刘熙载《艺概》将此词与杜甫《秋兴》相比,王国维更盛赞说:“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遂关千古登临之口。”
此词为女子思远之作,但却气象宏大,悲凉萧瑟,非寻常闺怨之作也。如王国维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人间词话》卷上)。上片写思远之女主人公,以箫、以梦、以月、以柳成意象组合,逆溯当年之灞陵伤别;下片境界渐大,从大处落笔,以个人之离合悲欢,融入千古历史兴衰之感慨:当年汉家帝国之威世,何等煊赫,而今也不过空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个人之悲欢,又遑足论哉!由伤悲而转入自宽,露出后世豪放悲旷的风调来。 【集评3】 予尝秋日饯客咸阳宝钗楼上,汉诸陵在晚照中。有歌此词者,一坐凄然而罢。(〔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九) 由伤别寄情吊古,风神淡宕,更多慷慨沉雄。(《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卷六) 太白《菩萨蛮》、《忆秦娥》两阕,足抵少陵《秋兴》八首。想其情境,殆作于明皇西幸后乎? (刘熙载《艺概》卷四) 音调凄断。对此茫茫,百端交集,如读《黍离》之诗。后世名作虽多,无出此右者。(陈廷焯《云韶集》评) 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后世唯范文正之《渔家傲》、夏英公之《喜迁莺》,差足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 (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
忆秦娥一股浓烈的芬芳之气,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顺着香气飘来的方向一看,酒桌前有一位如花似玉的漂亮女子。从嗅觉闻香到眼中见美人,作者在尽量积极地调动人们的感官去欣赏、体验词中的这位歌女的美丽动人。她确实长得像花一样鲜艳,像玉那般晶莹。你看她头上戴的首饰,都是极贵重、极讲究的:翠绿色的翠翘,好像是翠鸟尾上长长的羽毛,金灿灿的凤凰就像要展翅翱翔一样。“翠翘”、“金凤”都是富贵人家妇女才用的名贵首饰。看她这个歌女的梳妆打扮,一派富贵气象,简直是皇宫里人的模样。 上片刻画了一个美丽歌女的形象。词的脉络清晰可见:先从远处写起及于近处,由虚的写起达于实处;又从整个如玉的人,分写其戴的首饰,最后又一笔收束,给人一个完整的美的印象。 外表的描写仅仅是一个必要的基础,还不是终极目的。由表及里,从外入内,直写到人物的心灵深处,才算好作品。这首词的作者努力朝这个方向用笔,下片即写这位歌女的性情、追求和愁怨。 她也和许多女孩子一样,爱娇害羞。漂亮女孩的娇羞之态总是更惹人喜爱的。每当她撒娇或含羞时,总好把弯弯的双眉紧紧地皱起来,憨态可掬,令人怜爱。她和许多青春期的姑娘一样,也在心中憧憬着幸福的爱情。她渴望爱情,期待着有人爱她、想她、疼她、惦记她。于是她演唱的歌曲似乎只有一首,那就是《相思曲》! 《相思曲》成了她的保留节目,因为她唱出了心声,唱出了真情。日也相思,夜也相思,今天相思,明天还相思。日日夜夜,年复一年,无尽的 《相思曲》,诉不尽的相思情,偿不了的相思愿,也伴着她流不尽的相思泪。思念,失望; 失望,更思念。天长日久,她的 《相思曲》中一声声传出的好像是哀怨,好像是悲愁。“怨红愁绿”,这尾句真含蓄得妙不可言。歌女的生涯,卖唱陪笑,其环境即是灯红酒绿。她那么美丽,那么会打扮,那么歌喉婉转,那么楚楚动人,又那么盼望着有个心上人,怎么会唱来唱去,生起怨愁?歌女被凌辱的身份,低贱的地位,使她几乎与爱情幸福无缘!这怎能不使她 “怨红愁绿”!可她又怎能摆脱这种 “樽前”陪笑的处境呢? 上片将这位歌女高高托起,看起来岂止是大家闺秀,俨然是皇帝的公主,光彩照人。可是下片又在一声声 《相思曲》中还原其本来身份、地位,实实在在落下来,落在怨与愁之中。前后强烈对比,加强了艺术感染力,令人感慨不已。 忆秦娥毛泽东 娄 山 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小令中的神品。1935年1月红军占领遵义,中央政治局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最初长征的计划是向四川泸州、宜宾之间渡江,击灭刘湘,在川西建立根据地。但蒋介石发现了这一行军意图,着川军重兵把守江岸,红军遂改战略,掉头东进,重占娄山关、遵义城,歼灭敌军两个师。抢夺娄山关的战役发生在2月25日。词是后来追写的。 诗词之妙在于以兴会为宗,不以实录为贵,而毛泽东此词亦重在抒情。可以说它有两个背景。小背景是重过娄山关,那只是长征路上的一次战役而已;大背景则是遵义会前后的历史风云。不了解这段历史风云,也就很难懂透这首词。在从江西撤退之前,中共党内领导权主要操纵在共产国际代表李德和博古手中,尽管毛泽东资格很老、功劳很大,但他对中国革命持有独到的(后来被证明为唯一正确的)见解,被讥为“山沟里的马列主义”而遭到排斥。第五次反围剿的军事冒险中,李德、博古等人把苏区地盘和战士生命作赌注一次次输光,最后不得不退出江西根据地,只剩下长征一条路。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才掌握了实际指挥权。娄山关之战是第一个捷报,它使红军摆脱了长征开始以来乌云压顶的沉闷情绪。但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摆在眼前的困难不知比顺利大多少倍。《忆秦娥》就形象地概括了毛泽东和红军当时的心境。 南方有好多个省冬天无雪,或多年无雪,而只下霜,长空有雁,晓月不甚寒,正象北方的深秋(毛泽东语)。词中呼啸的西风、凛冽的严霜、嘹唳的雁声、清冷的月光,一系列肃杀的意象构成寒意逼人的悲怆境界,艺术地再现了严竣的现实环境,它使人神情警觉而头脑清醒。“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写的并不是冲锋陷阵、万马奔腾、军号嘹亮的壮丽场面。当时红军没有骑兵部队,骡马也不多。“马蹄声碎”是不多的马匹在行军的山路上踏出的细促清脆的声音,适增苍凉悲怆之感。“喇叭声咽”不是人为地压低号声,而是“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虽是冷湿的空气使然,所谓“春阴咽管弦”,亦适增苍凉悲怆之感。总之情绪并不轻松,这应是革命受挫以来的实感。过片音情稍稍振作,“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词句妙在既有两过娄山关的字面意义,又具有更深一层的象征意蕴。有乐观自信——那是属于战略上的,也有严肃郑重——那是为现实所决定的,字字都有份量,掷地有声,写出冲决悲凉霜风的大乐观,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百折不挠、失败了再干的大勇。写出沉重的乐观,己属难能。而词的结尾复于乐观后结以沉重,更为不易。“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如画之句,其意则画图难足。这两句据作者说也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一到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便得如容易。又诚如毛泽东本人所说:正确路线的确立,付出了何等大的代价!而前进的征途中还会有障碍,严酷的斗争中还会有流血牺牲。“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还使人想起元曲中关汉卿大手笔:“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的樯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由然热,好教我情惨切!这也不是江水,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单刀会》)“残阳如血”也含蓄着历史反思,而反思历史教训,增加了词情的深度。全词没有一句概念化的议论,极度融情于景,可谓“篇终接浑茫”。 忆秦娥湖天阔,清湘望断三更月。三更月,猿声是泪,鹃声是血。 曲终数点烟鬟没,此间自古离愁窟。离愁窟,几丛斑竹,临江犹活。 黄仲则于乾隆34年(1769 )冬天到达湖南。他凭吊了汨罗江畔屈原、贾谊的祠堂,登临衡山,观赏了南岳风光。名胜古迹,振奋了诗人雄奇的意气,也引发诗人无限慨叹。虽然谒见了湖南观察使王太岳,但并未找到安身之地。终于在第二年春末夏初,怀着忧伤心情,“浮洞庭,由大江以归”。即将离开湖南时,面对浩浩洞庭,诗人写下了这首词。 洞庭湖烟波浩渺,水天相接。正如诗人在《洞庭行赠别王大归包山》中所云: “洞庭一泻八百里,浮云贴天天浸水。”词限于句式,仅用“湖天阔”三字,概括了这种境界。“清湘望断三更月”,诗人极目回望经过的湘水,依依不舍。“三更月”,言凝望之久,清凉的月光也给人凄凉之感。“猿声是泪,鹃声是血”,形容伤感之极。《水经注·江水》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名句,从此猿鸣与眼泪结下了不解之缘。《华阳国志》谓蜀帝杜宇化为杜鹃,声声哀鸣,乃至流血。白居易《琶琶行》把两者合而为一: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猿声鹃声,血泪和流,是古代文学表示悲伤的典型事物。上片泛写伤感,下片点明离愁。 “清湘望断”,在久久的凝视中,浮现出湘水女神的形象。屈原《远游》云: “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湘灵鼓瑟成了人们神往的情景。唐代诗人钱起《省试湘灵鼓瑟》,对此作过描摹,其著名的结句为“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这里的“曲终数点烟鬟没”,略作变化,曲终人杳,神女隐于湘水之中。烟鬟,指妇女鬓发,借指神女,喻其风神。“数点”,影影绰绰,不甚分明的样子,托出神妙气氛。湘水女神相传是大舜妻子娥皇、女英两姊妹。舜南巡不返,葬于苍梧之野,娥皇、女英思念不止,泪下沾竹,成为斑竹(见任昉《述异记》)。因此,“此间自古离愁窟”,娥皇姊妹与舜的生离死别成为千古悲剧,现在尚有“几丛斑竹,临江犹活”可证。用一个“活”字说明它曾惹起古今多少黯然销魂之感。 韩愈《送惠师》云: “斑竹啼舜妇,清湘沉楚臣”。可以视为黄仲则构思这首词的依据。于是我们联想到“清湘望断”应该包含对屈原的怀念在内。下片“几丛斑竹”,从写实看,是“清湘望断”的情景,从意义上说,由屈原而及其作品中的“湘灵鼓瑟”。上下片似断犹续,内在涵义相连相接,自然巧妙。 忆秦娥 忆秦娥词牌名。又名秦楼月、双荷叶、蓬莱阁、碧云深、花深深、玉交枝、子夜歌。双调。《钦定词谱》:“此词昉自李白,自唐迄元,体各不一,要其源,皆从李词出也。因词有‘秦娥梦断秦楼月’句,故名《忆秦娥》,更名《秦楼月》。”始见于李白词。 ☚ 清平乐 更漏子 ☛ 忆秦娥 忆秦娥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此为伤今怀古之作。格调沉郁,寓意深远。上片先写箫声凄咽,当年繁华梦断不堪回首。继而写月色凄迷,灞桥折柳。情景交炼,意境惨淡迷离。下片先写当年极盛之时与地,继而转写古道咸阳,音尘断绝,其悲怆之情宛然可想。结二句俯仰今古,写尽兴衰之感,给人以极阔大、极崇伟、极悲壮的审美感受。 ☚ 菩萨蛮 渔父 ☛ 忆秦娥【同义】总目录 忆秦娥子夜歌 忆秦娥 忆秦娥词牌名。又名《秦楼月》、《双荷叶》、《蓬莱阁》、《碧云深》、《花深深》、《玉交枝》、《子夜歌》。双调。《钦定词谱》:“此词昉自李白,自唐迄元,体各不一,要其源,皆从李词出也。因词有‘秦娥梦断秦楼月’句,故名《忆秦娥》,更名《秦楼月》。”始见于李白词。 ☚ 好事近 更漏子 ☛ 忆秦娥 忆秦娥曲牌名。一名 〔秦楼月〕。南北曲均属商调。字句格律与词牌前半阕同,亦有与全阕同者。北曲用作小令,南曲用作引子。如《清忠谱·泣遣》中第一支曲子即是。 ☚ 菩萨蛮 雁儿落带得胜令 ☛ 忆秦娥 忆秦娥唐李白的词: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秦娥,指长安的女子。霸陵,汉文帝的陵墓,在长安东郊。附近有霸桥,古人在此折柳送别。乐游原,在长安城东南郊,为当时游览胜地。咸阳,秦建京城于此,在长安西北,西汉帝王陵墓即在其东北、正北、西北一带。此词写秦娥对霸陵离别的回忆,写别后杳无音信,表现出女主人公的离愁别恨。其中的景物描写,即为此而出现。同时,作品的内容实已超出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包含着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 长门怨二首 杜陵绝句 ☛ 忆秦娥 忆秦娥唐李白的词: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秦娥,指长安的女子。霸陵,汉文帝的陵墓,在长安东郊。附近有霸桥,古人在此折柳送别。乐游原,在长安城东南郊,为当时游览胜地。咸阳,秦建京城于此,在长安西北,西汉帝王陵墓即在其东北、正北、西北一带。此词写秦娥对霸陵离别的回忆,写别后杳无音信,表现出女主人公的离愁别恨。其中的景物描写,即为此而出现。同时,作品的内容实已超出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包含着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 长门怨二首 杜陵绝句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