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徐孝穆集笺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徐孝穆集笺注 徐孝穆集笺注诗文集注本。六卷。南朝陈徐陵撰,清吴兆宜注。徐陵的诗文集,《隋书·经籍志》著录三十卷,久佚不传。此本系后人从《艺文类聚》、《文苑英华》等书中采掇而成,共分六卷:卷一为赋、诗、表、檄、启,卷二、三为书,卷四为序、碑,卷五为碑、颂、铭、哀、策文、墓志、卷六为诏、策、玺书。所辑诗文并不完备,如《艺文类聚》卷七七所引《四无畏寺刹下铭》、《文镜秘府论》西卷所引《陇头水》“陇头流水急”一首,均未加收录。吴氏此注集众手而成,非一人所作,第六卷又无注,由其同里徐文炳加以补注,名曰备考,附于卷末。注释主要是交代词语的出处,采择颇广,但取裁时有不当之处。例如《走笔戏书应令》诗“轻寒入锦巾”的“锦巾”,应是佩巾,由下“偏自着腰身”一句可证,而注却误解为头巾,不嫌其繁地引用《傅子》关于袁绍等将帅着缣巾、魏武帝裁缣帛以为帢一节文字加以说明。又如《鸳鸯赋》“既交颈于千年”一句,当本《玉台新咏》所载之《古绝句》:“南山一桂树,上有双鸳鸯;千年长交颈,欢爱不相忘。”属于可注而未注。此外,对《陈武帝即位诏》、《陈武帝下州郡书》及《让右仆射初表》、《让左仆射初表》等文的作者归属问题,亦未作考辨。尽管此书存在一些缺点,“然笺释词藻,亦颇足备稽考”(《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又是迄今为止唯一的《徐陵集》注本,对于研究徐陵的作品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扬州艺古堂刊本。 ☚ 何水部诗注 庾子山集注 ☛ 徐孝穆集笺注 徐孝穆集笺注吴兆宜笺注。《四库全书》本。 ☚ 徐仆射集 温子昇 ☛ 徐孝穆集笺注 诗文别集注本。六卷。南朝陈徐陵撰,清吴兆宜笺注。初刊于清康熙年间。 徐陵,字孝穆,谥章。生于梁天监六年(507年),卒于隋开皇三年(583年)。东海剡(今山东剡城县)人。梁武帝大通二年官东宫学士,旋迁尚书度支郎。太清二年(548年)以通直散骑常侍职使西魏,被扣不归。入南朝陈为五兵尚书。历官散骑常侍、御史中丞、吏部尚书、尚书左仆射、左光禄大夫、太子少傅等职。世称徐仆射。著《徐孝穆集》三十卷,多散佚。另编有诗集《玉台新咏》。吴兆宜,字显令。生卒年不详。吴江(今江苏)人。康熙中诸生。曾笺注《庾开府集》、《徐孝穆集》、《玉台新咏》、《才调集》及《韩偓诗集》。今只有徐、庾二集,余并亡佚。 本书六卷,计收诗、赋、文等一百二十一篇首。其中卷一有赋一篇、乐府十八首,诗二十二首、表七篇、移檄三篇、启七篇;卷二有书十一篇;卷三有书二十三篇;卷四有序一篇、碑七篇;卷五有碑二篇、颂一篇、铭三篇,哀册文一篇,墓志二篇;卷六有诏六篇、文三篇、玺书二篇。卷首有徐陵本传,末附徐文炳补辑《徐孝穆备考》一卷。 徐陵早年与其父徐摛及庾肩吾、庾信父子出入东宫,写作风格冶艳的“宫体诗”,在当时有“徐庾体”之称。今传诗作四十余首,多为应制之作和艳诗,题材狭窄,内容贫乏,艺术上也较少突出之处。但其中也有一些可读之作,如《长相思》二首写思妇的愁绪颇为细腻;《山池应令》、《新亭送别应令》等诗,亦为较好的写景诗。其诗中较有价值的是另外一些作品。拟乐府《出自蓟北门行》,写从军将士立功沙场的决心,风格遒劲,意气豪迈;《关山月》二首,写战士的辛苦及其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其一后二句“战士今如此,从军复几年?”流露出厌战情绪和对连年战乱的谴责之意;《刘生》一诗,则对怀才不遇者表示同情;《别毛永嘉》为晚年之作,风格与他诗大不相同:“……白马君来哭,黄泉我讵知?徒劳脱宝剑,空挂陇头枝。”悲老伤别,朴素中富有真情实感,历来为人所称道。 徐陵是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骈体作家,现存作品中骈体应用文所占比重最大。梁末到陈的许多军檄诏策多出其手。这些文章一般都写得辞藻华美、音节和谐。《南史》称“其文颇变旧体,缉密巧丽,多有新意”,对后来骈体文有一定影响。骈体文中比较优秀的是他羁留北方时所写的一些书信,其中颇多兴亡之慨,可谓声情并茂。例如写给北齐大臣杨愔的信,以婉转的口吻严正驳斥他被扣北齐的种种借口,申诉自己应当南归的理由,有条有理,逻辑性很强,结尾沉痛哀切,极富抒情性。另一封《在北齐与宗室书》则真切流露出自己被留异国,不得南归的愁苦心情。《玉台新咏序》绮绝精工,也是一篇为人传诵的佳作。 明代屠隆称庾信为“人间之鸾鷟”,称徐陵为“天上之麒麟”,二人齐名,但徐陵笔力不如庾信遒劲。庾信后半生被强留北地,内心常怀悲愤之情,文中自然流露出苍凉悲慨之气。徐陵回南以后,陈代统治者对他颇为优礼,其现存文章又多是为人代笔,往往在技巧上下功夫,注重辞藻及对仗,同时喜用典故,而真情实感却很少流露。尽管如此,《南史》仍誉之为“一代文宗”。 笺注本“主于捃拾字句,不甚考证史传”(《四库全书总目》),于一些旧说之误,略而不言。故其后倪璠笺注本出,此本遂不甚流行。但本书笺释词藻,也有可资备稽者。 《南史》称徐陵诗“被之华夷,家藏其本,后逢丧乱,多散失。存者三十。”《隋书·经籍志》亦著录三十卷。《陈书》谓徐集经过离乱之后,到唐代还有十卷。明屠隆评点《徐庾合集》本《徐孝穆集》即为十卷本,比吴笺注本少十首(篇),卷帙分合亦与吴本不同。《四部丛刊》所收即屠本。另有民国八年(1919年),民国十八年(1929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明崇祯间张溥刊《四库全书》本,《四库全书荟要》本,为《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之一种,题《徐仆射集》,一卷。 吴注本版本较多,有清徐文炳增补,乾隆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振宜堂本,扬州艺古堂本,光绪二年(1876年)广东翰墨园本等等,皆六卷。本书为康熙间困学书屋刊本。 徐孝穆集笺注 徐孝穆集笺注6卷,陈徐陵撰,清吴兆宜注。此集为《四库全书》所收。《隋书·经籍志》载陵集本30卷,久佚不传。此本乃后人从《艺文类聚》、《文苑英华》诸书内采掇而成。其集旧无注释,兆宜既笺庾信集,因并陵集笺之,未及卒。其同里徐文炳续为补辑以成是编。此集收其赋作只《鸳鸯赋》1篇。此为咏物之赋,借鸳鸯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受到著名文学家钱钟书的赞赏。 ☚ 陈后主集 沈炯集 ☛ 徐孝穆集笺注诗文注。南朝陈人徐陵(507—582)撰。清吴兆宜笺注。六卷。陵有《玉台新咏》已著录。徐氏原集久佚,此本为后人据《艺文类聚》、《文苑英华》等书采辑而成,徐文绮丽,与庾信齐名,世称徐庾体。《陈书》本传称:“缉裁巧密,多有新意。自有陈创业,文檄、军书及禅授诏策,皆陵所制,为一代文宗。”吴兆宜笺注《庾信集》之后,又注释徐集,未完,由同乡徐文炳续注成书。是集考订详实,笺释词藻,亦可备考稽,故与所注《庾信集》并传于世。附备考一卷,清徐文炳撰。有《四库全书》本、《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四部备要》本。 徐孝穆集笺注六卷。南朝陈徐陵 (507—583)撰。清吴兆宜 (约1672前后在世)笺注。徐陵字孝穆,东海郯 (今山东郯城)人,徐摛子。八岁能文,十三岁通老庄,其诗文与庾信齐名,号 “徐庾体”。入陈,历任尚书左仆射、丹阳尹、中书监。据《陈书·徐陵传》:“其文颇变旧体,缉裁巧密,多有新意。每一文出手,好事者已传写成诵,遂被之华夷(指广泛流传于南、北朝),家藏其本。后逢丧乱多散失,存者三十卷。”新旧 《唐书》著录有《徐陵集》三十卷,但唐代已散佚不存。北宋《崇文总目》著录《徐陵文集》二卷。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徐孝穆集》一卷,并注:“本传称其文丧乱散失,存者三十卷,今唯诗五十余篇。”《宋史·艺文志》著录《徐陵诗》一卷。此本系后人据《艺文类聚》、《文苑英华》等书所辑,有明人屠隆评点本 《徐孝穆集》十卷 (与 《庾子山集》十六卷合刊),共赋、诗一卷,文九卷。又有明人张溥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 《徐仆射集》二卷,卷一赋、招、策文、玺书、表、移文、檄,卷二启、书、序、碑、颂、铭、哀策文、墓志、文、乐府、诗。清人吴兆宜笺注本即用屠隆本为底本,卷次略加合并。吴兆宜曾注《玉台新咏》、《才调集》,又注 《徐孝穆集》等。唯有徐、庚二集刊版行世,其余仅抄本流传。徐集六卷中吴兆宜只完成了前五卷,后徐文炳续笺第六卷,名曰《备考》,附载吴注本六卷之末。吴注是徐集迄今惟一的注本,虽捃拾字句,不甚考订史传。然笺释词藻、亦颇足备稽考,故至今与所笺庚集并传。有《四库全书》本、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排印本 (据吴注原刻本校刊)。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