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规划基本原则
编制循环经济规划应遵循的基本准则。主要有: 生态效率原则,高科技、高效益原则,软硬件并重原则,与自然协调原则。包括 “四个结合”,即与发挥比较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相结合; 与引进高新技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相结合; 与区域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与生态保护和区域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
❶生态效率原则。在示范区的布局、基础设施、建筑物构造和产业规划中,贯彻生态效率思想,通过物质循环和工业共生等手段来提高工业生产的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提高示范区的生态效率。
❷高科技、高效益原则。大力采用现代化生物技术、生态技术、节能技术、节水技术、再循环技术和信息技术,采纳国际上先进的生产过程管理和环境管理标准,经济利益和环境效益实现最佳平衡。
❸软硬件并重原则。硬件指具体工程项目,如工业设施、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的建设。软件包括示范区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信息支持系统的建设、优惠政策的制定等。示范区的建设突出关键工程项目,突出项目或企业间工业生态链建设。同时建立和完善软件设施,使示范区得到可持续发展。
❹与自然协调原则。示范区与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相结合,保持尽可能多的生态功能。
❺与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相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区域比较优势因素的影响十分明显,比较优势不但是地区发展的基础,也是发展生态工业的重要依据。建设示范区充分立足于当地的比较优势,与充分提高当地的竞争力相结合,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最终转化为经济优势。
❻与引进高新技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相结合。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作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培育和发展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高新技术的采用。高新技术的引进和开发既是地区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根本动力,也是园区发展生态工业、实现生态工业链网中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的载体。
❼与区域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在示范区的循环经济建设中,与区域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充分结合; 与改造和提升地区现有的产业门类相关联,促进区内企业的规模化、科技化、高效益和低污染。
❽与生态保护和区域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在示范区的循环经济建设中,必须与生态保护和区域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系统中的企业间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实现综合利用,达到相互间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改善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