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徵徵(征)Zhēng

罕见姓氏。《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源不一:
❶郑樵注引杜预《左传》 注云: “理徵之后。”此以祖辈名为氏。当系出理氏。理徵,商代人,以直道不容於纣而死。
❷ 《姓氏考略》 据 《路史》 注云:“赢秦之后。”
❸其据《汉书·王莽传》 注云: “莽遣大司马严尤与廉丹击匈奴,皆姓徵氏。”则此为严姓、廉姓所改。望出吴郡。
一音zhǐ,亦姓。
汉代有徵侧; 三国吴有徵崇。


徵徵(征)Zhǐ

罕见姓氏。《姓氏考略》 有载,其注云:“又音 ‘止’。《三国吴志·程秉传·注》 ‘徵崇本姓李,遭乱更姓。’ 张澍云:‘徵’ 宜音 ‘止’。《姓氏辨证》引徵崇入蒸韵,误。”此则为李姓所改。
❷ 《姓氏词典》 注引 《希姓录》则称: “徵氏,微子之后。”此当系出子姓。
❸ “徵”而音zhǐ者,乃古代“五音”之一,或弄音律者以五音取氏。
一音zhēng,亦姓。

1.zhēng ❶徵召。《漢書》司馬相如《大人賦》:“悉徵靈圍而選之兮,部署眾神於搖光。”
❷跡象。《文選》賈誼《弔屈原賦》:“見細德之險徵兮,遙曾擊而去之。”
❸證驗,證明。班昭《東征賦》:“吳札稱多君子兮,其言信而有徵。”
❹收。見“徵祿”。
2.zhǐ 五音之一,音較高,常用于表達哀傷的情緒。司馬相如《長門賦》:“案流徵以卻轉兮,聲幼妙而復揚。”邊讓《章華臺賦》:“清籥發徵,激楚揚風。”

五音之一。通常相当于今首调唱名中的sol音。“徵”音为五音第四级,居“角”之次。古人以为,“徵,属火,事之象”。有以徵音为主音、结声构成的调(式)名。

☚ 角   羽 ☛

读音zh·i(ˇ),为i韵目,属i—er韵部。陟里切,上,止韵。
❶中国古代五音之一,这五音是:宫、商、角、徵、羽。

上一条: 下一条:

读音zh·eng(-),为eng韵目,属ing—eng韵部。陟陵切,平,蒸韵。
❶“征”的繁体字。征召;召;特征。

上一条: 下一条:

读音ch·eng(ˊ),为eng韵目,属ing—eng韵部。知陵切,平,蒸韵。
❶同“惩。惩治;处罚;责罚。

上一条: 下一条:

徵zhǐ

古代五音(宫、商、角、徵、羽)之一,相当于简谱的“5”。
【注意】这个意义不能简化成“征”。

徵zhǐ

古代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的第四音,相当于简谱的“5(索)”。《七谏·谬谏》:“叩宫而宫应,弹角而角动。”洪兴祖引一本作“叩宫而商应,弹角而徵动”,与上下文意相合,今据改。

❶召也。《周禮·地官·司市》: “以量度成賈而徵儥。” 鄭玄注: “徵,召也。”《周禮·地官·縣正》: “縣正各掌其縣之政令徵比,以頒田里。” 鄭玄注: “徵,徵召也。” 《周禮·春官·典祀》: “祭祀,則帥其屬而脩除,徵役于司隸而役之。” 鄭玄注: “徵,召也。” 《儀禮·鄉射禮》: “徵唯所欲。”鄭玄注: “徵,召也。”
❷成也。《儀禮·士昏禮》: “納徵,玄纁束帛儷皮,如納吉禮。” 鄭玄注: “徵,成也。” 《禮記·禮運》: “孔子曰: 我欲觀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 鄭玄注: “徵,成也。” 《論語·八佾》: “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 鄭玄注: “徵,成也。”(《鄭氏佚書》)
❸猶“效驗” 也。《禮記·中庸》:“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徵。” 鄭玄注: “徵,猶效驗也。” 《尚書·洪範》: “次八曰念用庶徵。” 鄭玄注:“徵,驗也。” (《鄭氏佚書》)
❹猶“明”也。《禮記·中庸》: “子曰: 吾説夏禮,杞不足徵也。” 鄭玄注: “徵,猶明也。”
❺猶“清”也。《易·損》: “君子以徵忿懫欲。” 鄭玄注: “徵,猶清也。” (《通德堂經解》)

徵zhēng

〖名词〗
一、指“徵”这个字(2)。《讳辩》:谓若言“徵”不称“在”,言“在”不称“徵”是也。——这是说如果说“徵”字就不说“在”字,说“在”字就不说“徵”字。
二、读zhǐ。我国五声音阶中的一个音级(1)。《宋玉对楚王问》:引商刻羽,杂以流徵。——他引用商音,刻画羽音,又杂以流动的徵音。

徵zhǐ

古代五音之一。《吕氏春秋·圜道》:“宫~商羽角,各处其处。”

*

E1E7
(一)zheng“征(征求,征收,征兵,特征)”的繁体。
(二)zhi古代五音之一。相当于简谱的“5”。


徵zheng

8FD5
与“徵(征)”同。

由国家召集或收回;寻求;证明,证验;现象,迹象:~士/~引/~文/~比/~岳/~君/~招/~候/~庸/~逐/~发/~集/~聘/~辟/~藏/~信/~召/~用/~兆/~求/~役/~事/~科~祥/~书/~象/~调(征集调遣)/~歌/~举/~摄/~验/~购/~婚/~募/~实/~收/~询/~表/病~/抽~/缓~/秋~/象~/特~/应~/预~/旁~博引/横~暴敛。△仪~。又姓,三国吴有徵崇。“徵”又读zhǐ,五音之一:~招(古乐名)/~调(乐调名)/变~/宫商角~羽。均不作“征”。


徵zhēng

Z138
“征”的异体。

〖徵〗

(一)粵 zing1〔晶〕普 zhēnɡ

❶ 徵召,有詞語「〜兵」。許慎《說文解字》:「〜,召也。」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於是黃帝乃〜師諸侯。」(師:軍隊。)
❷ 徵求,求取。蒲松齡《聊齋誌異.促織》:「宮中尚促織之戲,歲〜民間。」(促織:蟋蟀的別稱。)
❸ 追究。左丘明《左傳.僖公四年》:「寡人是〜。」(寡人:國君的謙稱。是:這件事。)
❹ 證據。范曄《後漢書.張衡列傳》:「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咸怪其無〜。」
❺ 徵兆。歐陽修《資治通鑑.晉紀.烈宗孝武皇帝上之下》:「此不祥之〜也。」
❻ 顯露。孟軻《孟子.告子下》:「〜於色,發於聲。」

(二)粵 zi2〔止〕普 zhǐ

古時五音(宮、商、角、徵、羽)之一,相當於現代音樂簡譜上的「so」。見第 113 頁「音」字條。司馬遷《史記.刺客列傳》:「荊軻和而歌,為變〜之聲。」(變〜:相當於現代音樂簡譜上的「fa」。)

❶读作指(zhi)。五音之一,属火。心音徵,其音抑扬詠越,雄以明。《素问·五常政大论》:“其音徵。”《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火形之人,比于上徵,似于赤帝。”
❷音义同惩(cheng)。惩戒。《素问》有《徵四失论》。

徵zhǐ

古代五间之一, 属火。《素问·五常政大论》: “其音征。”

徵zhǐ

 {音} (古代五音之一, 相当于简谱的“5”) a note of the ancient Chinese five-tone scale, corresponding to 5 in numbered musical notation
另见 see also zhēnɡ。

徵zhi

a note of the ancient Chinese five-tone scale,corresponding to 5 in numbered musical notation

音阶名。中国五声音阶之一。见于曾侯乙钟磬乐律铭文,或释为“峉”。

徵zhǐ

15画 彳部 古代五音之一,相当于简谱的“5”。
 另见zhēng“征2”(516页)。

徵()


小子夫父己尊,殷周金文集成5967,殷
徵。
按: 上从帶腓子的刀,下从止。

徵父乙簋,殷周金文集成3862,西周早期
公史(使)徵事又(右)息。
按: 加辵旁。

盂, 殷周金文集成10321, 西周中期
奚徵華。

大克鼎,殷周金文集成2836,西周晚期
易(賜)女(汝)井(徵)

徵杕簠,殷周金文集成4486,春秋
徵杕(鑄)其寶(䀇)。

睡虎地秦墓竹簡,秦律十八種115,戰國至秦
御中發徵,乏弗行,貲二甲。按: 表示驗證。

武威漢簡·王杖十簡2,西漢
詔御史曰: 年七十受王杖者比六百石,入官廷不趨,犯罪耐以上毋二尺告劾,有敢徵召、侵辱者比大逆不道。

漢印文字徵
席徵卿印。

漢印文字徵
徵林私印。

司徒袁安碑,東漢
十七年八月庚申徵拜河南尹。

蕩陰令張遷碑陽,東漢
徵拜郎中,除穀城長,蠶月之務,不閉四門。

沛相楊統碑陽,東漢
遭貴戚專權,不稱請求,考績不論,徵還議官。

元璨墓誌,北魏
徵拜太中大夫,轉輔國將軍,太常少卿。
《説文》:“徵,召也。从微省,壬爲徵。行於微而文達者,即徵之。”
商代金文所見上从帶腓子的刀,下从止,是前往懲罰之義,乃懲罰之“懲”的初文。西周金文追加“彳”旁繁化。《説文》用“召(召集、徵集)”來解釋“徵”的本義,其實應是後起義。

☚ 𡈼部   朢 ☛

(zhēng)

召也。从壬,善也。从微省。行于微而聞達者,即徵之也。

*徵diəng

[甲骨]
[金文]
[小篆] 《說文》: , 召也。 从壬、从微省。壬微為徵,行於微而聞達者即徵也。, 古文。 (八篇上)
結構與微相似,老人即將被捧打以施行出魂儀式,老人有知識,為受徵召詢問對策的對象。

☚ ">   辤 ☛
0000017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8:4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