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彝陵之战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彝陵之战

彝陵之战Yiling zhizhan

三国时孙权与刘备因争夺荆州在彝陵(又作“夷陵”,今湖北宜昌市东)地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战役。荆州是当时的战略要地,关系孙、刘双方的生存与发展。赤壁之战中,刘备轻易占领荆州的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孙吴一直耿耿于怀。建安二十一年(216),当刘备夺取益州后,孙、刘经过一番较量,暂时达成妥协:以江夏、长沙、桂阳归孙吴,而南郡、零陵、武陵归刘备。然而,荆州之争并没有结束。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荆州守将关羽出兵攻取曹魏襄阳,进围樊城。时连日暴雨,汉水泛滥,曹军主将于禁所督七军尽被困没水中。关羽俘获于禁及曹军步骑兵3万,一时威震华夏。曹操为解樊城之围,许割江南地封孙权,令孙权攻击关羽后方。孙权原来就在图谋夺取荆州,遂派大将吕蒙智取南郡和荆州首府江陵,又击溃关羽军队,擒杀关羽父子。孙、刘关系至此完全破裂,终于酿成彝陵之战。蜀汉章武元年(221)七月,刘备为重新夺取荆州、替关羽报仇,不听大臣劝阻,也拒绝孙权的和议,发动对孙吴的大举进攻。蜀军先锋吴班、冯习率4万人攻破巫县(今湖北巴东),直进秭归(今湖北秭归)。次年初,前军推进到彝陵,而刘备亦亲自率军深入吴境,立行营于猇亭(今湖北宜都北)。蜀军从巫峡至彝陵,立屯数十,“树栅连营七百余里”(《三国志·魏书·文帝纪》),气势颇壮。面对蜀军攻势,孙权派名将陆逊为大都督,率领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等,士卒5万,迎击蜀军。吴军开始处于劣势,当刘备一再派兵挑战时,陆逊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不出。有些将领竟以为陆逊胆怯畏敌,他也不为所动,严令坚守阵地,不准擅自出兵。从年初至六月,蜀军毫无进展,却逐渐暴露出弱点来。由于天气燥热,将士疲惫不堪,士气低落,戒备松懈。这时,陆逊及时抓住战机,下令采用火攻。吴军士兵各持茅草一把,接近蜀营时,以茅草点火烧营。40多座军营,顷刻之间变成一片火海,蜀军仓皇逃窜,全线崩溃。将领张南、冯习战死。刘备仓促间逃上马鞍山(今湖北宜昌西北六十里),陆逊领追兵四面攻击,蜀军死者万余人。当晚刘备乘夜色掩护逃遁,幸得驿站士卒焚烧军械铠甲阻断追兵,才逃回了白帝城(今四川奉节)。彝陵之战使蜀汉遭到惨重的失败,史称蜀军“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飘流,塞江而下”(《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刘备不听劝阻,凭感情用事,又不善用兵,彝陵之败,乃咎由自取。败归白帝城的第二年,刘备羞愧发病而死。

☚ 赤壁之战   诸葛亮 ☛
彝陵之战

彝陵之战

一称猇亭之战,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东吴夺取荆州、杀死关羽以后,吴蜀联盟破裂,蜀汉政权被封闭于三峡之内。刘备称帝后,急欲夺回荆州,准备与东吴决战。诸葛亮虽然主张维持吴、蜀联盟,但因刘备态度坚决,不敢极言劝阻。赵云极力劝谏说: “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死,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也” ( 《三国志·蜀志·赵玉传》)。也没能改变刘备的主张。黄初二年 (221) 七月,刘备率四万余人,在 “武陵夷” 的支持下,声势浩大地沿长江出巫峡,收复巫县、秭归等地,直扑江陵。治中从事黄权对刘备说: “吴人悍战,而水军沿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尝寇,陛下宜为后镇” ( 《三国志·蜀志·黄权传》)。刘备没予理采,反而派黄权去指挥江北军队。巫峡至夷陵 (今湖北宜昌东) 间六七百里,江岸两侧高山连云,地形复杂。刘备凭恃这种不利地形与东吴作战。黄初三年 (222) 二月,刘备军队沿长江南岸缘山截岭,推进至夷陵,舍舟登陆,在江南岸处处结营,“树栅连营七百余里”,兵力极度分散。刘备亲率主力屯营于夷陵猇亭 (今湖北宜都北长江北岸之古老背) 派军向吴军挑战。东吴大都督陆逊集中五万优势兵力,坚守不出。黄初三年 (222) 六月,蜀军将士疲弊不堪,陆逊乘盛夏火攻蜀军。蜀军前锋大败,刘备退保马鞍山 (今湖北宜昌西北),陆逊督促吴军四面围攻,蜀军又损折上万。刘备乘夜突出重围,退到秭归,再退回白帝城 (今四川奉节东),不久发病不起。陆逊纵兵追击,连破蜀军四十余营,挺进到巫县始停。史称蜀军“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飘流,塞江而下。备大惭恚,曰: ‘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 ( 《三国志·吴志·陆逊传》)诸葛亮事后感叹地说: “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 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三国志·蜀志·法正传》)。这表达了他不同意出兵攻吴的想法

☚ 孙权进攻合肥   曹丕伐吴 ☛

彝陵之战

又称猇亭之战。三国时吴、蜀争夺荆州的战役。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例之一。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战杀蜀将关羽,占领荆州。汉章武元年(221年)刘备为夺回荆州,借口为关羽报仇,亲率几十万人攻吴。蜀军进秭归、越彝陵(今湖北宜昌东),连战连捷,深入吴境五六百里,自巫峡至彝陵设置几十个军营,急于速战。孙权派陆逊率兵五万迎敌。陆逊以逸待劳,坚守七八个月不战。次年,见刘备处处设营,兵力分散,蜀军疲惫,士气低落,乃由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发起反攻,利用火攻,大破蜀军40余营。刘备尽失舟船器械,水步军资,狼狈逃至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北)。

彝陵之战

三国时期,孙权吴军在彝陵(今湖北宜昌境内)一带大败刘备蜀军的作战。蜀汉昭烈帝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率几十万大军攻吴,意在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孙权求和不成,遣陆逊率军5万相拒。蜀军顺长江而下,锐不可挡。陆逊主动撤兵集中于彝陵、猇亭(今湖北古老背)地区,以逸待劳,相机决战。双方在上述地区相持半年之久,蜀军频繁挑战,吴军不应。蜀军速战不成,舍舟就陆,处处连营,兵力分散,兵困懈怠。陆逊见机组织反击。先以火攻破蜀一营,继令水、陆诸军并进,击破蜀将张南部。然后,封锁江面,扼住夷道(今湖北宜都),火烧蜀军连营40余座。刘备败退彝陵西北马鞍山。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歼蜀军数万,缴获全部军资。刘备收集余部由秭归(今属湖北)退回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次年病亡。

彝陵之战

彝陵之战

亦作夷陵之战,三国时期吴、蜀之间所进行的一次大战。建安二十四年(219),孙权攻杀蜀将关羽于章乡 (今湖北当阳县东北),占领荆州。221年,刘备亲率大军伐吴,沿长江,自巫峡,至彝陵 (今湖北宜昌东),“树栅连营七百余里”,并得“武陵蛮” 的支援,声势浩大。东吴大都督陆逊先坚守不出,直待蜀军疲惫,才在猇亭(今湖北宜都北长江北岸)与蜀军决战,利用火攻,大破蜀军前锋。刘备退保马鞍山 (在今宜昌市西北),再退至秭归、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陆逊纵兵追击,连破蜀军40余营。史称蜀军“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飘流,塞江而下” (《三国志·陆逊传》)。翌年四月,刘备病死在白帝城。

☚ 赤壁之战   六出祁山 ☛

彝陵之战yi ling zhi zhan

Battle of Yiling (famous battle in which the weak army of the Kingdom of Wu defeated the strong army of Kingdom of Shu in 222 during the Three-Kingdom Period)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3: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