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脂浸渍纸贴面resin impregnated paperoverlaying将专用纸浸渍热固性树脂溶液并干燥成胶膜纸,再经热压使其覆贴在人造板表面的过程。是人造板进行表面加工的一种方法。其原理是利用胶膜纸上的树脂所具有的粘结性和流动性,经过压机热压将纸张直接粘贴在人造板表面,与此同时在表面形成一层封闭坚固的树脂膜。这就省去了热压前人造板表面需要涂胶和热压后表面需要进行油饰处理的工序,不仅简化了生产工艺,而且用料省、耗能低,也节省了大量的冷却用水。 树脂浸渍纸贴面用于人造板工业生产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首先在硬质纤维板上得到应用,以后扩展到刨花板贴面。当时是用三聚氰胺—甲醛树脂浸渍纸张,在多层压机上采用冷上压—热压—冷下压的长周期生产工艺进行生产,热压周期为30~35分钟。由于热压时间长,人造板压缩率很大,内胶合强度降低,各板间的厚度均匀性难以控制,产品表面常出现碎裂情况。随着快速固化并具有一定塑性的改性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的研制成功,以及具有特殊装卸机构的单层热压机的出现,60年代末期开始采用热上热下的短周期贴面新工艺。它因有耗能少、成本低、产品质量好等优点而得到迅速发展。短周期法的典型热压工艺条件是: 单位压力2~3兆帕,热压温度170~190℃,热压时间30~50秒。生产周期约1分钟左右。短周期法生产由于热压工艺条件的局限,它不能直接生产表面光泽度很高的产品,只适于生产柔光产品;被覆贴的人造板的厚度必须在8毫米以上,否则在卸压时会出现人造板鼓泡或分层。 采用短周期法进行人造板浸渍纸贴面时,需每面一张浸渍纸,如果只贴单面,产品会产生翘曲而无法加工和使用。只需单面装饰时,背面要用浸渍过树脂的牛皮纸平衡,装饰纸和牛皮纸的定量均为80~120克/平方米,浸渍干燥后的树脂含量控制在纸重的130~150%。这样高的上胶量要保证浸渍均匀,必须采用两次浸渍。两次浸渍可以是同一种树脂,也可以是两种树脂,第一次可浸渍脲醛树脂,干燥后的上胶量占纸重的40~60%,第二次再浸渍改性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由于脲醛树脂比较便宜,流动性较好,既可降低成本,又可保证产品质量。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的改性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在树脂合成时加入含有—NH2基的酰胺类化合物或含有—OH基的醇类化合物,参与树脂反应达到改性目的;另一种方法是在三聚氰胺一甲醛树脂内混入另一种树脂,如用丙烯酸树脂来达到改性目的。树脂在浸渍时还要配入各种助剂,如固化剂、渗透剂、消泡剂、脱模剂、溶剂等,以保证工艺的顺利进行和产品质量。 除了使用氨基树脂作为浸渍树脂外,早在60年代还使用邻苯二甲酸二丙烯酯树脂(DAP)。这是一种游离基反应树脂,在反应过程中不产生小分子,可采用热上热下的加压工艺,其加压工艺为单位压力1~1.5兆帕,温度为130~150℃,热压时间为5~15分钟。DAP树脂具有成型压力低,产品耐老化、耐热,绝缘性好,并具有一定的柔性,可弯曲、不易开裂等优点。因浸渍时必须以酮类或苯类有机溶液作溶剂,故成本较高。产品主要用作仪器仪表的外壳。 还有一种以功能性加工为主要目的树脂浸渍纸贴面人造板——水泥模板,是使用适于浸渍的牛皮纸浸渍酚醛树脂,干燥成酚醛胶膜纸,再经过热压覆贴在人造板表面。这种模板的耐水性较好,并可改进脱模性,从而增加了模板的复用次数。 浸渍纸贴面产品具有耐热、耐污染、耐老化及一定的耐磨性,产品主要用于制作板式家具及建筑和船舶的内装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