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分钟心率低于60次叫心动过缓。是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可见于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房室交界性心律、自发性心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迷走神经兴奋性过高等。由于心率缓慢,舒张期延长,心室充盈度增加,则心搏力可增强,可有心悸感;心动过缓可由严重搏血不足出现头晕、眼花、昏迷或昏厥等症状。心电图在鉴别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心动过缓bradycardia
指安静状态下,心率低于60次/min者。为临床上常见而重要的体征。常由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高血钾、代谢性酸中毒、心肌缺血缺氧,洋地黄及奎尼丁等药物中毒,以及低温等因素引起心肌性能(自律性、兴奋性及传导性)异常所致。心动过缓的类型有多种,其临床意义亦不相同,如窦性心动过缓可能就是一种生理现象,而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则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1)若成人心率为40~60次/min (婴儿低于100次/min,儿童低于80次/min),第一心音减弱,压迫颈动脉窦心率更慢,运动、注射阿托品后心率增快,吸气时心率增快,而呼气时减慢,颈静脉搏动与心率一致者,为窦性心动过缓。可分为:
❶生理性窦性心动过缓:多见,常发生于青年人,尤其多见于强体力劳动者及运动员。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生率逐渐降低。按压颈动脉窦和眼球时,也可引起窦性心动过缓。
❷药物性窦性心动过缓:洋地黄、奎尼丁、新斯的明、吗啡、利血平及心得安等药物均可引起窦性心动过缓。
❸病理性窦性心动过缓:可发生于窦房结或心房的疾患(如冠状动脉疾患及心肌炎等),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及营养不良等),急性传染病恢复期,中枢神经系统疾患伴颅内压增高(如脑肿瘤、脑溢血、脑膜炎等),胆石症,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等,均可引起窦性心动过缓。此外,重度黄疸、黏液性水肿、营养缺乏,亦可引起窦性心动过缓。(2)心率在30~50次/min之间,第一心音减弱,压迫颈动脉窦后心率减慢,运动或注射阿托品后,心率突然变快而不规则(也可能更为缓慢),颈静脉搏动与心跳呈2∶1或3∶1的比例者,提示ⅡoⅡ型房室传导阻滞之可能。(3)心率在55次/min以下,颈静脉搏动频率大于心率,呈5∶1或6∶1的比例,不出现巨大颈静脉收缩期搏动,压迫颈动脉窦可使心率减慢,由5∶1或6∶1的比例转为6∶1或7∶1,停止压迫后可恢复原状;运动或注射阿托品后可使心率增加,由5∶1的比例转为4∶1或3∶1,可闻及心房音者,为心房扑动(呈恒定的5∶1或6∶1房室传导)。其临床意义与心房颤动相同。(4)若心率在25~40次/min,第一心音时强时弱、有时可闻及大炮音,颈静脉搏动大于心率,但无一定的比例,压迫颈动脉窦、注射阿托品或运动时,心率或心律无改变者,提示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常由心肌梗死、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心肌炎,以及洋地黄、奎尼丁、氯喹等药物中毒所致。(5)若心率在35~60次/min,第一心音强度可有变化,也可有心房音及大炮音,压迫颈动脉窦后心率无变化或减慢,运动或注射阿托品后心率无变化或突然加倍,颈静脉收缩期搏动较明显者,应考虑为房室交界区性心律。常见于冠心病(特别是心肌梗死)、各种心肌炎、心肌病,以及洋地黄或奎尼丁等药物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