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微血管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微血管wēi xuè guǎn毛细血管。1898年傅兰雅《植物须知》:“凡木之体,叶之脉,皆以此为之。管体亦有墙。墙增厚法亦与膛同。间有墙内有凹形者,间有内面有各式丝纹者。大半生长木内,壮其坚固,若动物之有骨者。间有各管分歧生支,联络相通,如动物之微血管者,谓之乳路体。” 微血管 微血管微血管是指心血管系统的微细血管,它们在显微镜下才能见到。微血管指通连小动脉和小静脉间的细小血管,分布于各种组织和器官中,分支通连成网,故也称终末血管床。按血管分支的顺序,微血管主要包括微动脉、毛细血管和微静脉;有些还有直接通连微动脉和微静脉的两种短路: 直捷通路和动静脉吻合(图1)。大血管渐移行为微血管,两者间无清楚的界限。有人将管径500μm以下的(也有人将300μm以下)血管列为微血管。微血管的血循环称微循环。体循环的微血管含总血量的10%,肺循环约含总血量的4%。各组织和器官微循环的功能不一,有的主要是供应营养和排出代谢产物; 有的主要起调节作用或维持局部环境恒定,如调节体温、气体交换、排泄和输送激素等。微血管的功能受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有些有丰富的血管运动神经,有些对附近细胞释放的物质敏感。 图1 微血管的组成 1.微动脉 2.中间微动脉 3.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4.真毛细血管 5.直捷通路 6.微静脉 7.动静脉吻合 微血管的组成 在组织和器官中,一条或几条微动脉和微静脉及其间的毛细血管组成微循环的基本单位。因各组织和器官的构造和功能不一,故其内微血管的配布和组成样式各有特点。 ❶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是常见的样式; ❷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但微动脉与微静脉间有动静脉吻合; ❸毛细血管→静脉→毛细血管,通连两组毛细血管的静脉称门静脉,此型较少,见于肝和丘脑下部-脑垂体等处; ❹输入微动脉→毛细血管→输出微动脉→毛细血管,见于肾和胰岛。 微血管的结构 微血管包括微动脉、中间微动脉、真毛细血管、直接通路、动静脉吻合和微静脉等。曾用不同方法对微血管的分支样式、构造和功能进行研究,但因所观察的动物种属和器官不一,对微血管的分支和命名有相当的差别。营养性微血管的样式和构造都大致相似。调节性微血管则与所在组织和器官的功能密切相关,其组成、分支样式和构造各有特点。 微动脉 也称细动脉,直径在500μm或300μm以下,接近毛细血管时减为75~30μm。内膜由内皮、基板和内皮下层组成。内皮细胞扁平,细胞间的连接与动脉相似,基底部有突起穿过内弹性膜与附近的平滑肌细胞形成肌-内皮连接,可能传递血液中的某些生物活性物质给肌细胞。中枢神经系的微动脉多无肌-内皮连接,基板很薄或不明显。内皮下层薄,成自疏松结缔组织,含少许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内弹性膜薄,有窗孔。管径减为50μm时,内弹性膜消失。但肾入球微动脉直径仅10~15μm,仍有内弹性膜。中膜为二三层螺旋排列的平滑肌,肌细胞间有弹性纤维,有外弹性膜分隔中膜和外膜。中膜有丰富的交感神经支配平滑肌的收缩。外膜薄,由较疏松的结缔组织组成,有无髓神经纤维和神经末梢,含巨噬细胞、肥大细胞、浆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管径30~50μm的称终末微动脉或毛细血管前微动脉。它们的管壁主要有内皮、一层连续的平滑肌和少许结缔组织。它们即延续为中间微动脉。近年发现微动脉特别是终末微动脉和中间微动脉也参与物质交换,如:水、电解质和小分子的物质。 中间微动脉 它们是终末微动脉的侧支或末段,呈锥形,最窄处的管径仅5μm。管壁由内皮和一层不连续的平滑肌细胞构成。有的有类似于动脉的内膜垫。中间微动脉的平滑肌细胞有突起,沿血管纵轴伸展。此血管是调节微血管血流的总闸门。血管的舒缩周期约是2~8秒。交感神经兴奋使血管持续收缩,血流阻力增大。血管舒缩并可使毛细血管血流的水和电解质发生梯度变化。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对它们的见解不一,指毛细血管起点处的环行平滑肌,或指中间微动脉末端的平滑肌。此处肌-内皮连接较多,有较丰富的无髓神经纤维和神经末梢分布在平滑肌细胞附近。括约肌受交感神经支配,并对血管活性物质(儿茶酚胺、缓激肽和血管紧张素等)敏感,是调节微循环的分闸门。 真毛细血管 即通常所称的毛细血管,由微动脉或中间微动脉分出,分支相连成网或丛,内径约5~10μm,长约20~100μm。毛细血管与微动脉的区别是没有平滑肌。但它们移行为微静脉是渐变的,管壁构造的变化不明显。毛细血管管壁的构造简单,光镜下毛细血管的构造大致相同。电镜研究表明,毛细血管的微细构造有相当的差别。根据内皮细胞的构造、它们是否连接紧密和基板是否完整,将毛细血管分为几型(参见“毛细血管”条)。毛细血管微细构造的差别,反映局部组织与血液间物质交换的性质和程度。血管的密度反映所在器官的细胞代谢率和需氧量。毛细血管密度有不同的测量法,组织学的方法是计算组织切片中毛细血管的数目。不同组织中,每平方毫米的毛细血管的数目差别颇大,心肌为2000,皮肤和结缔组织只有50。各组织和器官中毛细血管的表面积悬殊。肌组织每100cm3为0.9~2.4m2,肺组织每100g约4m2。体循环毛细血管总面积为60m2,肺毛细血管面积为40m2。这些数值表示,每毫升血有5000cm2的毛细血管面积供进行物质交换。毛细血管含血不到总血量的8%。毛细血管的容积虽很大,但在机体静息时,大约只有20%处于开放状态,其余的由于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收缩,无血流或仅有少量血浆流过。 直捷通路 光镜观察活体器官的微循环时,发现有的微动脉渐移行为微静脉,中间不分成毛细血管,这段血管称直捷通路或通血毛细血管。它们在不同器官中的数目不等,已见于蛙和豚鼠的肠系膜;蛙舌的腹侧面、瞬膜和棘-斜方肌;大鼠牙龈的唇面,回肠肌层和粘膜下层;大鼠和小鼠的提睾肌。对人体的此种血管的研究甚少,已见于眼结膜。它们的管径比毛细血管粗,管壁构造与毛细血管大致相同。它们的行程较直,血流较快,可使较多的血液由此通过,但与周围组织物质交换很少,是微循环的一条“短路”。现时认为,平时只有小部分血液流过毛细血管,供进行物质交换,大部分血液由直捷通路回流。 动静脉吻合 又名动静脉短路,是直接通连微动脉和微静脉的血管。人体各器官基本上都有动静脉吻合,但以指尖、脚趾、甲床、骨胳肌、唇、鼻、胃肠、肝、脾、肺、甲状腺和勃起组织中更多。动静脉吻合有两型: ❶管状吻合支:长100~300μm,分动脉段和静脉段。动脉段占全长的一半或2/3,直径10~30μm。管壁厚。内皮下有基板,无内皮下层和内弹性膜,肌-内皮连接多。中膜有发达的纵行平滑肌。外膜有丰富的血管运动神经(图2)。静脉段壁薄,腔大,无平滑肌; ❷球状吻合支:多分布于指床、指(趾)垫和耳壳等处。血管盘曲成团,位于较致密的结缔组织被囊中,称血管球。它们的管腔细窄,管壁无内弹性膜,平滑肌发达,肌细胞短粗,横切面象上皮样细胞。外膜含许多有髓和无髓神经纤维。动静脉吻合起调节局部血流的作用。它们收缩时血液由微动脉入毛细血管;松弛时血液经此直入微静脉。 图2 动静脉吻合 左为动静脉吻合立体图,虚线示切面的位置。右为左图三个部位的切面。 1.微动脉 2.动静脉吻合 3.微静脉 微静脉 从真毛细血管到微静脉是渐变的,大致分三段: 毛细血管后微静脉、集合微静脉和肌性微静脉: ❶毛细血管后微静脉: 直径8~30μm,长50~70μm,由2~4条毛细血管汇成。它们的管壁结构与毛细血管相似。有一层连续的内皮,有的内皮细胞有窗孔并有隔膜。细胞彼此连接很松,细胞间常有6nm的间隙,能使5~5.5nm大小的分子通过。淋巴器官内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的内皮细胞呈立方形,是淋巴细胞的主要出入部位(参见“淋巴结”条); ❷集合微静脉,也称周细胞性微静脉,直径30~50μm。它们的管壁构造特点是内皮周围有较完整的一层周细胞,偶见平滑肌细胞; ❸肌性微静脉:直径50~100μm,内皮周围有1~2层较完整的平滑肌,外膜很薄。微静脉,尤其是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在物质交换中起重要作用。它们易透过大分子物质。与毛细血管相比,微静脉易受温度、炎症和过敏反应等的影响,对组胺、5-羟色胺、缓激肽和前列腺素很敏感,易致细胞连接松解或裂开,使血浆和血细胞外漏。 ☚ 毛细血管 心脏 ☛ 微血管capillary(亦称毛细血管)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