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学/心脏病(心血管病)/先天性心脏血管病/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血管病/紫绀型先天性心脏血管病/心房间隔缺损/心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主动脉窦动脉瘤/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心内膜垫缺损/左心室-右心房沟通/肺静脉畸形引流/心室间隔动脉瘤/冠状动脉的异常起源和沟通/法乐四联症/法乐三联症/艾生曼格综合征/三尖瓣下移畸形/大血管错位/主动脉干永存/先天性肺动静脉瘘/单心房/单心室/双腔心/三尖瓣闭锁/二尖瓣闭锁/肺动脉瓣闭锁/主动脉瓣闭锁/肺动脉口狭窄/主动脉口狭窄/主动脉缩窄/原发性肺总动脉扩张/先天性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先天性肺动脉瓣关闭不全/先天性三尖瓣狭窄和关闭不全/先天性二尖瓣狭窄和关闭不全/二叶式主动脉瓣/右位心/异位心/三房心/先天性右心室心肌萎缩/双侧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引流入奇静脉系统/双主动脉弓/右位主动脉弓/主动脉弓离断/迷走右锁骨下动脉/异常的无名动脉/异常的左颈总动脉/左肺动脉异常起源于右肺动脉/肺静脉和肺小静脉狭窄/动脉硬化/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缺血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隐性冠心病/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初发型心绞痛/变异型心绞痛/卧位心绞痛/中间综合征/梗塞前、后心绞痛/心肌梗塞/右心室心肌梗塞/心房心肌梗塞/非透壁性心肌梗塞/心室壁瘤/心脏破裂/泵衰竭/乳头肌功能失调/心肌梗塞后综合征/肩手综合征/心肌硬化/风湿性心脏病/风湿热/风湿性心瓣膜病/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三尖瓣狭窄/三尖瓣关闭不全/肺动脉瓣狭窄/肺动脉瓣关闭不全/高血压/高血压病/症状性高血压/高血压性心脏病/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肺原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急性肺原性心脏病/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和慢性高压性肺原性心脏病/梅毒性心血管病/内分泌性心脏病/贫血性心脏病/脚气病性心脏病/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中的心脏异常/肾炎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心脏病/分娩前后心脏病/高原性心血管病/克山病/遗传性疾病中的心血管异常/心脏肿瘤/心包疾病/心包炎/急性心包炎/结核性心包炎/风湿性心包炎/化脓性心包炎/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放射性心包炎/急性心肌梗塞中的心包炎/尿毒症性心包炎/类风湿性心包炎/阿米巴性心包炎/胆固醇性心包炎/亚急性渗液缩窄性心包炎/缩窄性心包炎/粘连性心包炎/心包积液/心脏压塞/心包积血/乳糜心包/心包积气/心包心肌损伤后综合征/先天性心包缺损/心包囊肿和憩室/心内膜炎/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葡萄球菌性心内膜炎/肠球菌性心内膜炎/霉菌性心内膜炎/人造瓣膜替换术后心内膜炎/血栓性心内膜炎/红斑狼疮性心内膜炎/缩窄性心内膜炎/心肌炎/急性心肌炎/慢性心肌炎/风湿性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炎/孤立性心肌炎/枯氏锥虫性心肌炎/间质性心肌炎/中毒性心肌炎/心包心肌炎/心肌病/原发性心肌病/家族性心肌病/特发性肥厚性主动脉瓣下狭窄/心内膜心肌纤维化/原因不明的壁性心内膜心肌病/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继发性心肌病/结缔组织疾病中的心肌病/神经肌肉疾病中的心肌病/酒精性心肌病/恶性营养不良症中的心肌病/二尖瓣脱垂综合征/Marfan综合征/Q-T延长综合征/直背综合征/多发性大动脉炎/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上腔静脉综合征/下腔静脉综合征/心力衰竭/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全心衰竭/急性心力衰竭/慢性心力衰竭(充血性心力衰竭)/高排血量型心力衰竭/低排血量型心力衰竭/顺应性减低型心力衰竭/难治性心力衰竭/休克/心原性休克/感染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神经原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周围循环衰竭/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心原性昏厥(阿-斯综合征)/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颈动脉窦综合征/心律失常/窦性心律失常/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异位心律/过早搏动/房性过早搏动/房室交接处性过早搏动/室性过早搏动/反复心律/并行心律/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非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阵发性房室交接处性心动过速/非阵发性房室交接处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双重性心动过速/双向性心动过速/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折返性心动过速/心房紊乱心律/心室紊乱心律/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心室扑动和颤动/游走心律/逸搏和逸脱心律/冠状窦性心律/“左房”心律/房室交接处性心律/心室自主心律/干扰和脱节/干扰性房室脱节/夺获/融合搏动/心室停顿/心房内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心室内传导阻滞/心室内差异传导/预激综合征/超常传导/递减传导/窦室传导/心率依赖性传导阻滞/隐匿性传导/单向阻滞/传出阻滞/魏登斯基现象/猝死/心搏骤停和心肺复苏/高动力循环状态/心脏神经官能症/运动员心脏/医原性心脏病/心脏病与手术/心脏病与妊娠/心导管检查/心导管/右心导管检查/左心导管检查/心血管造影术/选择性心血管造影术/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指示剂稀释曲线测定/染料稀释曲线测定/氢和维生素C稀释曲线测定/温度稀释曲线测定/人工心脏起搏器/人工心脏起搏/心脏电复律器/心脏电复律/心内膜和心肌活体组织检查
心脏病学
心脏病学是医学领域中专门研究心脏和大血管疾病的一门学科。研究的范围包括心脏大血管病的病因、流行学、发病机理、病理解剖、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断和鉴别诊断、预后、治疗和预防。
心脏病学原是内科学的一个部分,到本世纪20年代才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然而,古代医学家在研究内科疾病的过程中,早就发现了属于心血管病的一些症状,但确认心脏血管发生病变是在16世纪进行尸检以后才得以实现。
我国医学家早在公元前5~3世纪所写的《内经·素问》中就提到“心”:“心者,生之本……其华在面,其充在脉”。认为“心”是维持生命的重要器官,“心”的活动情况可从面色和脉象反映出来。当然祖国医学家对“心”的认识与现代医学的看法并不完全相同,而往往还把神经系统的活动也包括在内。但对“心”病的描述,如心悸、气喘、眩晕、 出汗、 面色㿠白、 青紫等, 显然也都是心血管病常见的临床表现,给予辩证论治也收到良好效果。
在心脏病学还未成为现代医学的一门独立学科之前,已有许多医学家对心血管病的生理、病理和临床表现进行观察研究,其中较为重要的有血液循环的发现(Harvey,1628),右心室增大和右心衰竭的描写(Lancisi,1728),动脉血压的测量(Hales,1733),心脏叩诊法的介绍(Auenbrugger,1761),心绞痛的描述和认定冠状动脉硬化是心绞痛的原因(Heberden,1768和Jen-ner,1772),心力衰竭的洋地黄治疗(Withering,1785),风湿热和风湿性心脏病的确认 (Pitcairn,1788和Wells,1810),听诊器的发明(Laennec,1819),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的描述(Chevers,1844),应用亚硝酸异戊酯和硝酸甘油治疗心绞痛 (Brunton,1867和Murrell,1879),心脏的X线检查(Roentgen 1895发现X线之后),心律失常的观察(Mackenzie、Wenckebach、Lewis等,19世纪末~20世纪初),弦线电流计式心电图机的发明和应用 (Ein-thoven,1903),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诊断(Herrick,1912),心脏病病因诊断的重视和研究(Cabot,1914)等,这些观察研究为心脏病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此后,在本世纪的20年代有Abbott等对先天性心血管病的研究,Аничков等对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研究,Jones对风湿热和风湿性心脏病的研究以及应用心包剥离手术治疗缩窄性心包炎(Rehn);30年代对束支传导阻滞和胸导联心电图的研究 (Wilson等),对高血压的实验性研究(Goldblatt)以及对动脉导管未闭的手术治疗(Gross)等,并有内容较丰富的心脏病学专著问世 (White); 至40年代开始有心脏导管检查(Forssmann 1929首创,Cournand等1941推广)和选择性心血管造影 (Chavez,1947) 广泛应用于诊断心血管病,青霉素用于治疗风湿热、梅毒和感染性心内膜炎及闭式二尖瓣分离手术的应用。此外,许多国家成立了心脏病学会,这些都促进了心脏病学的发展。
近30年来心脏病学进展较快,多数心脏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逐渐得到明确。心脏病流行学的研究广泛而深入地开展,预防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有些心脏病在若干国家中已趋于减少。心脏病的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研究已进入到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提出了不少新概念。应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包括超声、光学、电子、雷达、放射性核素、X线快速摄影、电影摄影和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摄影等发展起来的侵入性和非侵入性诊断方法的不断出现和改进,对多数心脏病提供了正确和早期的诊断。新的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推广应用,使许多心脏病的预后大为改善。例如新的治疗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心绞痛和高血压等药物的大批涌现,使这些情况远较过去易于控制; 对严重心脏病特别是急性心肌梗塞进行监护治疗,降低了病死率;应用体外循环和低温等技术施行心脏直视手术,使大多数先天性心血管病得到纠治;人造瓣膜和人造血管替换手术的应用,使严重的瓣膜和大血管病变得以修复; 冠状动脉外科手术的发展为顽固性心绞痛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措施,如与其他心脏直视手术相结合进行还可挽救一些垂危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生命; 心脏移植术作为对无法修复的严重心脏病变的最后治疗手段,可能使一些病人寿命延长;应用电子和机械技术发展起来的人工心脏起搏器、心脏电复律器、机械辅助循环装置和人工心脏等,前二者在治疗严重心律失常,后二者在稳定危重病人病情,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一些条件方面,都具有比较良好的效果;康复治疗对心脏病病人恢复劳动力可起良好的作用。
随着心脏病学的发展,研究的内容不断扩展和深入,其中有的近年来已逐渐形成专门学科。如心血管病流行学、心脏病理学、心脏电生理学、心脏血流动力学、心电图和心向量图学、心音图学、核心脏病学、超声心动图学、心脏X线诊断学、儿童心脏病学等。
虽然心脏病学在不断发展,有些心脏病也在减少或消失,但心血管病仍在人口死亡率中占重要的地位,说明心脏病学还有许多问题未得到解决,有待继续努力研究。1930年以前我国医学院校还未设心脏病学科。在30年代,当时的北平协和医学院建立了心脏病专科门诊和心脏临床生理实验室,标志着心脏病学科在我国的萌芽。解放前,心脏病专科医师人数屈指可数,备有心电图机的医院寥若晨星。解放后,我国医学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心脏病学在临床、教学、科研和防治方面也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梅毒性心血管病和脚气病性心脏病已基本消灭,贫血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和心包炎已大为减少,风湿性心脏病也在逐渐减少。解放前几乎是空白的心脏病基础医学研究得以开展,心脏病临床研究得到发展,各地总结了大量我国自己的心脏病学资料。对常见的心血管病如肺原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病、克山病、高原性心血管病等,已开展了大规模的流行学调查和防治,取得了不少成绩。心脏X线检查和心电图检查作为诊断心脏病的基本方法已经普及; 一些侵入性和非侵入性的诊断方法如心导管检查、选择性心血管造影、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超声心动图检查、心音图检查、心向量图检查、各种心脏和脉搏的搏动图检查等已逐步推广应用; 大大提高了各种心血管病的诊断准确性。闭式瓣膜分离术、心脏直视手术和人造瓣膜替换术的相继开展和推广,使大多数的先天性心血管病和心瓣膜病得到纠治。主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心脏移植术的选择性开展,已初步为一些有手术指征的病人提供治疗机会。随着我国电子工业的发展,我国已生产多种类型的人工心脏起搏器、心脏电复律器、机械辅助循环仪器和心脏监护仪,在抢救危重病人时能起很大作用。人工心脏正在进行研究。此外,许多省、市成立了心血管病研究所,各地出版了许多心脏病学方面的专著,并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心脏病专科医师。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在心血管病学的遗产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脉学”采用现代的方法进行研究,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多种心血管病也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
目前我国已将肺心病、冠心病、高血压病、心肌炎、心肌病等心脏病和各种诊断技术;人工心脏起搏器、人造瓣膜替换术、小儿心脏直视手术、机械辅助循环、人工心脏等治疗技术列为心脏病学重点研究的课题。鉴于我国基础理论研究比较薄弱,诊断技术研究还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必须在这方面下功夫。过去我们的临床研究常缺少严格的设计和适当的对照,流行学研究也常缺少严密的规划,这些都必须努力改进。在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中,还需要深入进行取精华去糟粕的工作。
回顾过去,我们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差距。只要我们努力工作,我国心脏病学者必将在解决我国常见的心血管病和发展心脏病学方面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