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道导弹弹头由火箭发动机推送到一定高度和速度后,沿预定自行抛物体轨迹自行飞向目标的导弹。世界上第一种弹道导弹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研制成功的V-2导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核技术、火箭技术、自动控制、电子计算机以及新结构、新材料的发展,弹道导弹成为一种重要进攻性武器。弹道导弹通常按射程分为: (1)洲际弹道导弹(ICBM),射程大于8000千米(有的国家把射程大于5000千米的弹道导弹统称洲际弹道导弹); (2)中远程弹道导弹(IRBM),射程在3000~5000千米之间;(3)中程弹道导弹(MRBM),射程在1000~3000千米之间;(4)短程弹道导弹(SRBM),射程小于1000千米。按用途可分为战略、战役(战区)和战术弹道导弹。按发射方式可分为地地和潜地弹道导弹。按发射方法又可分为热发射和冷发射两种。弹道导弹通常采用垂直发射,按最小能量弹道飞行。但有些情况下,也可采用低弹道和高弹道飞行。 弹道导弹 弹道导弹dandao daodanballistic missile大部分飞行弹道是只受地球重力作用的椭圆弹道、只有小部分弹道是有动力飞行弹道并且受到制导的一类导弹。亦称弹道式导弹。 弹道导弹按发射器的类型分为陆基、海基和空基弹道导弹三大类;按作战使命通常分为战略和战术弹道导弹两大类,而俄罗斯分为战略、战役-战术和战术弹道导弹三类。 弹道导弹是一种重要的进攻性武器。洲际弹道导弹、潜射弹道导弹和战略轰炸机构成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威慑力量。弹道导弹的主要战术技术性能指标包括:射程、战斗部重量与威力、命中精度、发射准备或作战反应时间、发射器生存能力、弹头突防能力和可靠性。 弹道导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德国V-2导弹的基础上发展的。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和中国等20多个国家先后装备过60多种型号的弹道导弹,装备数量超过9000枚。20世纪90年代仍在服役的弹道导弹型号有20多种。弹道导弹经历了“近程—中程—远程或洲际”、“单级—多级”导弹的发展过程。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第一代弹道导弹使用液体推进剂,从地面发射,发射准备时间长,生存能力低,命中精度差,还不能满足作战使用要求。从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弹道导弹的发展重点转向固体导弹,固体地地和潜地弹道导弹开始得到发展,液体导弹也改用可贮推进剂,从地下井发射或地面车载机动发射,使性能有了较大提高。60年代中到70年代,战略弹道导弹着重解决突防和生存能力,开始出现多弹头导弹,特别是分导多弹头导弹。潜地弹道导弹,特别是携带分导多弹头的潜地弹道导弹受到更多的重视。战略地地弹道导弹采用加固地下井或陆地机动发射方式,战术地地弹道导弹的越野机动能力和作战使用灵活性也有显著改善。苏联的固体导弹技术和弹头小型化技术突破得较晚,弹道导弹是按“固液并举、以液为主”的方针发展的,携带分导多弹头的地地和潜地弹道导弹大都仍使用可贮液体推进剂。1972年5月,美国和苏联在签订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的同时,就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的某些措施签订了临时协定,这促使弹道导弹的发展进入了提高质量的新阶段。70年代末,随着国际形势、特别是美苏关系的缓和,美苏部署的弹道导弹在数量上已经远远超过了实际需要,使得有可能限制、削减甚至消除某些弹道导弹。1979年6月,美苏签订了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1987年12月,美苏签订了中导条约,并按条约要求在3年内全部消除各自的中程弹道导弹和中短程弹道导弹。 ☚ 巡航导弹 地地导弹 ☛ 弹道导弹ballistic missile 弹道导弹ballistic missile 洲际~ intercontinental ballistic missile (ICBM)/卫星发射的~ satellite-launched ballistic missile(SLB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