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徐霞客游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文章别集。明徐弘祖作。弘祖号霞客,故名。二十卷。现存部分,仅及全书六分之一。除描写东南各地名胜风光如天台、雁宕、黄山等外,多为大西南边远地区纪游之作。描写细腻,风格多样,或清峭出俗,或雄肆奔放,或淡雅娟秀,《游黄山记后》、《游雁宕山日记》诸篇尤脍炙人口。是明末最优秀游记散文集。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整理本。 ☚ 谭友夏合集 琅嬛文集 ☛ 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是中国最早一部野外考察记录的地理名著。明末徐霞客经30多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上有重要成就。第一,喀斯特地区的类型分布和各地区间的差异,尤其是喀斯特洞穴的特征、类型及成因有详细的考察和科学的记述。仅在中国广西、贵州、云南3省区,他亲自探查过的洞穴便有270多个,一般都有方向、高度、宽度和深度的具体记载,初步论述其成因。他是中国和世界广泛考察喀斯特地貌的卓越先驱。第二,纠正了文献记载的关于中国水道源流的一些错误。如否定自《尚书·禹贡》以来流行1000多年的“岷山导江”旧说,肯定金沙江是长江上源。第三,观察记述了很多植物的生态品种,明确提出了地形、气温、风速对植物分布和开花早晚的各种影响。第四,调查了云南腾冲打鹰山的火山遗迹,科学地记录与解释了火山喷发出来的红色浮石的质地及成因,对地热现象的详细描述在中国也是最早的,对所到之处的人文地理情况,包括各地的经济、交通、城镇聚落、少数民族和风土文物等,也作了不少精彩的记述。他在中国古代地理学史上做出超越前人的贡献,特别是关于喀斯特地貌的详细记述和探索,居于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 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是详细描述和研究我国西南地区岩溶地貌的地理著作。明徐宏祖撰。徐宏祖不仅是我国对石灰地貌进行大规模考察研究的第一人,而且也是世界上研究石灰岩地貌的先躯。他在本书中,用了五分之四的篇幅描述和研究我国西南地区的岩溶地貌。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系统记述和研究岩溶地貌的科学文献。 《游记》在作者生前未及整理成书,去世后,由季梦良整理成篇。最早的抄本是崇祯十五年(1642)王忠纫手校、季梦良续成的稿本。后来,作者家乡遭受清兵浩劫,加以辗转传抄,原稿缺失很多。乾隆四十一年(1776),族孙徐镇才将其刊刻成书,此时距作者去世已130多年,原稿已经所剩无几。《游记》的抄本很多,刻本和校本也不少,如嘉庆十三年(1808)叶廷甲的刻本、1928年丁文江增绘36幅旅行路线图的《睛山堂贴》本、集成图书公司印本、扫叶山房印本、万有文库本和国学丛书本。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诸绍唐、吴应寿整理的《徐霞客游记》,分别采用乾隆四十一年(1776)徐镇刻本、季会明抄本为底本,参校徐建极、陈泓清、杨名时等7家抄本整理而成,使《游记》更多地恢复了原来的面貌,是目前最好的版本。该书卷首有作者像、手迹和季会明、徐建极抄本书影及岩溶地貌图片多幅,精装本附徐霞客旅行路线图39幅。 徐宏祖(1586-1641),字振之,号霞客,南直江阴县(即今江苏江阴)人。自幼“特好奇书,侈博览古今史籍及舆地志、山海图经以及一切冲举高蹈之迹。”(陈函辉:《徐霞客墓志铭》)他应试失败后,决心挣脱科举枷锁,从事他真正感兴趣的古今史籍和舆地图经的研究,并开始了他向往已久的“问奇于名山大川”的生活。为了考察祖国的山河大地,他自22岁开始出游,30多年间,东渡普陀,北历燕冀,南涉闽粤,西北登太华,西南游边疆,足迹及于今江苏、浙江、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16个省区及京津沪等地。崇祯十三年(1640)他在云南丽江境内身染重病,才被人送回家乡。次年去世。 徐霞客的旅行考察生活是十分艰苦的。为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他“不避风雨,不惮虎狼,不计程期,不求伴侣以性灵游,以躯命游”(《徐霞客游记》潘耒序),所到之处皆是人迹罕至的穷山僻壤。他登危崖、攀绝壁,涉洪流,探洞穴,不是奔波在川流峡谷之中,便是往来于崇山峻岭之间。他在路途中,曾两次遇盗,四次绝粮,数次出生入死,几度陷入绝境。但是,他“旅途不忧,行误不悔,瞑则寝树石之间,饥则啖草木之实”(同上)。不论白天如何劳累,环境如何艰苦,他著述从不间断,露宿野外时,就点燃松枝,在火把下写作。终于给后人留下这部珍贵的野外考察记录。 本书10卷,约80余万字。日记体裁,按时间记载作者游踪及研究心得。卷1游天台山(2次)、雁宕山(2次)、白岳山、黄山、武夷山、庐山、九鲤湖、嵩山、太华山、太和山、游闽、五台山、恒山的日记;卷2是浙游、江南游、楚游日记;卷3粤西游日记;卷4黔游日记;卷5—10(上)滇游日记,卷10(下)附编。本书最重要、最富有地学价值的内容是对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地貌(即岩溶地貌)的描述和研究。在石灰岩地区内,由于水的溶蚀作用,形成了许多突起离奇的孤峰的峰林,造成了千姿百态的地下裂隙和空洞,以及各种圆洼地(又名斗淋)和落水洞。有的圆洼地积水,便成为潭和池。书中不仅对这些岩溶地貌作了生动逼真的描写,而且对这些地貌的发育形态和形成原因也有正确的解释。在高温多雨的石灰岩地区,由于地下水的溶蚀和碳酸钙的重新结晶作用,常常形成一些特殊的地貌形态,如钟乳石和石笋等。徐霞客开创了研究这类地貌形态的科学,即岩溶学的分支洞穴学的先河。作者十分重视对岩溶的观测和研究,曾先后深入100多个岩洞考察和探险,有些大的岩洞,还不止一次地深入其中,反复进行观测,直到了解其内部的复杂结构为止。例如他对桂林七星岩整个山体和复杂的洞穴体系作过两次全面考察,并且对其中15个岩洞的方位、分布、形状、结构、特征等作过详细描述。1953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曾经对七星岩岩洞作过实地科学勘测,对《游记》记述的洞穴方向、结构、形态、特征作过仔细研究。结果表明,除部分洞穴分支未被徐霞客发现外,《游记》记述的内容完全真实可靠。本书对溶岩学的贡献,不仅在于对个别石灰岩地貌现象所作的孤立观察,更重要的是它对我国西南部整个石灰岩的地区分布、岩右性质、地质构造和区域特征所作的综合论述和研究。这一创举要比欧洲人爱士倍尔在1774年的研究早130多年,比瑙曼在1658年对石灰岩地貌的分类早两个多世纪。 本书自然地理学价值是多方面的。它对于河流水文的观察和推断,对于河流侵蚀作用的记述和论证,对于确认金沙江是长江上游,论证江源长而河源短,对于考证南北盘江并非发源于一山,都有所发现和贡献。有关人文地理的内容也不少;它对于西南地区农业、手工业、交通业运输、民族分布、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皆有所记。 明代以前,记述我国西南地区地理情况的文献不多,除《岭外代答》、《桂海虞衡志》等屈指可数的几部志书外,其他古籍很少。至明朝末年,滇、黔、川、桂的大部分地区仍是不毛之地,依然在难以驾驭的西南土司控制之下,与中原地区音讯难通,联系很少,地理情况究竟如何,往往不甚了了。本书比较系统地记载这一广大地区的山川形势、气候、植物、风土人情,填补了这项空白,故而较为珍贵。在徐霞客之前,我国的地理志书皆着重叙述疆域沿革、行政建置、风土物产、古迹名胜等,山川虽有类目,但叙述支离破碎,内容较为贫乏,很少系统描述岩石、水文、植物、气候等各种自然地理现象,更少探索与其有关的自然规律和科学原理。本书与大多数地理志书不同,绝大多数内容皆偏重于记述自然地理现象,并注重揭示与之有关的内在因素和客观规律,因此在我国地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书与过去大多数地理著作不同,它不是书斋的产物,而是徐霞客利用野外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在考察途中写成的作品。在当时的地理学的各个学科都还处于萌芽状态,又无任何仪器设备可以借助的情况下,徐霞客根据个人观察所得而作的推论,大多与近代科学原理相符合,这是极为不易的。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说:“《徐霞客游记》读来并不像十七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例像是一位二十一世纪的野外勘察家所写的考察记录。”(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5卷第22章)《游记》的文学价值也是很高的,钱谦益称它“当为古代游记之最”,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钱谦益《嘱徐仲昭刻游记书》,《徐霞客游记》卷10[下])奚又溥夸它“其笔意似子厚,其叙事类龙门”。(《徐霞客游记》卷10[下]《奚序》)是我国游记文学中佳制名篇,较范成大的《石湖居士骖鸾录》和陆游的《入蜀记》有过之而无不及。 徐霞客游记游记。明徐弘祖(1586—1641)撰。十卷(或作十二、十三、二十卷)。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今属江苏)人。年幼博览古今图经地志,因明末党争剧烈,不肯入仕,刻意远游。自二十二岁出游,三十年间,足迹遍十六省,据观察所得,计日按程记载成书,凡六十余万字。卷一为游天台山日记、游雁宕山日记等十七篇,五十一岁以前之游踪。卷二至末卷,载五十一岁以后西南之行,二十余篇。内容包括山川源流、地形地貌考察,岩石、洞壑、瀑布、温泉的搜奇剔胜,动物、植物生态的比较,手工业、居民点、物价的记录,民情风俗、民族关系、边陲防务的记述等。开辟了我国地理学上实地考察、系统观察、描述自然的新方向。如经雁宕山实地考察,证明雁湖之水与大龙湫无关。在楚南,登九疑山头,找到了“五涧纵横,交会一处”的三分石分水岭,证实其为潇水、岿水、池水的分水处,三水均注入湘江,纠正了历代志书和当时流传性的一些错误记载和看法。尤其对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地貌及其分布、类型、成因等考察,具有重大科学价值,是世界最早关于岩溶地貌的珍贵文献。原稿遗失,经季梦良、王忠纫、李寄等整理。乾隆年间江阴陈泓《游记诸本编次略》,保留了有关版本情况重要资料。1928年丁文江主持编写了徐霞客旅行路线图三十六幅和《徐霞客先生年谱》。192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搜集各种版本及明钞残本,重新校点并出版。有乾隆四十一年徐镇刊本, 《国学基本丛书》本。侯仁之《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社会科学战线》1980、1)和褚绍唐《<徐霞客游记>及其历史意义》(《历史教学问题》1982、5)可供参考。 《徐霞客游记》明代地理著作。作者徐弘祖,号霞客。1607年开始游太湖,此后30年专心从事旅行,北至燕晋,南至云贵、两广,历游16个省区。沿途考察地理形势,山川风貌,乃至风土人情、矿石物产等等,以日记形式逐日记载,开创地理学系统地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病逝后,由季会明等人整理成书。共62万多字,包括名山游记(占7%)、西南游记(占91%)、专题论文和诗文(占2%),描述的内容以地貌、水文、植物居多,也是最富有地理学价值的部分。它是世界上第1部广泛系统地记载和探索喀斯特地貌的巨著。书中关于石灰岩地貌的考察和研究,早于西方学者2个世纪。本书文笔生动,既是地理学文献,又极富文采。 徐霞客游记 054 徐霞客游记地理文献。明代徐弘祖著。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约60多万字。作者经过30多年旅游实践,足迹遍于今华北、华东、华南、东南沿海及西南等地,按日记游。去世后由季梦良、王忠纫编次成书。原文为日记体。后有散佚。由丁文江整理的游记,正文前有《徐霞客先生年谱》1篇,原文19卷,末卷录诗文及其他资料,附图1册,36幅。游记内容大部分是西南和边疆考察记录或论述,对地理、水文、地质、地貌、动植物、经济、文化及风土人情等有大量记载。特别是对石灰岩地区的岩溶地貌的描述和研究是世界上最早研究石灰岩地貌的科学文献。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新版行世。 ☚ 河防一览 天下郡国利病书 ☛ 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xuxiake youji明代地理名著。徐弘祖(号霞客)著。原著已有散佚,经后人编次,今残存十卷(世传本尚有十二卷、二十卷数种),六十余万字。主要按日记叙述作者1607~1640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地质、地貌、喀斯特、水文、植物、物候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开辟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认识自然的新方向。对西南地区地理,提供不少稀有资料。特别是对石灰岩地区喀斯特地貌的考察和研究贡献更大,如对洞穴、地下暗河、峰林、落水洞、石钟乳、石笋等的形态、结构、成因等,都作了生动而确切的描述或正确的解释。其有关石灰岩地区的研究早于欧洲的瑙曼(Naumann)200多年。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说:“他的游记读来并不象是17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象是一位20世纪的野外勘测家所写的考察记录。他不但在分析各种地貌上具有惊人的能力,而且能够有系统地使用各种专门术语,……这些专门术语扩大了普通术语的含义。对于每一种东西,他都用步或里把它的大小尺寸仔细地标记出来,而不用含糊的语句。”这部著作不仅被我国学术界公认是内容丰富的地理文献,在国外学术界也获得很高的评价;同时,由于其文笔生动,记述精详,也是很好的文学作品。 ☚ 禹迹图 天下郡国利病书 ☛ 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明代游记。十卷。明末徐霞客撰。徐霞客(1586—1641),原名宏祖,字振之,别号霞客。江阴(今江苏江阴)人。自幼酷爱博览古今地志,不求仕进,而问奇于名山大川。从二十二岁起至五十六岁,几乎每年都外出游历。足迹所至,东到浙东普陀山,西抵云南腾冲,北达河北蓟县的盘山,南至广东罗浮山,遍及当时十四省,即今江苏、浙江、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十六个省区和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徐霞客游记》就是他毕生大部分行屐所至和观察所得的日记体的游历记录。 ☚ 东西洋考 肇域志 ☛ 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明代散文家、地理学家徐霞客写的一部游记。它既是一部地理学著作,又是一部游记文学作品。《游记》对祖国广大地区山川形胜、岩石地貌、水文气象、生物矿产、居民风俗,均有系统翔实的记述。他以亲眼所见的事实,修正了许多古代地志沿误的地方,破除了若干迷信臆说。《游记》是一部博大宏丽的文学作品。写景记事,都从真实中来,具有浓厚的生活实感,如《楚游日记》一则,写景状物,力求精细,远较前人游记细致入微,如《滇池日记十》对腾越州硫磺塘的描写,词汇丰富,敏于创新,不因循守旧,善于比喻,形象生动,全书词藻富丽,写景时注重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给人留下强烈的美感。写景时亦注意表现人的主观感觉。写景状物常运用动态描写或拟人手法,使描写对象人格化、性格化。由于描绘手段丰富,使得徐霞客的游记文章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性,具有持久的审美价值。此外,他在记游的同时,还常常兼及当时各地的居民生活、风俗人情、少数民族的聚落分布、土司之间的战争兼并等等事情,多为正史所不载,具有 一定历史学、民族学价值。 ☚ 姜斋诗话 花间集 ☛ 徐霞客游记明徐弘祖(别号“霞客”)撰。世传本有十卷、十二卷、二十卷数种。作者生平游历北至燕、晋,南及云、贵、两广,足迹几遍天下,将所观察逐日记录,分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去世后由季梦良等整理成书,其中特别对西南地区岩溶地貌的记述,早于欧洲约两个世纪。文学价值也很高,有“古今记游第一”之称。 徐霞客游记中国第一部系统记载石溶地貌的巨著,杰出的地文学报告,也是全世界观于石灰岩地貌演化学说的开创之作。比欧洲最早研究喀斯特地形早100多年,比对喀斯特地形作系统分类的劳曼(C.Nauman)早200多年。写于17世纪上半叶的明朝后期,著作旅行家徐霞客的遗作,全书记载69万字,有关岩溶地形部分56万字,占全游记的4/5。书中对岩溶地形有3方面的显著贡献:1.拟定岩溶地形的类型及名称;2.岩溶地形发育的地区性差异;3.对岩溶地形成因的分析,指出中国西南地区峰林石山的分布是东止湖南道州,西起云南罗平,南延广西境内。还指出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纠正了1000多年来岷江是长江上游的说法;导出流程和流速的关系,如“程愈近,则流愈急”的道理。 徐霞客游记明徐弘祖(号霞客)作。二十卷。原作散佚,现存仅其1/6。详细记述所游各地山川形胜、岩石地貌、水文气象、生物矿产、居民风俗,既为地理科学名著,又是游记散文专集。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整理本。 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游记文学作品,徐霞客作。是一部卓越的地理学著作,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也是一部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千古奇书”。作者用日记体写的记游散文,篇幅巨大,内容丰富多采,文字清新奇丽。写景记事真实,具有浓厚的生活实感,毫无虚构痕迹;文笔细密,使描写对象有了质感和立体感。善用五光十色的彩笔,描写大自然的瑰丽多姿,山、水、竹、木、岩、穴、沟等种种奇观,如诗如画,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真切动人,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性,且具有永久的审美价值。被后人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校点本《徐霞客游记》。 ☚ 牡丹亭 三国志演义 ☛ 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12卷。徐霞客是古代著名的游记散文家,其文结构精妙,记述生动,风格多样,在游记文学中具有重大影响。有《四库全书》本。 ☚ 徐宏祖 徐霞客游记 ☛ 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褚绍唐、吴应寿整理。以乾隆本与过去从未刻过的原始抄本为底本校点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 徐霞客游记 周顺昌 ☛ 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丁文江编。民国十七年(1928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印刷发行。全书分上下两册。编者根据《图书集成》铅印本、沈松泉之新印本、扫叶山房之石印本及蒋汝藻,叶景所藏清初抄本,加以校勘厘订,编辑成书。其中粤西游记一、二、三,乃作者徐宏祖在明崇祯十年(1637年)游历广西三十多个府、州、县时所记述的各地山光水色、关隘要津、地质地貌、风物民情、物产资源情况。相当一部分是土司统治地区的情况。是研究明代壮族社会历史的难得的参考书。 ☚ 平桂纪略 嘉庆广西通志 ☛ 徐霞客游记xu xia ke you jiXu Xiake’s Travel Notes 《徐霞客游记》xu xia ke you jiXu Xiake’s Travel Notes,known for its detailed and accurate information on geography as well as local customs and habits→徐霞客 (Xu Xiake) 徐霞客游记古代著名游记。明代徐弘祖撰。六十余万字。现印本为万历四十一年(1613)至崇祯十二年(1635)间游历之记述,近年又有原稿发现。作者在湖南、广西、贵州和云南等地,详细地考察了我国西南地区岩溶的分布、类型、成因和利用,是世界上岩溶考察的最早文献。作者通过实地考察,肯定金沙江为长江上源,纠正了历来以岷江为长江上源之谬误。作者在《游记》中还有大量关于农业、手工业、矿产、交通等记载以及苗、瑶等少数民族经济、历史、地理和风俗的叙述。这些都是很珍贵的资料。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