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彗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彗星星名。參見“彗”。《漢書》司馬相如《大人賦》:“垂旬始以爲㠁兮,曳彗星而爲髾。” 彗星 秋七月,有星孛①入于北斗。 《春秋·文公十四年》 孛彗也,既见而移入北斗,非常所有,故书之。 《春秋·文公十四年》晋·杜预注 [注]①星孛:古书经常把彗星称为星孛或彗孛,还有称埽(扫帚)星等。 【评】彗星的出现是较罕见的天象,我国古代的人们早就注意它了。据统计,从殷商时代至清末,有关彗星的记录不少于三百六十次。我国可靠的彗星记录开始见于《春秋》,这也是世界公认的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元延元年七月辛未,有星孛于东井,践五诸侯①,出河戍北率行轩辕、太微,后日六度有馀,晨出东方。十三日夕见西方,犯次妃、长秋、斗、填,蜂炎再贯紫宫中。大火当后,达天河,除于妃后之域。南逝度犯大角、摄提,至天市而按节徐行,炎入市,中旬而后西去,五十六日与苍龙俱伏。 《汉书·五行志下》 [注]①五诸侯:星名。 【评】据推算,这是一条记载甚为详细的哈雷彗星纪事。为此,它深受外国天文学家赞赏。天文学家欣特(Hind)就是根据这条纪事,推算了彗星的轨道,知道当时轨道和黄道的交角为十度(而现代约为十八度),由此他提出了“哈雷彗星轨道和黄道斜交的角度是古狭今宽”的理论。 建安二十三年三月,孛星晨见东方二十馀日,夕出西,犯历五车,东井、五诸侯、文昌、轩辕、后妃、太微,锋炎指帝坐。 《后汉书·天文志下》 【评】因这颗彗星正好出现在罗马皇帝麦克林纳(Empesor Maclinus)被刺那年,所以西史对出现的这颗彗星也有记载,但在纪事中仅记为“非常可怕的星”;而我国《后汉书》对此所载即明确又翔实,这是西史所没有的,也是不可相比的。 开成二年二月丙午,有彗星于危,长七尺馀,西指南斗;戊申在危西南,芒耀愈盛;癸丑在虚;辛酉,长丈馀,西行稍南指;壬戌,在婺女,长二丈馀,广三尺;癸亥,愈长且阔;三月甲子,在南斗;乙丑,长五丈,其末两岐,一指氐,一掩房;丙寅,长六丈,无岐,北指在亢七度;丁卯,西北行,东指;己巳,长八丈馀,在张;癸未,长三尺,在轩辕右不见。凡彗星晨出则西指,夕出则东指,乃常也。未有遍指四方,凌犯如此之甚者。 《新唐书·天文志二》 【评】这条纪事不仅描述了彗星诸日出现情况,还对它的指向、彗尾长度都记载下来。尤其是写出了这颗彗星遍指四方现象,实属罕见。据推算,这是哈雷彗星,文中又述其彗尾分两岐现象,也是历次哈雷彗星所没有的。外国天文学家根据这条纪事,进一步证实了“哈雷彗星轨道与黄道斜交的角度古狭今宽”的理论是正确的。 嘉靖二年……。十年闰六月乙巳,彗星见于东井,长尺余,扫轩辕第一星。芒渐长,至翼,长七尺馀。东北扫天樽,入太微垣,扫郎位,行角度。东南扫亢北第二星,渐敛,积三十四日而没。 《明史·天文志三》 【评】据推算,这是公元一五三一年的哈雷彗星纪事。《法国天文学》一书作者曾利用这一记载,经过考核,称这颗彗星正如中国彗星纪事所言,位置恰在三台郎位南方约五度。可见我国彗星记载很真实可靠。更值得一提的是,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就是参考这条中国彗星纪录,预言这颗彗星约七十六年出现一次,后预言应验,这彗星从此便被命名为哈雷彗星。 彗星huìxīng一种围绕太阳运行的星体,拖着扫帚状长长的发光尾巴。俗称扫帚星。 彗星huìxīng〈名〉一种绕着太阳运行的天体,当接近太阳时,背着太阳的一面常带着像扫帚一样的长光。 彗星(2次) 古人以为彗星像帚,是扫除邪秽的象征。登九天兮抚~《歌·少》 擥~以为旍兮《远》 彗星huì xīng星名。又名孛星、长星、欃枪等。绕太阳运行,彗核后曳长尾,星呈云雾状,故俗称扫帚星。旧谓彗星主除旧布新。《左传·昭公十七年》:“彗,所以除旧布新也。”又《昭公二十六年》:“且天之有彗,以余秽也。”或者以为其出现又为重大灾难的预兆。《少司命》:“登九天兮抚彗星。” 古代名物 > 占相類 > 象占部 > 星曜 > 彗星 彗星 huìxīng 亦稱“掃星”。星名。數寸大小,長或竟天,有五種顏色。象占中以爲妖星之屬,主掃除,是兵起,大水之兆。《晉書·天文志》:“彗星,所謂掃星。本類星,末類彗,小者數寸,長或竟天。見則兵起,大水。主掃除,除舊布新。有五色各依五行本精所主。史臣案、彗體無光,傅日而爲光,故夕見則東指,晨見則西指。在日南北,皆隨日光而指。頓挫其芒,或長或短,光芒所及則爲災。” 古代名物 > 天象類 > 天體部 > 雜星 > 彗星 彗星 huìxīng 亦稱“彗”。環繞太陽運行或行經太陽附近之雲霧狀天體。分彗髮、彗核、彗尾三部分。彗尾形如掃帚,由隕石與冰狀物質組成。當彗星接近太陽時,因太陽光輻射和太陽風的作用,便形成彗髮和彗尾。彗星分周期性和非周期性兩種。舊謂其主除舊布新,或又以爲重大災難之兆。我國古代有豐富的彗星記録。《春秋·文公十年》“秋七月(公元前613年),有星孛於北斗”,是世界上現存第一次關於哈雷彗星之記載。彗星既爲泛稱,又爲分類之一種。《左傳·昭公十七年》:“彗所以除舊布新也。”孔穎達疏:“彗,埽箒也。箒所以埽去塵,彗星象之。”《公羊傳·文公十四年》:“孛者何? 彗星也。”宋·丁謂《談録》:“真宗即位,有彗星見於東方,真宗恐惧。”明·王鏊《震澤長語·象緯》:“正德初,彗星掃文昌。臺官曰:應在内閣。” 彗星【同义】总目录 欃枪彗星毛头星扫帚星孛笤帚星 彗星huì xīng〖名词〗 常见星 常见星牵牛织女星:灵匹 双星 牛女 女牛 ☚ 各种星 银河 ☛ 彗星沿扁长轨道绕太阳公转的小质量天体,俗称“扫帚星”。至今发现约1600颗彗星,质量为1014~1019 g,95%以上的质量集中于彗头明亮的彗核内。彗核周围的气体—尘粒球形区称彗发。太阳风作用拖出的长彗尾可达1×106 km,甚至更长。 彗星 211 彗星俗称“扫帚星”,汉族认为它是不祥之物,“彗星东出,有寇兵,旱”。 ☚ 石敢当 狐黄仙 ☛ 彗星 彗星huixing俗称“扫帚星”,通常象云雾状,离太阳近时便成为拖着长尾巴的形状。彗星绕太阳运行有三种轨道:椭圆形、抛物线形和双曲线形。只有椭圆轨道的彗星是作周期性的运动,离开太阳还可以再回来。如著名的哈雷彗星76年回归一次,近日距8800万公里,远日距达到53亿公里,轨道偏心率0.967,是很扁的椭圆。靠近太阳时,它的尾巴长达2亿公里,可以扫过地球,但对地球没有损害。1986年曾回归一次,位于昴星团附近,整夜可见,下一次回归就得76年以后了。此外,著名的周期彗星还有恩克彗星,周期只有3年106天,而且轨道在缩小,最亮可达5等星。比拉彗星,周期6.6年,1772年被发现,到1846年分裂成两颗,现已成为碎片,只能看到的是在仙女座出现的流星雨。掠日彗星,已观测到8颗,其中一颗周期8800年,在1680年穿过太阳日冕,比满月还亮100倍,彗星离太阳表面23万公里却未被太阳烧毁。彗星的结构可分为彗核、彗发和彗尾。彗核是头部中央的核,圆而明亮,核周围稀疏的云状是彗发,主要由水、氨、甲烷、氰、氮、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组成。有一些彗星在彗发外还有一层氢原子组成的彗云,彗尾是彗核后面拖着的长尾巴,只有接近太阳受热时,一部分尘埃从彗核与彗发中喷出,被太阳光压作用,向后形成尾巴。因为彗星体积很大,但质量都集中在彗核,所以平均密度很低,当彗尾扫过地球时,对地球不会有破坏作用。 ☚ 小行星 流星 ☛ 彗星 彗星huixing沿着扁长的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小质量天体。其亮度和形状均随离太阳的远近而发生显著的变化,远离太阳时象恒星,只能看见反射阳光的彗核。接近太阳时,彗核周围出现云雾状彗发。离太阳足够近时,出现背向太阳的彗尾。在天文学中,彗星用符号“ 彗星起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难题,看法很多。但最盛行的是原云假说。这一假说是荷兰天文学者奥尔特根据长周期彗星轨道半长径多在3万~10万天文单位(1天文单位是指日地间平均距离,约合1.496×108千米),他认为在太阳系边远区有个“彗星云”,估计那里有1011颗彗星,其总质量略大于地球。它们长期远离太阳,由于受邻近恒星引力摄动的影响。使其中一些脱离太阳系,而使另一些走进太阳,成为人们可以观测到的彗星。近年来的许多观测事实都对奥尔特的原云假说有利。 ☚ 卫星 流星 ☛ 彗星 彗星huixing太阳系中的一种天体,它们围绕太阳运行。彗星的体积都很大,但都很稀薄,由一些小石块、砂粒和冻成冰块的气体组成。当彗星运行到太阳附近时,冰块就化作稀薄的气体和尘埃,被太阳光的压力推向后方,形成一条长长的、形状像扫帚一样的尾巴,称为彗尾。由于彗尾的形状,彗星也被叫做扫帚星。彗星围绕太阳运行的轨道都比较扁,运转的周期很长。最大、最著名的彗星是哈雷彗星,它绕太阳的运转周期是76年,在地球上每隔76年才能看到它一次。 ☚ 流星 四季 ☛ 彗星 彗星Huixing俗称“扫帚星”,绕太阳运行、质量较小,通常像云雾状的天体。一颗形态发展较完整的彗星包括彗核,彗发,彗尾三部分。彗核和彗发合起来称为彗头。彗核是由冰和尘埃冻结在一起的团块,有人说像一个‘脏球’。主要成分有氢、二氧化碳、氨、甲烷、氰、氮、钠分子及尘埃等混合物。密集而明亮,形状呈圆形,是彗头也是彗星的核心部分。彗核在绕太阳公转时也在自转。其自转轴和轨道面相垂直。彗发是包围在彗核周围的云雾状汽体,近于球形,无明显边界,是彗星接近太阳时由彗核中蒸发出来的气体和微小尘粒。彗发的体积随着与太阳的距离而变化,距太阳越近体积越大,亮度也越大。彗尾是由彗头向太阳相反方向延伸的气体形成的亮带。据观测一些彗星的彗发外面还包围着氢原子构成的云,叫彗云。实际上并不是每个彗星都具有相同的形状,它们的差异很大,有的头部明亮还带有一个更亮的核;有的没有彗发;有的头部蓬蓬松松;有的拖着一条长尾,有的有两条甚至更多,也有的没有彗尾。同一颗彗星的形状在其运行过程中,随着与太阳距离的变化,形态也不相同。离太阳远时,只有一个彗核,看起来是个模糊的斑点。当它运行到离太阳约三个天文单位时,开始出现彗发,亮度也随之增加。距太阳2个天文单位时,出现彗尾。距太阳约1.5个天文单位时彗发最大,过了近日点,形态变化与接近太阳时相反。彗星的体积很大,彗核体积大约从几百米到五十公里。短周期彗星的彗核直径在2—4公里之间,长周期彗核直径在50—60公里之间,平均密度为1克/厘米3,彗核集中了彗星质量的90%以上。彗发的直径可达十万公里到一百万公里,而且其体积随距太阳的距离而有较大变化。彗星可能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天体。但彗星的质量很小,其彗尾虽然很长,其气体很稀薄。彗星每经过太阳一次就要消耗掉一些物质,使彗星的寿命有限,一般彗星有几千年或几十万年历史。彗星绕太阳运行轨道一般有椭圆、抛物线和双曲线三种形状,沿抛物线和双曲线轨道运行的彗星,多为来自宇宙深处的过客,一旦离去便永远不再回来,叫非周期彗星。在椭圆轨道上运行的彗星叫周期彗星,其周期短于200年的叫短周期彗星,周期大于200年的叫长周期彗星。因此彗星平时并不多见,周期最短的恩克彗星周期为3年106天。借助望远镜每年只能看到几十颗彗星。著名的哈雷彗星的周期平均76年,其近日距离0.587天文单位,远日距离35.33天文单位,轨道偏心率为0.967。靠近太阳时它的彗尾长达2亿公里,扫过地球时对地球没有任何损害。彗头直径40万公里。哈雷彗星的质量约为十万亿吨。它绕太阳一周,要损失20亿吨物质,等于剥去一层200厘米厚的‘皮’,这只是其总质量的很小一部分,它还会存在很久。 哈雷彗星的轨道 ☚ 月球 流星 ☛ 彗星中国古代称“妖星”、“孛星”、“蓬星”等,俗称“扫帚星”。沿扁长轨道绕太阳运行的云雾状天体。形状随离太阳的远近变化,远时为发光的小斑点,近时出现彗尾。一般由彗头和彗尾组成:彗头中心较亮冰冻体为彗核,核外由核蒸发出的气体和尘埃组成的云雾包层为彗发;彗发变大后可成为背向太阳的彗尾,密度极小,有时可长达上亿公里。最著名的有哈雷彗星、恩克彗星、比拉彗星。科胡特克彗星和掠日彗星等。 彗星comet 彗星绕太阳运行的一种星体,又名“天棓”。楚天文学家甘德早有记载: “扫星见东北,名曰天棓。”(《开元占经》卷85《天棓》章引“甘氏曰”)彗星接近太阳时,形成庞大的彗尾,形似扫帚,故俗称为“扫星”或“扫帚星”。古人多以为彗星出现显示凶兆,因又称为“孛星”。长沙楚帛书《天象》篇中,就先后记有“天棓”与“孛”,并谓“天棓将作伤”于某地。《汉书·五行志》:“孛者,恶气之所生也。谓之孛者,言其孛孛有所妨蔽,闇乱不明也。”《楚辞》的《九歌·少司命》和《远游》,也分别记述了“彗星”。这都反映了楚人对彗星的观察、认识水平。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