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族外婚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族外婚 族外婚即氏族外婚,是产生于原始社会中期的婚姻形式。族外婚的特点是:绝对禁止同一氏族异性成员之间性交,允许不同氏族成员间通婚。由于氏族是原始人以血缘纽带连接起来的生产生活共同体,族外婚就意味着排除血亲通婚。与族内婚相比,族外婚有利于人类体质的加强和种的繁衍,客观上加强了各氏族间的联系,是人类婚姻史和文明史上的一个进步。根据近现代考查资料,原始时代的社会结构一般是由若干氏族形成胞族,若干胞族形成部落、部落联盟。族外婚一般发生在关系较为密切的氏族之间,亦即同一胞族,同一部落内部。在多数情况下,族外婚是族内婚的后继形式。有时,二者也往往并存,芬兰学者韦斯特马克从考察中发现:“内婚制与外婚制往往并存于同一氏族之中”。关于族外婚的起源,学者们看法不同:一种认为,族外婚是人类为避免血亲通婚而自然形成的,自然选择起了主要作用;另一种认为,族外婚主要起因于心理作用,陌生异性之间易产生性吸引力。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族外婚主要基于不同氏族间经济上互助的需要。目前,我国多数学者认为,上述看法都有一定合理性,多种因素推动了族外婚的形成,其中,自然选择起了主导作用。进入文明时代以后,一些民族仍保留族外婚的传统。我国先秦时实行同族(指同一大家族)百世不婚。秦代之后,讲究同姓不婚,历代典律还对此作了明确规定。这些都是远古时代族外婚的遗风。 ☚ 族内婚 普那路亚婚 ☛ 族外婚古代蒙古族婚姻习俗。蒙古族氏族自古以来就是血缘亲族的联盟,这个联盟中的全体氏族成员都出身于一个共同的祖先,氏族内部彼此不能通婚,男子只能娶他氏族女子为妻。这个婚姻习俗在氏族社会解体以后,还延续过一个时期,如很长时期仍坚持同族不能结婚。 族外婚即“外婚制”(294页)。 族外婚 族外婚亦称外婚制,人类婚姻历史上的一种基本婚姻形式。族外婚指的是人类历史上本氏族的男女成员不被允许通婚,他(她)们必须要在本氏族以外去选择配偶的婚姻制度。外婚制(族外婚)产生于原始社会晚期的父系氏族阶段。在我国历史上,自周代起就实行过同姓不婚的婚姻制度,这也是外婚制即族外婚。族外婚作为一种婚姻制度,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历史阶段,而正式形成于父系社会。周人处在氏族社会时期时,父系社会基础确定,遂以宗法维持氏族关系,用婚姻增加与异姓的联络。 ☚ 族内婚 交换婚 ☛ 族外婚原始社会的婚姻形态,即某一氏族的男子结婚组同另一氏族的女子结婚组互相通婚。族外婚的原则禁止同一血缘的氏族内婚,它有助于人类的发育蕃衍,加强了通婚氏族之间的联系。中国现代鄂伦春、鄂温克、赫哲、独龙、畲等民族皆存在此种婚姻形式。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