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形声字谱︱序四 相逢何能误相识——绕不过去的形声字 序四 相逢何能误相识——绕不过去的形声字 高考遭遇形声字 请指出下列四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不同的一组: A. 拜谒\\枯竭 冲锋枪\\冲激波 恣意妄为\\千姿百态 B. 陨石\\功勋 倒胃口\\倒栽葱 崇山峻岭\\怙恶不悛 C. 梗概\\田埂 迫击炮\\迫切性 瓜熟蒂落\\啼笑皆非 D. 篆书\\椽子 空白点\\空城计 愚公移山\\向隅而泣
以上是2009年全国普通高考的语文试题 (湖北卷)。 这道试题的24个考点中, 除了冲、倒、迫、 空是“一字多音”外, 其余都是同声符形声字的异读。 2009年全国普通高考 (广东卷) 的第一道题, 部分考字形, 部分考字音。 其中: 概况\\愤慨, 咽喉\\哽咽, 憧憬\\瞳孔, 荟萃\\猝然, 燥热\\烦躁, 也是考形声字的异读。 所谓“形声字的异读”, 就是同一声旁(或称“声符”)构成的形声字, 读音有所不同。 2009年全国普通高考 (江西卷) 的第一道题,有16个加点的字,其中14个是形声字,考的也是形声字的异读。如“赡养”的“赡”,很容易与“瞻仰”的“瞻”, 儋县(海南省)的“儋”读混。赡、瞻、儋还有檐、澹,都是以“詹”为声符的形声字。 与“湖北卷”不同的是,“江西卷”异读字不在卷内而在卷外。湖北卷的“恣意妄为\\千姿百态”、 “陨石\\功勋”,列出了同声符的形声字,“江西卷”的试题只考“趑趄不前”的“趑”,“殒身不恤”的“殒”, 另一些以“次”、以“员”为声符的形声字可能就在考生的头脑里。 …… 高考之所以注重形声字的异读现象,是因为形声字的异读现象很普遍,很复杂,一不留神,就会被声符字的习惯读音,或同声符的其他形声字读音所误导,这不仅仅是中学生遇到的问题。 2008年5月12日, 随着半个亚洲的颤抖, 一个冷僻的汉字, 浸透了全世界华夏儿女的泪水。这个字, 左边是三点水(氵), 右边是“文”。 属“左形右声” 的形声字。起初, 香港凤凰电视台的“锵锵三人行”读如“纹”(wén)。 中央电视台读如“问” (wèn)。作为一个独立的字, “文” 可以读第二声wén, 也可以读第四声wèn, “文过饰非” 的“文”, 海峡那边的词典是读第四声的。作声符, 可以读第二声, 生成的形声字有蚊、纹、 雯; 可以读第三声,如紊、抆; 可以读第四声如 “汶”。 山东 “汶水” 的 “汶” 是读wèn的。发生八级大地震的“汶川”的“汶”是不是也读wèn呢?字典上没有说。按《康熙字典》, 按宋朝人编的《集韵》, “汶川”的“汶”是要读如“岷” (mín) 的。它处于岷山之中, 岷江两岸。在这里, “汶” 与 “岷” 是相通的。 《夏本纪》 “岷山” 就曾写作“汶山”。据东晋学者刘昌宗考证, “文”也确有mín之音。这个音,至今尚保留在忞、旻、 闵、悯等形声字中。不过, 目前海峡两岸的字典中 “汶” 只有一个读音, 读如“问”是有“典”根据的。 重提一个 “文” 字的诸多读音, 不是想为 “汶川” 的 “汶”正音, 某个字的读音主要的不是“从古”而是“遵时”。 重提一个“文” 字的诸多读音, 是想说明形声字读音的复杂。 复杂到连电视台的“铁嘴”都难以吃准。 但是, 现代汉字90%以上是形声字。形声字的异读问题是绕不过去的。既然“遭遇” 了, 我们只有认真地研究它, 想办法掌握它。不过, 要郑重声明的是, 《形声字谱》是研究形声字的一些资料与心得,不是考试用书。如果有哪位考生得到了, 请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形声字的集结 作为个体的形声字是在一个漫长的历史期内零散出现的, 而且在一个相当于欧洲大陆的国度里使用了几千年, 音、形、 义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作为形声字研究工作的第一步, 是把声符相同的字集结在了一起。 目前,有按偏旁部首集结字群的字典, 有按音序检索的字典,但还没有一部以形声字声符为核心的字书。要把流散了数千年的形声字找在一起是艰难的。好在上世纪30年代, 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沈兼士先生主编出版了一部《广韵声系》。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根据现代汉语的实际情况作了点补充与调整。首先, 对形声字进行“身份认证”。有些声符字或读音发生了变化, 或字形发生了变化, 或读音字形都发生了变化。如“扔”与“仍”究竟是会意字还是形声字, 不查清“乃”字的来历, 就难以认定。有些形声字原本是一“母”(声母、韵母) 所生的 “兄弟姐妹”, 已被不同的字典收在了不同部首或不同音序之下。 千百年来, 经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的多次“整容” 和大批量的简化, 有些声符字已变得面目全非了, 而有些本不相干的字却“整”得有如孪生兄弟。对这部分形声字, 有的要“寻根问祖”, 有的要进行必要的“亲子鉴定”, 以便形成一部母系血统相对纯正的形声字“字谱”。当然,形声字的声符与形(意)符有些并不能截然裂开。文字学家唐兰(1901—1979,浙江嘉兴人) 说: “每一个形声字的声符,在原则上,总有它的意义, 不过,有些语言, 因年代久远, 意义已茫昧。” (《中国文字学》85页)凡“意义已茫昧” 的可认作声符; 凡表意明显, 而读音又已经严重异化的,可认定为非形声字。形声字的异读现象 从集结的形声字的现代汉语读音来看,一个声符字所产生的形声字的读音与声符字的读音并不完全相同,有的甚至完全不同。据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统计,在7000个现代通用汉字中,能依靠声旁来表示现代读音的约39%。不完全相同者,或是声母韵母相同, 声调不同;或是韵母相同, 声母不同; 或是声母相同, 韵母不同, 大体可分为近音、邻音、邻近音。如果把蚊、纹、雯之类同音字看成是孪生兄弟, “雯”与“紊”之类近音字是亲兄弟、堂兄弟,那么,“雯”与“闵”之类就是表兄弟了。它们彼此之间或多或少总有些相同的“基因”。完全不同者,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声符字本身就不止一个读音。明代张自烈说: “一字有数音,有十数音,未可执一音限之。”(《正字通》270页) 有的声符是几个不同的字整合为一个字。字形合一了,各自读音却没有变。有的本是表意的形符, 省略变形后转成了声符。有的字作声符时用的是古音与方言,如我们的“我”,作声符时用的是武三思的方言。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形声字的异读规律 我们在逐字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形声字的异读是有规律可循的。其规律主要有: 多音对应律 一字多音是汉字的固有特点。以多音字作声符,对应生成的形声字读音各不相同。如开篇提到的“文”。 近似律 汉字的读音的音素有声母、韵母和音调,其中任何一个音素的细微变化便产生了近似音。 1.声调变化。汉字普通话设定了阴、 阳、上、去四声。声母韵母完全相同,声调不同产生近似音,如方(阴平)、房(阳平)、仿(上声)、放(去声)。 2.声母的变化。 《现代汉语拼音方案》按发音部位,将21个声母分为六组:b、 p、 m、 f(唇齿音);d、 t、n、l(舌尖中音);g、 k、 h(舌根音);j、 q、 x(舌面音); zh、 ch、 sh、 r(舌尖后音);z、 c、 s(舌尖前音)。每一组发音部位大体相同,只是发音方法(主要是送气力度)略别。同一声符生成的形声字韵母相同,发音部位相同只是方法微别,便形成了近似音,如“帜” (zhì)、 “炽”(chì)、 “识” (shí)。 3.韵母的变化。现代汉语有单韵母6个。按口形分为“四呼”,可一气呵成。声母相同、韵母相邻形成近似音。 现代汉语有复合韵母29个,声母相同, 复合韵母的基本成分相同或其中主要元音相同、相邻,读音相近。如“猫”、 “锚”同以“苗”为声符。 声符字韵母相同, 声母虽有添加与丢失读音相近。如“无”与“抚”; “甲” 与 “鸭”。 还原律 1.声符字被部分省略,文字学上称为“省声”, 只有还原后才能得其本音。如“珊瑚”的“珊” 不是以“册”为声符, 而是以“删”(省)为声。 2.不同字源的字被整合为一个符号, 只有还原各自的本来面目才能得其本音, 如“开”、“研”、“刑”。 3.讹误与混淆。 “裁” 的声符字本为 “才”, 现在变成了“十”;祗, 以“氐”字之形,读“氏”字之音。 假借律 1.字义相同,借音不借形。如“打”本是以“丁”为声符的形声字,《唐韵》读如“顶”,因其义与“挞”相近,借“挞”之音。 “挥”,《说文》:“奋也,从手,军声。”本读“军”,因与“麾”义相近,借“麾”之音。 2.多音字作声符,借形不借音。如“敌”与“适”,繁体分别为“敵”与“適”,简化时“敌”只借“舌”形,不借“舌”之音。 方言律 方言是相对于普通话而言的。普通话是在元代以后逐步形成的。方言“定格”在声符里便产生了异读。如“屈”以“出”为声符,不读chū而读qū,“掘”不读chū而读jué是受楚方言的影响;“腻” 以“贰”为声符,不读èr,而读为nì,是受客家方言的影响。霓、��、倪不读ér, 而读为ní,是受吴越方言的影响。 “星” 以“生”为声符,不读shēng而读xīng,是受粤方言的影响。这种情况以地名、姓名较普遍。有些声符字既有普通话的读音,也有方言音,如嘉、袈、枷、珈、伽、痂等字以“加”为声符,用的是普通话北方音; 而咖(咖喱)、伽(伽马)读gā, 吸收的是南方音。一般来说,南方方言与普通话之间声母有某种对应性。南方方言多舌根音, 舌根音加介音往往便成了舌面音。伽马的“伽”读gā,舌面音读jiā。江门市的“江”,广东人读为gāng,普通话读jiāng。舌面音j、 q、 x与舌尖前音z、 c、 s,舌尖后音zh、 ch、sh也有对应关系。南昌话把“猪”说成“菊”; 把“处” 说成“去”;把“暑”说成“许”。卷舌音都读成了舌面音。 “侄女”,广东人讲普通话往往说成了“妓女”,而江浙一带又说成“自女”。 方言,究其实是古代官话与地方话形成的“杂交水稻”。今天的普通话是元代以后逐步形成的,元代以前的古代语音随人口的南迁流向了南方。秦始皇留在岭南的五十万将士带去的声音,是今天粤语的基础。讲客家方言的客家人其祖先就是魏晋时代的中原人。南宋人曾 “错把杭州当汴州”, 今天的杭州话也许是“中原音韵” 的活化石。我们可以从南方方言里找到许多古音,把方言律改称“古音律” 亦无不可。 比照律 形声字是在通假字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基本方法是寻找同音字, 比照同音字造出新字。 如 “狐狸” 与 “瓜” 素无瓜葛,“狐” 以 “瓜” 为声符, 是比照 “瓠” 或 “弧” 而来的。 跚,是比照“珊”而来的; “玻” 是比照“波” 造出来的。 现将研究的初步成果贡献给大家,请指正。钟焕懈 2009年8月 |
☚ 形声字谱︱序二 《形声字谱》重新构建了形声字谱系 徐渭张瑞图行草书字典 ☛ 000115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