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落花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落花

落花

冯雪峰作。写于1922年3月1日。初收于1922年4月湖畔诗社版诗合集《湖畔》。这首诗和另一首短诗《有水山下来》的构想近似,都是借流水抒情,但《落花》已经突破作者专写少女和爱情的题材,歌唱了青年时代一片赤诚的感情。他的诗作洋溢着一种真率优美的情调,具有柔美的音乐因素。对亲人的怀念属于内生的本能意识,非借助具体事物无法表达,所谓“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就是讲由外物而引发深藏在内心的情感。诗人想象河里的流水远去,经过自家门前时请它送上几片花朵给亲人们——妈妈、姊妹和“那人儿”,情意单纯而真挚,其中的祝愿似乎带去了一颗温热的心!可见诗人的构思十分巧妙,他把深情的怀念寄托在“落花”和“流水”这些美好的景物上,通过如歌的叙写使人领悟所蕴含的无限情趣。诗句朴实自然,不雕词琢句,形式自由而和谐,显示出作者写景抒情的熟练技巧。“五四”初期小诗盛极一时,冯雪峰对这种“恣意抒情的小诗”,这种“真实的诗”(楼适夷《诗人冯雪峰》)作出了贡献,他的佳作得到了周作人的称誉。朱自清在评论“湖畔”四位青年诗人时说:“冯雪峰氏明快多了,笑中可也有泪”(《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这正是冯雪峰诗歌的特点及以后风格转变的主因。

☚ 我从Cafe中来   伊底眼 ☛

落花

落花

穆木天作。1925年6月9日作。载于1927年4月创造社出版部版诗集《旅心》。朱自清认为穆木天的诗“托情于幽微远渺之中”(《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 《落花》就是这样一首笔触细微、寄托幽远的诗。诗人以“落花”为身世的象征,感到人生也如落花一样,在无可依靠的飘零中下坠。它“掩住了藓苔、幽径、石块、沉沙”,“吹送白色的幽梦到寂静的人家”,造出一个梦幻般迷离优美的境界。诗人陶醉在这美的梦境中, “不要惊醒了他/不要惊醒了落花”,然而内心深处却依然是“孤独的飘荡”。归宿的所在似有又无,既歌唱着“到处是人生的故家”,却又不能不发出“到底哪里是人生的故家”的疑问。即使在爱情的温馨慰藉中,也不免咀嚼着这孤寂飘泊的人生之感。 “我们永久的透着朦胧的浮沙/细细的深尝着白色的落花深深的坠下。”象征的描写与真实的抒情交融,表达了幽远而又朦胧的惆怅。穆木天在《谭诗》一文中曾说: “诗是要暗示出人的内生命的深密。”《落花》正实践了这一主张。诗人内心情绪与外在景物在律动中和谐,形成既细腻又深远的耐人寻味的美感效果。但在这精致的艺术形式之中,它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却显得苍白、贫乏。

☚ 渔阳曲   为要寻一颗明星 ☛

落花

落花

短篇小说集。野蕻等著。1941年1月20日上海三通书局初版。收野蕻《落花》、白秋《海洛英》、郁达夫《东梓关》等短篇小说6篇。

☚ 鹧鸪声   第一流 ☛

落花

 

李咸用


 拾得移时看,重思造化功。
 如何飘丽景,不似遇春风。
 满地余香在,繁枝一夜空。
 只应公子见,先忆坠楼红。


 唐人描写落花之诗甚多,大都表现怜花惜花之情,也有的有所寄托。如大历时诗人郑昈便有一首《落花》诗:“早春见花枝,朝朝恨发迟,直看花落尽,却忆未开时。以此方人世,弥令感盛衰。始知山简远,频向习家池。”即以花开花谢来比况人世的盛衰沉浮,劝人不必为人世之盛衰而烦恼,李咸用这首《落花》诗在惜花怜花的同时,又寄托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拾得移时看,重思造化功。”诗一开头便透露出作者深深的怜花之情。“移时看”是花了好长时间去看,可见诗人看得仔细、认真,如果不存深深的怜惜之情是不会如此用心的。“重思”则更进了一步。既已看了很久很久,现在又“重思”,这就可见诗人当时的心境了。如果不是落花触动了诗人的某种情怀,是决不会到这种地步的。“造化”即大自然的生成化育。诗人从地上拾起花瓣,看了又看,想了又想。不能释手:大自然生成化育了如此美丽的鲜花是干什么的呢? 不是用它来装点春天吗? 可是诗人觉得有些不对劲:“如何飘丽景,不似遇春风?”花朵由大自然赋予了生命,用自己美丽的姿色装点春天,贡献出自己的一片芳心。可它现在凋落飘零,一片狼藉,好象没有得到春风应有的爱抚,你看它:“满地余香在,繁枝一夜空。”这么早,这么快,仅仅一夜之间便凋落净尽,往日那“千朵万朵压枝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的繁花嫩蕊现在只剩下空空的枝头了。那委身尘土的花瓣又随风飘零,散乱各处,满地都是它的余香,境况太凄惨了。所以诗便自然引出后面两句:“只应公子见,先忆坠楼红。”“公子”这里是虚指,并非专指哪个人。“坠楼红”则是一典:晋代石崇歌妓绿珠,善吹笛,容貌很美,后石崇因劝司马允、司马冏整治相国司马伦,被告受诛,司马伦嬖臣孙秀与石崇有仇,乘机要霸占绿珠,绿珠跳楼自杀,后人见她遭遇曲折,死得又惨,便多有诗文叙及。杜牧就有“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堕楼人”(《题桃花夫人庙》)的诗句,诗人在此处的意思是:人们一见这落红满地的情状,会想起那坠楼而死的绿珠。这一联写得巧,既写出落花凄惨的情状,同时以美人比花,又显示其美。
 落红本是无情物,但在诗人的笔下却如此凄惨,使人情伤,这是事出有因的。李咸用早年自负才高,“名利心未已”(《秋日与友生言别》),一心仕途,想有所作为,但却到处碰壁。弄得“华发星星稀满头”(《长歌行》),体弱早衰,流离四方,形同落花。他自己早就以风前之花自况:“夭夭风前花,纤纤日中雪,不敢怨于天,唯惊添岁月。不敢怨于君,只怕芳菲歇。芳菲若长然,君恩应不绝”(《携手曲》)。“柳叶飘干翠,枫枝撼碎红。鬓毛看似雪,生计尚如蓬”(《秋晚》)。所以,他现在看到一夜之间便凋零散尽的落花怎能不触动自己的身世之感呢?
 不过,李咸用这首自叹身世的《落花》诗在唐人同类题材的作品中还不属上乘之作。如李商隐的《落花》一诗在艺术上就高于此作,这里不妨比较一下,李诗曰:“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辉。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本诗开头两句初看平平,但仔细玩味两句间的关系。则可见其奇妙,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但作者认为是因为“客去”而花才乱飞。客在时没有察觉,但人去楼空,诗人独处空园,才注意到缤纷的落花,因此便产生花随客去而落的感觉。相比之下,李咸用诗的开头两句“拾得移时看,重思造化功”就显得直白无味了。李商隐诗的三、四两句又从时空上进一步描写落花“乱飞”之状:“参差”句着眼空间:落花纷飞飘落,连接曲陌,可见所飘之远。“迢递”句从时间上落笔,描绘出落花连绵不绝,无止无休,此时又是夕阳西下,所以诗人便用“送斜辉”三字便使整个画面笼罩在黯淡沉闷的色调之中,这便自然透露出诗人的伤感之情。此种笔法也是李咸用诗所不及的。接下去五、六两句是在前四句的基础上直抒感慨:“断肠未忍扫,眼穿仍欲稀。”李商隐因娶王茂元之女和入郑亚幕府与牛党结怨,一直遭受打击,四处飘泊,此时断肠人逢断肠花,怎能不同病相怜呢? 所以自然是“未忍扫”了。只指望它不要再落。但既使眼欲穿也没法改变它的凋零命运。花枝上花朵仍是更见稀少,并将落尽了。最后两句:“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低回凄惋,哀怨动人。明里这是写落花把自己的芳心无私地献给了春天,一点一点地凋落了,而其结局却是如此凄凉可悲。实际上这正是李商隐自己身世的写照。他早有大志,但却屡受挫折,仕进无望,一生抑郁,只落得个满腹失望、哀伤,清泪沾衣。
 李咸用借落花以托身世,物与情的结合上还不够自然,切削之迹明显,而李商隐之作则物我相融,天衣无缝,在体贴物情的同时,委婉曲折地表露自己的心曲。确实是李咸用难以启及的。总地看来,李咸用之诗缺乏李商隐诗那种深情委婉的味道,这不仅仅是风格不同,更多的是艺术水平上的差异。

咏花诗词之《落花》全诗原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落花

 

李山甫


 落拓东风不藉春,吹开吹谢两何因。
 当时曾见笑筵主,今日自为行路尘。
 颜色却还天上女,馨香留与世间人。
 明年寒食重相见,零泪无端又满巾。


 李山甫的诗多触景生情感叹身世之作。这首《落花》就是如此。
 本诗开头两句:“落拓东风不藉春,吹开吹谢两何因。”既写出落花的具体情况,又写出诗人的不平。“落拓”,穷困失意,景况零落,此处指花落随风的情状。阵阵东风吹来,那不久前还百般红紫斗芳菲的鲜花,随着清风,丧魂落魄地零乱飘飞:“别艳那堪赏,余香不忍闻”(《惜花》)。可贵的芳龄就此完结了。曾使百花开放的春天此时却不可依靠,不可托身了。“不藉春”三字便形象地描绘出落花飘泊零落的凄凉情状,与“落拓”二字互相照应。面对这“嫁与东风春不管”(《红楼梦》)的落花,诗人十分不平:春风既然把花吹开,让它芬芳吐艳,却为什么又把它吹落,使它飘泊零落,如此落魄呢?既要摧残它,又何必让它开放呢? 其实这是诗人自己不得意于当时,政治上坎坷失意之后的不平之鸣。
 接下去一联:“当时曾见笑筵主,今日自为行路尘。”继续描写落花的不幸遭遇,这里诗人采取对比的手法:先是写鲜花盛开之时所得的赏识,然后再用花落时节所受的践踏与冷遇与之对照。从而显出落花的凄苦,特别是世态的炎凉。每当春风桃李花开日,那些达官贵人们便“飞琼宴以坐花,引壶觞以醉月”,笑对芳容,留连忘返,可是一到花落随风、委身泥土之时,却无人怜惜,慢慢地被踏成尘土了。这两句诗表现力强,道尽了诗人自己在当时的不幸遭遇,是对当时社会上黑暗、腐败现象的控诉。
 五、六两句,诗人笔锋一转,由写落花的不幸命运转而描写它的可贵品格:“颜色却还天上女,馨香留与世间人。”花的品格实在是可贵的,它用自己的生命点缀着春天,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一片芳心。既使凋落之后,它仍不私其有,把它那秀丽的姿色还给天上的仙子,而把袭人的芳香仍留给世上的人们。这是多么可贵的品格啊! 诗人在这里虽未直书其感叹与赞赏。但细玩味这两句诗便可体会得到。
 诗的最后两句:“明年寒食重相见,零泪无端又满巾。”透露出诗人深深的惜花之情与身世之感。馨香缕缕、姿色如同天上仙子般秀丽的鲜花眼见着纷纷飘落。随风而去了,留给诗人多少惆怅,若再赏此花,还要到明年的寒食时节,花开花落能有几时?实在令人伤感,由此诗人禁不住清泪零落,打湿了青巾,诗人为什么会如此伤心以至于落泪呢? 因为在诗人的眼中,这不幸的落花与自己的身世实在有相似之处:李山甫不是自甘寂寞之人,他有济世之心,报效之志。他曾借松以自比:“孤标百尽雪中见,长啸一声风里闻”(《松》)。并以孔明自比:“尽驱神鬼随鞭策,全罩英雄入网罗”(《又代孔明哭先主》),但他在政治上却找不到出路。三番五次去应进士举,可是却次次被黜。他自己曾借落花感叹道:“未会春风意,开君又落君”(《惜花》),又在《下第出春明门》一诗中说:“曾和秋雨驱愁入,却向春风领恨回”,象落魄飘荡的落花一样不如意。乘兴而来,抱恨而归,屡遭世人白眼,甚至亲朋故旧也渐渐对他冷漠了,因此,他看见飘零落拓的落花怎能不引起自己的身世之感呢?唐代诗人歌咏落花之作并不少见,但一般都是怜花惜花之情,也有表现及时行乐的情绪的。此诗与惜花的同时又带上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表达的情怀比较动人,用笔也委曲含蓄,不失为咏物佳作。

咏花诗词之《落花》全诗原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落花

 

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这首吟咏落花的诗作,是李商隐诸多咏物诗中的一首。当时的情况是,牛李党争已牵涉到诗人,诗人处于是非之地,左右为难,并且已经受到排挤,所以诗人的情绪是苦闷、低落的。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欢宴的客人都离去了,花园顿时变得深寂无声,只有那飘落的花瓣随风乱舞,搅动着诗人的心扉。寂寞、孤独之感油然而生,诗人把客观景物同人物活动融为一体,创造了一个独特的艺术境界。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弯弯曲曲的小路上,落满了花瓣,象碎金,如散金,五彩缤纷,花朵一瓣一瓣掉落,仿佛永远没有尽头,伴着夕阳,凄凉冷落。诗人从时间和空间两处着眼,写落花之多,言花落之久。实际上诗人是在这里抒发内心无尽的惆怅和寂寞。用“参差”言其多,用“迢递”言其长。如果说,这两句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来委婉地表达自己内心情怀的话,那么“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就是诗人在直抒胸臆了。自然景物的变化直接作用于诗人的内心世界,引起诗人情绪上的强烈变化,扰动着诗人那颗深受磨难、郁抑不平的心。面对满世界的落花,诗人的肝肠痛断,不忍心扫掉它。如果不是落花凄惨的景象触动了诗人那欲碎的心灵,使诗人想起自己不平的经历,是不能由衷地写出这样感人肺腑的诗句的。“肠断”、“眼穿”表现了诗人那猛烈袭来的惆怅、寂寞之情。
 最后,诗人用“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一句来结束诗篇。在这里,诗人又进一步把思想转向高一层次。表面上写花朵为春天开尽,最后默默地飘然而去,实际上,还是诗人自喻,怀着报效国家的“芳心”,可结果却是屡遭排挤,终生潦倒,只有那静静飘落沾满衣裳的落花,陪伴着自己。最后两句是诗人通过落花的境遇,得出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整首诗以花自喻,托物言情,把自己的思想不着痕迹地融合到艺术形象之中,创造了一个独特的艺术境界,情深意切,感人至深,是一篇咏花佳作。

咏花诗词之《落花》全诗原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落花

 

高蟾


 一叶落时空下泪,三春归尽复何情?
无人共得东风语,半日尊前计不成。


 古往今来,春花秋月,夏暑冬寒,不知牵动了多少人的衷肠,惹逗得历代文人学子才情大发,形诸歌咏,写下无数瑰丽、隽永的诗篇。晚唐诗人高蟾就是其中的一位。《全唐诗》现存他的诗三十五首,这些诗大多数触及到四时景物,而所写的七绝《落花》,更以含蓄、委婉的笔触,表达了诗人深恐花落春归的思绪,是一曲情真意切的挽歌。
 “一叶落时空下泪,三春归尽复何情?”直抒怜花惜春的感伤之情:一片花叶落下,人们尚且空自掉泪;那么整个春季离去,众多的花朵纷纷凋谢,心中又该是何等的哀伤! 显然,这是诗人睹物伤怀,内在感情的直接倾泻。古人评诗,以为“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见《苕溪渔隐丛话·上卷十三》引《吕氏童蒙训》)。高蟾深得作诗三昧,诗中的“空”、“复”便均属响字:“空”,言其不该落泪而落泪,表明感情脆弱,经受不起外界事物的刺激。此处作者先提起和荡开一层,留待感情的进一步填充。“复”则趋於感情上的引深。它将上下句意思紧紧衔接,又自然启开下文。由於这两个字位居关节,不仅含义丰满,整个文势也显得波澜曲折而又连贯畅通。写法上,前一句实写,后一句虚写,作者以实衬虚,巧妙地抒发了春归花落的感伤情怀,用笔错落有致,灵活多样,表现出高度的语言技巧。
 如果说,开头两句作者站在感情的制高点上,尽情抒发一般人所共有的那种怜花惜春之情,那么最后两句由远及近,从一般到具体,又给读者展现出一个特定的众友饮宴的场面:他们一边觥筹交错,开怀畅饮,一边观赏众花凋零、三春即将辞去的残景,于是由花及人,触景生情,痛感到岁月如流,仕途蹇碍,功业未成,不由得心头烦闷,悲从中来。他们虽不甘心沉沦,欲待纵身高攀,施展自己的才能,但苦无终南捷径,致使希望成灰,只好在哀叹声中幻想留住时光。可是,“无人共得东风语”,春天何日归去,音讯杳渺,无人得知;尽管在酒席宴前再三计议,寻思良策,又终然不成,尾句“半日尊前计不成”,便形象逼真地刻画出他们无计可施、一筹莫展的情状。
 与我国古代其它为数众多的咏物诗相类似,高蟾的《落花》借怜花惜春,同样寄托着作者的身世之感,哀伤之情。就这种感情本身而言,诚然缺乏一种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是比较消沉的,但诗中叙事、状物真切动人,抒发感情真挚、畅快,语言运用含蓄、婉转,独具匠心,因此在艺术上仍不失为一篇颇有特色的短制佳作。

咏花诗词之《落花》全诗原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落花

 

黄滔


 落花辞高树,最是愁人处。
 一一旋成泥,日暮有风雨。
 不如沙上蓬,根断随长风。
 飘然与道俱,无情任西东。


 晚唐诗人黄滔的这首《落花》诗.一发端便直写落花景象。英残红稀,花辞高树,一片萧条景色。花儿无私地向人间奉献了一片芳心。将美带给人们,也点缀了春天,然而却免不了凋零残破的结局。人们都知道花开时娇艳溢香,蝶舞蜂绕的景象甚是可爱。而面对着纷纷飘落的花,怎能不令人伤感呢。此诗只此开端便强调这“最是愁人处。”
 “一一旋成泥,日暮有风雨”。进一步渲染落花堪怜的结局。倘若落花着地能安然保全,也教人稍感慰藉。但却在暮色中被风雨一一旋辗成泥,香消玉碎,其凄凉之景令人不堪目睹。然而,诗人并未到此止墨,而是在后四句里用了对比手法,以沙漠蓬草衬落花,以显落花更为不幸。沙上之蓬草,秋枯根拔,随风而飞,故又名“飞蓬”。诗人认为,蓬草根断随风东西飘转似还与其自身特点相符,从这个角度上看,落花还不如飞蓬。落地而成泥,其状更悲。诗人是希望姹紫嫣红的春天永驻,娇媚的花儿常艳的。然而,大自然是无情的,不管是落花,还是飞蓬,都脱不了零落成泥和随风飘转的命运。
 诚然,若从人生艰难苦涩的观点出发,飞蓬随长风飘转不定,也甚是不幸。黄滔曾在一首《逢友人》的诗里用“飘蓬”来比喻人生的飘泊:“彼此若飘蓬,二年何所从,帝都秋未入,江馆夜相逢。瘴岭行冲夏,边沙住隔冬。旅愁论未尽,古寺扣晨钟。”看来“蓬”与诗人的命运确有相似之处。诗人写蓬的命运较落花为好,不过是为了衬托落花的更为堪叹。这种对比手法是成功的,比起单纯叹惜落花,艺术效果要好得多。
 落花诗在唐诗中并不少见。比如李商隐的《落花》后四句:“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将自己悲苦失望的身世之慨叹与咏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所表现的景象与情感甚为凄凉哀怨。刘熙载《艺概》中主张咏物诗要“不离不即”,意即应在咏物诗中表现作者的情思,又要切合于所咏之物。黄滔这首诗便作到了这点,把自己人生的伤叹寓于对落花与飞蓬的咏叹之中。从黄滔的不少诗中看,他的人生之路也是坎坷不平的。“茫茫数年事,今日泪俱流”(《下第出京》)。“昨夜孤灯下,阑干泣数行……何人立功业,新命到封王。”(《下第》),这些诗写的都非常伤感。由此可见黄滔见落花而伤叹不是偶然的。
 实际上,花开花落自有时。春老花落,燕蹴莺衔,成泥做尘,这本自然之理,未必值得大为伤感。心胸不同,态度也就有异,同样是在落花面前,陆游曾用“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坚贞气节;龚自珍更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句来表达一种高尚的自我牺牲精神,给了人们以积极的启迪。但大多数封建文人免不了见落花而伤神,甚至用落花之命运以自喻。我们也不必苛求黄滔,艺术创作总该是后来者居上嘛。

诗词《落花》全文、翻译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落花

 

朱淑贞


 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催。
 愿教青帝常为主,莫遣纷纷点翠苔。


 【原诗今译】


 连理枝头的花儿,正在开放,
 妒火中烧的风雨,毁花不让。
 司春的青帝你要常为花作主,
 莫让花儿散落青苔消逝芬芳。


 【鉴赏提示】
 谁能忘记暮秋的落叶?遍地枝繁叶茂的绿树,一夜之间就枯黄了,衰败了,随着第一阵呼啸而来的北风,枯叶纷纷坠下,像折断翅膀的小鸟。谁又忘得了雨中的落花,那绽开在枝头的青春生命,颤抖着、呻吟着,在暴虐的风雨中飘摇。带着无尽无尽的忧伤与无奈,跌落了,跌落了……落叶落花,寄托着多少人的绵绵哀思,牵动过多少颗痛苦而敏感自怜的心。诗人正是怀着这样一颗痛楚感伤的心,对着脆弱的春景,写下了这首《落花》。
 但在这种惜春和怜花的情感中,不仅仅是对自然美的珍惜,而且包含着一种自怜、对人生短促的叹惜和对生命不能圆满的茫然。也就是所谓的写景以自况,惜花以自怜。《红楼梦》中林黛玉之怜花、葬花最明显也最强烈地表现了这种心态。
 人们都知道,唐代的孟浩然也曾写过一首著名的“惜花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人在春眠中被欢快的鸟啼惊醒,想来当时还并未完全从梦中清醒,却唯独想起了昨夜的风雨和遭受风雨的花。怜花之情写得很是生动。而这首朱淑贞的诗,惜花之情却写得更是直露。起首两句,展开的似乎是一种搏斗的场面,一方面是正在开的弱花,另一方则是满怀妒意的横雨狂风,作者用“正”和“便”两个字突出了其间时间的紧迫,给人这种搏击的紧张感。“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摧”,花开正好,风雨何急!但是在作者眼里,横雨狂风夹着妒意向落花袭来时,已经成为人间暴虐力量的化身,而那正当新鲜、美好而又娇嫩的花枝则成了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作者眼中不仅仅只有落花,还有落花般不幸的人生、世事:人之无力掌握捉弄人的命运,而人间暴虐的力量往往占上风。这两句实际上是对人世生活的一种概括。
 诗人无力改变残酷的现实和苦难重重的人生,只能从内心发出纯真的呼唤: “愿教青帝常为主,莫教纷纷点翠苔。”在乞求司春之神保护花儿,不要落下地成为尘埃的心情中,实际上隐含着诗人对人间幸福和美的呼唤。这种呼唤有点类似于晚清诗人龚自珍写“我劝天公重抖擞”时的浪漫精神。整首诗的惜花之情,并非是对自然景物的感慨,而是对人生的感慨,诗表达的主要是一种哲理,以落花来写人世的风雨沧桑,以惜花来表达她对人世间不平的愤慨和对美的呼唤。
 将这首诗与孟浩然的那首诗作以比较,会使你发现:孟诗的意象和情感更自然,更生动,形象和意念结合得更紧密,更饱满,而这首诗则理大于像,理大于情,如果说孟诗更合于林黛玉所说的: “这是人心自然之音,做到那里就到那里”,那么朱淑贞的诗则是为理而作的诗。这也是宋诗与唐诗的基本区别。

咏花诗词之《落花》全诗原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落花

 

李中


 年年三月暮,无计惜残红。
 酷恨西园雨,生憎南陌风。
 片随流水远,色逐断霞空。
 怅望丛林下,悠悠饮兴穷。


 花朵用生命装点了春天,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一片芳心,最终却落得个凋零残破,“片随流水远,色逐断霞空”的凄凉结局。花朵的不幸,往往触发诗人的忧思羁愁,所以落花诗大都借惜花、怜花之机,隐约地、曲折地吐露自己的心曲,充满哀怨和忧伤的情绪。而李中的这首《落花》诗也怜花、惜花,却能吐出“恨”。“酷恨西园雨,生憎南陌风”,这就是这首咏物诗在立意上的独到之处。
 全诗语言质朴,不加雕饰,语意却跌宕起伏,表达诗人不平静的心怀。
 诗一起便提出了一个令人气愤而又无可奈何的自然现象:“年年三月暮,无计惜残红”。道出诗人对此现象的气不公。
 三、四句直抒胸臆,斥责摧残花朵的罪魁祸首——“西园雨”和“南陌风”。这两句对仗工整,形成一个强大的气势,倾泻出诗人胸中的愤恨。
 五、六句描写残花叶漂、色淡的凄凉景象。
 七、八句语调低回凄惋,透出诗人同情花朵命运的万端感慨。
 这里,看起来诗人是对花朵的不幸命运的气不平,其实是在抒发对世事的不平。这样理解并不牵强。虽然有关诗人李中的身世,《全唐诗》中没有详细介绍,但从他的诗作中也可知道他的思想倾向及为人品格。《全唐诗》收入李中的诗四卷(七百四十七卷至七百五十卷)他的诗作题材广泛,他寄情山水、风花雪月、风格豪放,如《梅花》、《桃花》、《竹》、《喜春雨有寄》、《送孙孔二秀才游庐山》等,他访仙寻道,羡慕隐居,如《送虞道士》、《寄庐山庄隐士》等;他思乡怀古,珍重友情,如《经古观有感》、《途中作》、《览友人卷》、《书情寄诗友》、《都下再会友人》等;他踌躇满志,灯下《读蜀志》;他愤世疾俗,慨叹“世界兴亡”如《登昆陵青山楼》、《剑客》、《新喻县酬王仲华少府见贻》等等不一而足,可见李中为人正直,李中能对摧残花朵的风雨吐出恨,那么他也能为人间的不幸而报打不平。可以说李中的《落花》诗是借自然景物的变化在暗示南唐的社会现象。
 刘熙载《艺概》中提出咏物诗应该做到“不离不即”,就是既要切合于物,又要在咏物中表现作者的情思。李中的咏物诗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咏花诗词之《落花》全诗原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落花

 

严恽


 春光冉冉归何处,更向花前把一杯。
 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


 全唐诗仅存严恽《落花》一诗。据《全唐诗话》卷五所载皮日休《伤严子重序》云:皮氏早年看到他的《落花》诗,企慕不已,“讽诵未尝怠”。后闻其“以疾亡於所居”,极度哀恸,哭而作诗悼念。可见,这首诗在当时就博得赞誉,而上述以诗交友的佳话亦流传至今。
 《落花》是一首咏物诗,也是一曲春归花落的挽歌。
 首句“春光冉冉归何处”,写惜春。“冉冉”,不仅形容春光渐渐辞去,且寓有不知不觉之意。对於春天,人们是多么向往啊! 它既是四时之首,又是大地转暖,万物争荣,百花盛开的季节。古往今来,历代的骚人墨客不知写下多少咏春的华章:呼唤春的来临,感伤春的归去。由於鲜花与春天总是联系在一起,诗中作者便从落花想到了春归,由惜春进而怜惜落花。所以诗的首句借惜春而实写惜花。
 次句写赏花。开头一个“更”字,不但紧承上文,而且诗意递进引深。诗人面对落花,愈怜惜,愈觉得花珍贵,就愈要观赏,于是诗中出现了一位伤春赏花者的形象,这形象无疑是诗人自己。他一会儿凝神注目残花,观赏不已;一会儿又举杯邀花,畅怀痛饮。其实,他哪里是在悠闲赏花,分明是怀着依恋之情同落花告别;他哪里又在饮酒,分明是借酒浇愁。就这样,通过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含蓄地抒发了诗人孤独凄凉的心怀。由“花前把一杯”,不禁令人联想到李白的诗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月下独酌》四首其一)李白当年蔑视权贵,与时不合,致使他孤高自傲,举目无亲,以花为侣;而严恽举士不第,有碍于时,更促成了一生萧条,孤身只影,与花相依。不难看出,这两位诗人的遭遇和心境在很大程度上是相通的。
 “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乃全诗“诗眼”。这两句写问花,包含着作者的无限情思。清人毛先舒云:“词家意欲层深,语欲浑成。”(转引自王又华《古今词论》)这两句正是如此:“尽日”,言其时间之久,表明诗人对花之情深,为第一层意思;因情深而问花,找个发泄的对象,这对象已幻化为花,或曰花幻化成人,于是诗人对着落花痴情地发问,为第二层意思;不料花儿缄默不语,是不理解他的问话,还是有意不答,令人颇为纳闷,为第三层意思;落花非但不语,且迳自开放、零落,似乎不关人意,诗人满腹的情思最终报以冷漠,这怎能不倍感伤心?为第四层意思。就这样,层层开掘,愈掘愈深。诗人通过客观事物的反应来衬托和表达主观感受,从而巧妙地抒发了深沉的感情,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诗人这样一层层表露感情,绝非刻意雕琢,而是通过非常浅显、通俗的语言,逐渐展示出来的,因此显得自然浑成,有如天籁,令人不能不击节赞赏!这两个名句,后代文人不断传诵,竞相模仿。北宋欧阳修(一作南唐冯延巳)《蝶恋花》词有云:“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清代张宗所辑《词林纪事》认为:“‘泪眼’二句,似本唐严恽诗”,此说确系事实。
 综上所述,《落花》一诗,作者以清秀的笔触、奇妙的构思,通过歌咏落花,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孤独凄苦、伤春惜花的思想感情。全诗情思绵邈,意境深远,二者浑然一体,给人以高度的艺术美感。

李商隐《落花》(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李商隐的诗词 -可可诗词网

落花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李商隐
←上一篇:凉思 下一篇:隋宫 →
诗词简介:
 这首诗是诗人在娶王茂元之女而触怨牛党的情况下,借落花而隐约曲折透露自己心曲的咏物诗。
 
此诗约作于武宗会昌五年(845),时诗人守母丧退居永乐(今山西芮城)。诗题为落花,实际上是惜花之落,又惜人之去,所以首联人去、花落双起,三联双承。于是芳心向春尽,留下的人的心也向春尽,只剩下泪沾衣了。诗中虽咏落花,实隐含身世之感。通篇全用白描,无一典故藻饰,而落花与惜花者形象生动传神,感情真挚,但不流于纤细,无呆板刻画之语。沈德潜《唐诗别裁》卷十二评曰:“题易粘腻,此能扫却臼科。
 
 【作者小传】
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谿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父起迁居郑州(今属河南)。开成二年(837)登进士第。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秘书省正字,曾为桂管、武宁、东川节度使幕府僚属。两《唐书》有传,冯浩《玉谿生年谱》及张采田《玉谿生年谱会笺》较精审。其诗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多忧国讽时、感慨身世之作,近体尤佳。前人评其诗“深情绵邈”(刘熙载《艺概·诗概》),“沉博绝丽”(钱谦益语),“寄托深而措辞婉”(叶燮《原诗》)。其无题诗意境朦胧,尤为人激赏。今人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最完备。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落花》
    .[唐].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 《 luò huā 》 
    《 落 花 》 
    .[ tánɡ ]. lǐ shānɡ yǐn 
    .[ 唐 ]. 李 商 隐 
    ɡāo ɡé kè jìnɡ qù , xiǎo yuán huā luàn fēi 。 
    高 阁 客 竟 去 , 小 园 花 乱 飞 。 
    cēn cī lián qǔ mò , tiáo dì sònɡ xié huī 。 
    参 差 连 曲 陌 , 迢 递 送 斜 晖 。 
    chánɡ duàn wèi rěn sǎo , yǎn chuān rénɡ yù ɡuī 。 
    肠 断 未 忍 扫 , 眼 穿 仍 欲 归 。 
    fānɡ xīn xiànɡ chūn jìn , suǒ dé shì zhān yī 。 
    芳 心 向 春 尽 , 所 得 是 沾 衣 。 
  • 《落花》
    .[唐].李商隱
    高閣客竟去,小園花亂飛。
    參差連曲陌,迢遞送斜暉。
    腸斷未忍掃,眼穿仍欲歸。
    芳心向春盡,所得是沾衣。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高楼上的客人最终离去,
    小园里缤纷的落花乱飞。
    在幽曲的小径参差落下,
    绵绵延延地目送着斜晖。
    柔肠寸断也不忍心清扫,
    望穿眼的花枝愈来愈稀。
    深情的芳心随春尽凋谢,
    留下的是残红清泪沾衣。
  • ①竟:终究。 
     
    ②参差:形容落花乱飞的样子。曲陌:曲折的路。迢递句:意思是目送客人沿着落英缤纷的曲径远去,终于不见踪影,只有斜晖脉脉。迢递,远远地。

     
    ②迢递:亦作“迢遰”,远貌。三国魏嵇康《琴赋》:“指苍梧之迢 递,临回江之威夷。”
     
     
    ③眼穿:眼睁睁看着。仍欲稀:枝上的花还要越发稀少。
     
    ④芳心:指花的心意,也指诗人惜花的心意。沾衣:指花瓣沾人衣,也指诗人泪下而沾衣。
  •  这是一首借咏落花而叹身世的诗。武宗会昌二年(842),李商隐入秘书省 不久,母丁忧。诗人辞职回乡守丧,写了这首未用典故,直抒胸臆的名作。首联写客去 花飞,主人孤独怅然。“客竟去”,写留人不住,客散楼空;“花乱飞”,写落花飘零,留春 不住。“竟”字透出有情之人却无情,“乱”字则透出无情之花却有情。这空寂零乱之景 象,能不令主人怨恼和惆怅? 次联描绘花乱飞之情状,由园内写到园外。上句写其飘 拂纷飞,连着曲折小径;下句写其绵绵延延,目送落日斜晖。“参差”“迢递”,两个双声 联绵词,音韵和美,形象生动,使画面色调显得黯淡沉重。亦暗示了主人的悲怆心态。 第三联写落花飘零,直抒心情,由园外写到园内。上句写残红遍地,令人肠断,不忍清 扫,此惜花之情,何其深也! 下句写望眼欲穿,指望繁花常驻,那知花随春去,越来越稀, 此怨东风无情,春色难留,其忧伤之情,何其悲也! 结联一叹多情而美艳的花朵,装点 春天,却落了个凋残飘零、沾人衣襟的凄凉结局;二叹自己虽有怜惜芳菲之心,但无计 留春,也只能怆然垂泪,沾湿衣襟而已。这里巧用双关,低回凄婉,感慨万千,有无限深 意。此诗将咏物之情和身世之慨结合得天衣无缝,层层写来,显得幽怨深深,情思缕缕, 意蕴丰美,婉转含蓄,极富情韵之美。姚培谦云:“此因落花而发身世之感也。天下无 不散之客,又岂有不落之花? 至客散时,乃得谛视此落花情状。三、四句,花落之在客 者;五句,花落之在地者;六句,花落之犹在树者,此正波斯匿王所谓沉思谛视观刹那, 刹那不得留住者也。人生世间,心为形役,流浪生死,何以异此! 只落得有情人一点眼 泪耳。”(《义山诗集笺注》)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植根血液的感伤是无法排遣的,埋进心底的痛苦将是永远的。自然可以塑造人但不能拯救人,可以成就诗但不能取代诗。李商隐卜居永乐之后,终日迎送往来于山水之间,诗中遂多了草木琴酒的点缀,但才调的涩苦与沉著并未有根本的变化,不仅残梦犹存,痛苦依旧,反更添生了一份无复依傍无所适从的空虚、落漠与苦闷。昨日之日已不堪回首,今日之日又这般付诸流水,来日之日也未必会是佳期。日复一日的孤居素处中,承领着自然的空漠与沉寂,诗心益发敏感而纤细,感伤的云雾终于弥漫了诗人的审美视界——那每一次的黄昏落日,每一次的雨住星沉,都会引发一场悲剧生命的沉思冥想;那投向自然的每一瞥,都饱含了关于命运的痛苦的叩问与求证。写于闲居时期这首 《落花》 诗,朴讷端详而感慨深重,裸露出一颗悒郁而多思的心灵,不仅是闲居时期的代表作品,亦是“隐隐有一李商隐在”的典型之作,很值一读。
     
    前四句白描写出观花与落花的基本状貌,是写景亦是状物,两句合起,结构上是一个起承,强调渲染出人去楼空、斜阳晖下落花的感伤凄凉的氛围。诗起实处又自然道来,拟是见物而有诗脱口而成章,丝毫没有沉吟把玩的痕迹,和“昨夜星辰昨夜风”那种迎面而来凭空顿起的笔致也大不相类。前人注此诗“发端超忽”,当是一种错觉。而高阁客去、小园花飞,也是一种地道的写实,是诗人视点的一种自然移位,硬把二者归为一个前因后果的存在,分明是于诗过求甚解了。但客去才见落花的事实,则落漠凄苦中又添感伤的心态已似有所露,虽未直言倾出但已依稀可鉴了。前已说过,闲居生活并未使诗人真正轻松起来。一颗饱满丰富,不断有梦想不断有期望的心灵却偏偏逢上一个不幸的时代,又不得已而静居素处,空守柴门,其中滋味是不难想见的了。“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 《春日寄怀》),花月不足解心,孤独寂寞已难以忍受,诗人心境是异常阴暗荒凉的。同期有一真 《小园独酌》,声色俱兼地反映了闲居的境况与心态:
     
     
    柳带谁能结,花房未背开。
     
     空余双蝶舞,竟绝一人来。
     
    半展龙须席,轻斟马脑杯。
     
     年年春不定,虚信岁前梅。
     
     清冷寂寞中,诗人多么希望能够交流、能够倾吐,哪怕 “相对无言” 也好啊!不幸的是这个人终于没有出现,无奈只有半展龙席、轻斟酒杯,独自饮啜这空虚与寂寞了。如令呢,竟终于盼来了朋友,亲切温暖的氛围竟终于降临了!一定有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可还没有谈够,还有那么多未及扭开的话题,竟又与这个时候握手言别了!起首着一“竟”字,言尽了离情之苦与无可奈何之态。人去楼空,寂寞复生,望着朋友远去的背影,诗人沉思着、惆怅着、失落着……蓦地,一片纷飞的落花扑簌簌地闯入眼来:“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眸。”花落花飞,更值斜阳残照,这该是何等令人痛心伤感的时刻!如果说起句言毕已感 “漠漠轻寒上小楼”的话,那么,这句继续渲染落花的接承则该是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了。“参差”、“迢递”二词为诗人所习用,多为渲染和强调。“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流莺》) “他日未开今日谢,嘉辰长短是参差。”(《樱桃花下》)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安定城楼》) “云路招邀回采凤,天河迢递笑牵牛。”(《韩同年新居饯韩西迎家室戏赠》)……诗作中,此二词屡屡出现。这里双双连绵并致,随手拈来。形象而贴切,显示了一种毫无斧凿的自然与贯通,而那潜伏含隐的浓重的感伤至此也不引而自流了。
     
    诗人也果然不再婉曲下去,不再按捺下去。后四句不加半点遮饰,率性由真,赤裸裸地直说心篇。“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逼真地尽现了观花人惜花的心态与神情。面对一种生命匆匆终结,面对一种美好的陨落,诗人被深深地震惊了,一个可怕但真实的感觉飘忽着和诗人擦肩而过,一个似曾相识的自我正穿过纷乱的花雨走向那黄昏暮色!因而刚刚蒙生的扫花的念头又自消自灭了——诗人已实在没有意志去承受这些落花的重量,更没有意志去珍藏起似曾萎顿零乱的自我,诗人望眼欲穿,期望花莫再落。但落花无言,春亦沉默,终无回天之力,残酷的事实是: 暮色中,枝头间越来越稀疏,花瓣悄无声息地继续飘落、飘落……此刻,“落花犹自舞,扫后更闻香”( 《和张秀才咏落花诗》)的温馨体验与情致在记忆里终于变得陌生、苦涩,最终竟荡然无存了。“天荒地老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 (曲江》)还有比春去花落更令人惊心的事吗?还有比青春的谢幕更令人痛苦的吗?诗人睹落花而有此番心境,似乎并不意外了。“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结尾一句总承全诗,既是对花的咏叹,又是对己之半生命运的慨括,落语沉重,合起前边陈设的千思万缕,一种与宇宙自然终其存在的巨大的生命感叹横亘诗境,挥之不去,使得全诗痉挛而颤动。的确,虽抱“款回天地”之志,虽然为此志而“皎洁终无倦,煎熬亦自求” (《灯》),并“端如君子身,挺若壮士胸” (《李肱所遗画松诗书两纸得四十一韵》),不为凡物所蒙,更不曾有过 “辄慕权豪,切求绍介,用胁肩谄笑,以竞媚取容” (《上李尚书状》)的举动,半世挣扎,秉心效力,到头来却落得零落成泥的结果,谁人得知?谁人理解?哀音袅袅中,一曲关于落花与身世生命的咏叹就这样落下了帷慕,但人生辛酸与世事蹉跎,却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回想与记忆。
     
     此诗基本上是因事寄情的创作模式,写法上并无惊人之处。但字字句句却掷地有声,直落心头,想来完全是诗人尊重自己内心真实的结果。情感与形式相携而出,向可有此感染力。也许,也只有李商隐这样的诗人才不怕有如此直拓和质朴,也当是别具匠心的表现吧。
     
  •  
    这首诗写于会昌六年(846),作者正闲居永业。当时,李商隐 陷入牛李党争之中,境况不佳,心情郁闷,以落花寓慨身世,流露出幽恨怨 愤之情。
     
     首联起笔叙事:酒宴散去,客人终于离去。曲终人散,人去楼空,剩下 我一个人独自徘徊在小园里,看落花满地,随风乱飞。诗人赋闲无事,落 寞无成,心境颓然,恰逢朋友来聚,宽慰心怀。岂知欢聚后留下的寂寞与 悲凉比往日更深几层! 前一句叙事,看似平淡,实则为后文写景抒情铺一 高台,尤其一个“竟”,含万端感触! 清代朱庭珍《筱园诗话》卷四:“起笔得 势,入手即不同人,以下迎刃而解矣……李玉溪之‘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 飞’……高格响调,起句之极有力、最得势者。”
     
     颔联承接首联继续描写诗人站在小园里所见之景:花影迷离,模糊了 曲折的小径,连着远处西边凄凉的落晖。此联表面写景,实则兼叙事与抒 情。客人远去,诗人伫立远望,伫立时间之长,目送距离之远,对朋友留恋 之深,对自己身世伤感之重,尽在这两句之间! 言有尽而意无穷,把伤感 与失落之情延伸到远处。
     
    颈联直抒胸臆:我柔肠寸断,不忍心扫去这满地落红,这可是我望眼 欲穿盼来的呀,她们还是匆匆离我而去! 此联既是写落花离去,也写客人 离去;诗人既伤落花也悲己,语意丰富,意境哀怨凄楚,令人潸然泪下。此 两句最具柔情,给人柔弱怜悯之情。
     
     尾联:我惜春爱花,一片痴情,但春花却随着春天毫不留恋地归去,只 留下我泪沾衣裳湿。尾联也是直接抒情,抒发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伤 感与失落。我满怀爱花惜花之情,得来的却是沾湿了满袖的眼泪! 其凄 凉无奈之情如清代屈复《唐诗成法》卷五所言:“结句如腊月二十三日夜听 唱‘你若无心我便休’,令人心死。”
     
    全诗看似咏落花,怀友人,实则诗人咏物伤己,以花喻己,表漂泊无依 且无奈之情。皆因诗人素怀壮志,却屡遭挫折,于是悲苦失望之际,借花 感慨无限的人生际遇。《落花》一诗手法巧妙,即事抒怀,触景伤情,以花 喻人,且想象丰富,全诗笼罩着伤春惜花悼花之愁绪,情思如痴,委婉动 人,尽显李商隐缠绵哀怨诗风。但嫌脂粉柔弱之气较浓,大丈夫壮志难酬 的悲凉未足。
     
  •  这首吟咏落花的诗作,是李商隐诸多咏物诗中的一首。当时的情况是,牛李党争已牵涉到诗人,诗人处于是非之地,左右为难,并且已经受到排挤,所以诗人的情绪是苦闷、低落的。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欢宴的客人都离去了,花园顿时变得深寂无声,只有那飘落的花瓣随风乱舞,搅动着诗人的心扉。寂寞、孤独之感油然而生,诗人把客观景物同人物活动融为一体,创造了一个独特的艺术境界。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弯弯曲曲的小路上,落满了花瓣,象碎金,如散金,五彩缤纷,花朵一瓣一瓣掉落,仿佛永远没有尽头,伴着夕阳,凄凉冷落。诗人从时间和空间两处着眼,写落花之多,言花落之久。实际上诗人是在这里抒发内心无尽的惆怅和寂寞。用“参差”言其多,用“迢递”言其长。如果说,这两句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来委婉地表达自己内心情怀的话,那么“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就是诗人在直抒胸臆了。自然景物的变化直接作用于诗人的内心世界,引起诗人情绪上的强烈变化,扰动着诗人那颗深受磨难、郁抑不平的心。面对满世界的落花,诗人的肝肠痛断,不忍心扫掉它。如果不是落花凄惨的景象触动了诗人那欲碎的心灵,使诗人想起自己不平的经历,是不能由衷地写出这样感人肺腑的诗句的。“肠断”、“眼穿”表现了诗人那猛烈袭来的惆怅、寂寞之情。
     
     最后,诗人用“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一句来结束诗篇。在这里,诗人又进一步把思想转向高一层次。表面上写花朵为春天开尽,最后默默地飘然而去,实际上,还是诗人自喻,怀着报效国家的“芳心”,可结果却是屡遭排挤,终生潦倒,只有那静静飘落沾满衣裳的落花,陪伴着自己。最后两句是诗人通过落花的境遇,得出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整首诗以花自喻,托物言情,把自己的思想不着痕迹地融合到艺术形象之中,创造了一个独特的艺术境界,情深意切,感人至深,是一篇咏花佳作。
     



哲理诗《落花》原文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落花

 当繁华褪尽
 青春消逝
 我挥别了枝头
 向同伴作最后的
 凝眸
 
 曾经因我的明艳多姿
 妆扮了大地
 粉雕了人间
 成为人们歌颂的
 天使
 
 不必伤感
 何须惆怅
 世间没有不散的筵席
 只要我心不死
 情还在
 冬去 春来
 必是我重现生机的
 好时光

 
 中国是花的国度。自古以来人们就喜爱育花、赏花、赞花,情真意切,如醉如痴,把花视为人生之旅的亲爱伴侣,从花的天然丽质和勃勃生机中去寻求快慰,得到一种心灵享受和精神满足。因为钟情于花,文学家也常以花喻人,推崇备至,一往情深。陈欣心这首诗也是一首赞花诗,诗人没有写盛花时节的华彩烂漫与争奇斗妍,而是从新的观察角度抒写了落花时节的风情神韵与生命活力,歌颂了落花坚贞不屈的高尚情操和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这是一首以意境取胜的哲理诗,着重刻画了落花达观、开阔的胸怀和潇洒、豪放的性格。
 先写“挥别”。选在“繁华褪尽/青春消逝”的时候,真是审时度势,功德圆满。“挥别了枝头/向同伴作最后的/凝眸”,这是多么传神的肖像描写,意气慷慨,功成引退,表现出高尚的人格和雄大的气魄。一个不胜仰慕的君子形象令人肃然起敬。
 继写“繁华”。回首“青春”岁月,“明艳多姿”,热情洋溢,“妆扮了大地/粉雕了人间”,尽心竭力献上爱心,“成为人们歌颂的/天使”,得到至高评价,感到无限宽慰。
 再写“心情”。展望未来时光,早已把荣辱得失置之度外,“不必伤感/何须惆怅/世间没有不散的筵席”。繁华时耀人,挥别时壮美。“只要我心不死/情还在/冬去春来/必是我重现生机的/好时光”,表现出美丽的理想和再生的愿望,反映落花强烈的乐观精神。
 花语即人语。欧洲许多国家盛行寓意花木,表示意愿。我国则较多把人和花溶为一体、物我合一,直抒胸臆。有的泛喻,如宋代诗人曾端伯题花中十友,十种花各有友称(如称兰花为芳友)。有的专喻,如十二个月花神每月一花一文人学士(如一月兰花屈原)。有的自喻,如元代王冕咏梅花诗称:“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实是抒写自己风骨。这首《落花》诗也属后者。诗中饱含东方神韵的意象洋溢着高情雅意,具有一种非同凡响的道德力量。如能略去自矜之辞,可能会更好。

咏花诗词之《落花》全诗原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落花

 

韩愈


 已分将身著地飞,那羞践踏损光辉。
 无端又被春风误,吹落西家不得归。


 这首咏落花的诗,大约写于元和十一年五月或十二年春。
 元和十一年,宪宗召集群臣商量解决淮西吴元济叛乱的问题。当时朝廷上以宰相李逢吉、韦贯之为一方,主张安抚,以宰相裴度为另一方,主张征讨。韩愈坚决站在裴度一边。他认为淮西“虽时侵略,小有所得,力尽精疲,不偿其费。……况以三小州残弊困剧之余,而当天下之全力,其破可立而待也。然所未可知者,在陛下断与不断耳。”(《论淮西事宜状》)。韩愈一贯主张加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对藩镇割据酿成动乱局面一向深恶痛绝,耿耿于怀。他陈述己见,剖析利害,完全是出于公心,正大光明,而且事实也证明,平定叛乱能否成功,宪宗皇帝能不能下决心确实是关键。但在当时,却遭到李逢吉、韦贯之两“执政不喜”,找了个借口,将韩愈由中书舍人降为太子右庶。这当然引起了韩愈的不快。韩愈一生仕途坎坷,这不过是其中的又一次挫折。这首落花诗当是有感而发。第一句写的是落花被吹落的过程:“已分将身著地飞”。已分是说花与枝脱离,著地飞即贴地飞。“那羞践踏损光辉”,既然脱落在地,任风吹动,被践踏的命运也就注定了,要保持什么光辉则更是无从说起了,这很有点破罐子破摔的味道,满不在乎了。落花悲惨命运至此已定,虽知还要雪上加霜,“无端又被春风误,吹落西家不得归。”鲍照诗“中庭玉株桃,一株先作花。阳春妖冶二三月,从风簸荡落西家。”落叶归根,化作春泥,守护花旁,倒也是不幸中之大幸。花落后,被践踏,损光辉命运多舛。还要被春风吹来吹去,不能定其居,一个“误”字,积蓄了多少怨恨之情。韩愈在这里显然借落花表达了一种惆怅哀怨之情。至于是否针对被贬为右庶子一事似不必拘泥。这首诗是怨恨春风的,还有一首,却是从另外角度,倒是称赞春风吹落花枝为有情思。“浮艳侵天难就看,清香扑地只遥闻。春风也是多情思,故拣繁枝折赠君。”(《风折花枝》)全然没有哀怨之情,倒充满了豁达开明之意。正可见咏花诗的有寄托与否,也不是一成不变,相同的时间、地点,见物生情,也是变化多端的。清朱彝尊说此诗:“婉曲有致,纯是比意。”清汪惋说:“公自江陵还,两为博士,才高数黜,以诗寄托凄惋。”

咏花诗词之《落花》全诗原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落花

 

李建勋


 惜花无计又花残,独绕芳丛不忍看。
 暖艳动随莺翅落,冷香愁杂燕泥干。
 绿珠倚槛魂初散,巫峡归云梦又阑。
 忍把一尊重命乐,送春招客亦何欢。


 与《残牡丹》有着同类情感内涵,诗人咏落花,寄寓了对香消玉殒的痛惜之情。花是美丽的,而落花意象则象征着美好事物的破灭。落花无情而诗人有情,诗人惜花别有一番伤心人怀抱。
 诗的首联,诗人不是单纯写主体的意绪也不是单纯写对象的形态,而是将抒情主体与对象交融在一起来写。诗的一开始便出现了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我。诗人满怀惜花之情,却又无计使花长盛不衰。眼前又值花事凋零,诗人独绕芳丛,无可奈何,不忍细看满地落英。这两句,把诗人的惜花之情写得十分沉挚。
 颔联,形容花落的情形。这两句语言色彩较为绮丽。“暖艳”一句,写花瓣委地、“暖艳”,形容花的色泽。“动”是动辄的意思。花片不断地随莺翅而落,是说晚春时节黄莺穿梭于花间。“冷香”一句,写花香零落。“燕泥”,燕子作巢所衔的泥土。梁简文帝有诗句云:“燕泥衔复落,𫜾吟敛更扬。”(《和湘东王首夏诗》)隋朝诗人薛道衡《昔昔盐》诗中也有:“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的诗句。这句说花的“冷香”都因花瓣落地而掺杂进燕泥之中。这两句诗都采用了“通感”的手法。“暖艳”、“冷香”,把温度的感觉与色泽,气味打通来写,形成一种审美联觉。钱钟书先生在《通感》一文中曾举了大量例子说明这种描写手法,这里的“暖艳”、“冷香”是颇为典型的。
 颈联,用绿珠和巫山神女的两个意象比喻落花,同时,也是对这个题材的进一步开掘。诗人没有拘泥于对落花本身的传移模写,而是从精神气韵上来写落花,反之,也是以落花来写某些悲剧性的事物。“绿珠”是西晋富豪石崇的爱妓,据《晋书 ·石崇传》载:崇有妓曰绿珠,美而艳,善吹笛,孙秀使人求之,不得,矫诏收崇,崇正晏于楼上,谓绿珠曰:“我今为尔得罪。”绿珠泣曰:“当效死于官前。”因自投于楼下而死。(中间有删略)杜牧有《金谷园》一诗云:“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即咏此事。杜牧以落花喻坠楼人,而李建勋则以坠楼人喻落花,可谓相映成趣。“巫峡”句,用巫山神女的典故。宋玉《高唐赋》云:“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台之观,其上独有云气,崪兮直上,忽兮改容。须臾之间,变化无穷。王问玉曰:此何气也? 玉对曰:所谓朝云者也。王曰:何谓朝云?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本诗中“巫峡归云”一句,则以落花比拟幽梦的幻灭,使人感到无限怅惘。诗歌境界也由此导入空灵。
 尾联,诗人由落花而想到人生之短暂,故发及时行乐之慨叹,而最终流入一种“送春招客亦何欢”的悲哀与失落。
 咏物之作要能不粘不脱。如果完全拘泥于所咏之物的物象,质实呆板而无灵气;如果完全脱离所咏之物,则会使人不知所云,因此要在不即不离之间。此诗既有对落花情形的传神描摹,也有由此而推宕开去的喻象生华,故而能够形神兼备。

名诗《落花》翻译|译文|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落花》

《落花》

冯雪峰

片片的落花,尽随着流水流去。

流水呀!

你好好地流罢。

你流到我家底门前时,

请给几片我底妈——

戴在伊底头上,

于是伊底白头发可以遮了一些了。

请给几片我底姊——

贴在伊底两耳旁,

也许伊照镜时可以开个青春的笑呵。

还请你给几片那人儿——

那人儿你认识么?

伊底脸上是时常有泪的。

【赏析】 冯雪峰不但是一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党的文艺工作的领导者,而且是一位抒情诗人。也是湖畔诗社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早期诗作尽情地歌唱青春爱情及青年人纯真美好的心灵,《落花》便是他早期诗歌中的一首杰作。

本诗尽管写于中国新文学初创的年代,但其抒情技巧却十分高超。它抓住典型的意象,加以锤炼点染,奉给母亲赤诚,捧给姐姐深情,献给恋人爱情,三个层次,重叠荡开,步步深入,使诗人青春激荡的心灵和一片爱心跃然纸上。落花流水本为无情之物,诗人却用它寄托自己的深情厚爱,可谓别出心裁。远离母亲、姐妹、恋人的游子借助流水落花表达思恋和挚爱,“流水呀!你好好地流罢。”脉脉深情,溢于言表。流水带去的落花是游子的心灵。首先奉献给母亲,遮住她为养育儿女而饱受辛酸变白了的一头银发。赤子心灵上的落花遮去母亲的白发最能安慰她孤寂的心灵。落花带着手足之情再奉献给“我底姊,”“贴在伊(她)底两耳旁,也许伊照镜时可以开个青春的笑呵”。游子真切地希望自己的姐姐能永葆青春,虽在异地他乡,心中却时时浮现姐姐所给予自己的厚爱,但愿她能以永驻的青春换取应得的幸福。游子殷勤地叮嘱落花与流水,“还请你给几片那人儿”,不认识那人儿不要紧,她最明显的标志是“脸上是时常有泪的”。思恋的泪水是永远不会干涸的,那是浇灌爱情之花的甘露,这泪里没有哀伤,没有辛酸,只是一种惆怅的甜美。这泪水在那人儿的脸上流过,也从游子的心灵之中淌出。至此,流水落花这对无情之物在诗中竟然情浓意切,深深感动着读者的心灵。


《落花》作者、注释和解题 - 唐诗经典 - 可可诗词网

落花

 

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作者小传】
 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谿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父起迁居郑州(今属河南)。开成二年(837)登进士第。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秘书省正字,曾为桂管、武宁、东川节度使幕府僚属。两《唐书》有传,冯浩《玉谿生年谱》及张采田《玉谿生年谱会笺》较精审。其诗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多忧国讽时、感慨身世之作,近体尤佳。前人评其诗“深情绵邈”(刘熙载《艺概·诗概》),“沉博绝丽”(钱谦益语),“寄托深而措辞婉”(叶燮《原诗》)。其无题诗意境朦胧,尤为人激赏。今人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最完备。
 【解题】
 此诗约作于武宗会昌五年(845),时诗人守母丧退居永乐(今山西芮城)。诗题为落花,实际上是惜花之落,又惜人之去,所以首联人去、花落双起,三联双承。于是芳心向春尽,留下的人的心也向春尽,只剩下泪沾衣了。诗中虽咏落花,实隐含身世之感。通篇全用白描,无一典故藻饰,而落花与惜花者形象生动传神,感情真挚,但不流于纤细,无呆板刻画之语。沈德潜《唐诗别裁》卷十二评曰:“题易粘腻,此能扫却臼科。”
 【注释】
 ①二句意谓居于高阁的客人竟然离去了,小园中的落花正杂乱地飞落。②花朵高低不齐地纷纷落下,连续覆盖小径曲陌,临空飞舞似遥送夕阳斜晖。参差(cen ci):高低不齐貌。曲陌:弯曲的小路。迢递(tiao di):远貌。③二句意谓落花委地使多情人肠断而不忍扫,望穿双眼,望春和人留下,但却都无情地归去了。④二句意谓有情的芳心(花心、人心)随着春尽而完结,只剩下泪下沾衣而已。

落花luò huā

旧时酒店业谓茄皮酒。《切口·酒店》:“落花: 茄皮酒也。”

各种形态的花

各种形态的花

含苞欲放的花:嫩蕊
开放的花:敷英 绽蕊
盛开的花:浪蕊 繁花 狂花 锦幄 锦缬 秾艳 闹花
灿烂似锦的繁花:锦霞
盛开下垂的花:芳蕤
重瓣的花:重台 重葩
繁盛的花:繁朵 繁红 繁英 繁葩 重英
繁茂的花:茂英
繁密的花:繁花
像烟雾弥漫的繁花:烟华
带露的花:露花(~风絮) 露朵 露眼
雾霭中的花:烟花
枯萎的花:枯花 燋花
欲残之花:病香
凋谢的花:衰红 劫花 雕花
凋残的花:残红
将谢或凋残的花:残花残艳 残葩 残芳 遗香 遗萼 遗荣 余英 余花 余芳 余妍 余馥 片红 破艳
残存未落的花:残英 残红
遭风雨摧残的花:愁红(~惨绿)
落下的花:落花(~流水) 落英(~缤纷) 落红 红雨 虹雨 蜚红遗英 委花 碎玉 芳尘 铅华 铅花 飞红 飞荣 飞霙 雨色
纷纷降落的白色落花:雪阵
纷飞的落花:飞花
纷乱的落花:狂尘

☚ 柳絮   好花 ☛

《落花》luo hua

The Falling Flowers→严恽 (Yan Yun)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9: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