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德本文末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德本文末说中国古代关于道德与文学关系的一种传统观点。认为在道德操行与文学言辞之间,前者是根本,后者是枝叶。《周易·乾卦·文言》:“九三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论语·述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宪问》:“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论语·八佾》:“人而不仁,如乐何?”都是说对于从事文章著述和艺术活动的人来说,道德修养比学业与艺术方面的修养更重要。明确提出此说的是晋代葛洪。他针对“文人无行”的现象,提出“德行者本也,文章者末也”的观点。但同时又提出德粗文精的看法,认为德文应该并重,而不应偏废,文学应当有助于教化。唐代韩愈继承了德本文末说,并进一步提出“养根”、“养本”的观点。《答李翊书》:“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竢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任义之人,其言蔼如也。”《答尉迟生书》:“本深而末茂,形大而声宏,行峻而言厉,心醇而气和”,“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认为要获得文学上的成就,必须从道德修养入手。宋儒把德本文末说引向极端。例如朱熹,片面发挥了“有德者必有言”的观点,认为只要德性充足、伦理精微,就能写出好的作品。“古之君子,德足以求其志,必出于高明纯一之地,其于诗固不学而能之。”(《答杨守卿》)“但须明理,理精后文学自典实。”(《朱子语类》卷139)道学家一般都崇尚“德本文末”而忽视文学本身的规律。他们片面夸大作家道德修养的作用而否认文学修养的必要性,是不利于文学发展的。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