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心性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心性 心性佛教术语。指永恒不灭、纯净不染的精神,这是佛和人都具有的,但是人的这种精神往往被俗尘侵染,必须经过一定的修行才能呈现。 ☚ 灵根 修持 ☛ 心性;欣幸◉ 心性xīnxìnɡ 名 性情;性格。〈例〉~浮躁/ 刚强的~/ 她自小~孤傲,与众姐妹有些合不来。〈近〉生性/ 性格/ 性情。 心性xīn xìng性情:据我看这脉息,大奶奶是个~高强、聪明不过的人。(十·230)难道我就不知我的哥哥素日恣心纵欲、毫无防范的那种~? (三四·767) 性情 性情性(性子;性儿;性地;性怀;性灵;气性;心性;脾性) 脾气 脾味 脾胃 态度 生相 情心 情涂 心源 另见:性格 脾气 ☚ 性情 秉性 ☛ 性格 性格生性 心性 情性 性品 心气 姿性 秉性 风骨 另见:性情 心理 ☚ 性格 各种性格 ☛ 心性xīn xìng心情,心理。杜甫《愁》:“盘涡鹭浴底~~,独树花发自分明。” 心性 220 心性指 “心”和 “性”的关系。孟子以为性在于心,《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荀子认为心可以改变本性。《荀子·正名》:“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情然而心为之择,谓之虑;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张载认为性是根本,“心”是包含着性及情的。“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正蒙·太和》)“心统性情者也。”(《张子语录》)程颐认为心是蕴藏着性的有形之物,性之动谓之情。南宋朱熹也承此说,提出以心主性情。明王守仁认为“心即性,性即理” (《传习录》上),主张心与性无可区别。明末清初的王夫之认为:“程子统心、性、天于一理,……盖言心言性,言天言理,俱必在气上说,若无气处则俱无也”(《读四书大全说》卷十),用物质性的气来说明心性关系。 ☚ 五行 和同 ☛ 心性 心性儒家思想学说的重要范畴,主要讨论“心”与“性”的关系。孟子以心、性为统一体,尽心则能知性。参见“尽心知性知天”。后世儒家对心、性之关系亦多有论述。 ☚ 文思博要 尹文 ☛ 心性nature of the mind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