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弧菌属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弧菌属Vibrio

弧菌科(Vibrionaceae)。革兰氏阴性,极生鞭毛的弧状细菌。大小0.5μm×1.5~3.0μm。单个或偶尔联成S形或螺旋形。一根端生鞭毛或具丛生鞭毛,大多数能运动,只少数种不运动。菌体通常在不良环境条件下形成原生质球体。不抗酸。无荚膜。在标准营养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迅速。有机营养型,呼吸代谢及发酵作用,发酵有机物产酸不产气。氧化酶(+)。无色素(或黄色)。V.P.反应(+)。通常由硝酸盐形成亚硝酸盐,兼性厌氧菌。最适温度范围为18℃~37℃,pH值的范围6.0~9.0,最适NaCl浓度通常为3.0% 。DNA中G+C的mol数为0.40~0.50。通常对酸度,2,4-二氨基-6,7-异丙基喋啶和新生霉素敏感。常生活在淡水或海水中,也有生存在人和动物消化道中,其中有些种对人和其他脊椎动物(鱼)致病。模式种为霍乱弧菌(V.cholerae)。

弧菌属vibrio

系一类革兰阴性短小弯曲菌。此属细菌种类繁多,分布在土壤与水系中。呈弯曲弧形、逗点形,多分散排列,偶可连结成S形与螺旋状,菌体一端有单鞭毛,运动活泼。此属细菌大部分不致病,但亦有致病菌,主要为霍乱弧菌,可引起霍乱与副霍乱。

弧菌属vibrio

系革兰阴性菌属,主要有霍乱弧菌、副霍乱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亦称嗜盐菌)。其形状短小,弯曲如逗点状或弧状,多单个分散排列,偶有两个细菌相连成S形。菌体一端有一根鞭毛,运动活泼。为需氧或兼性厌氧。广泛分布在自然界中,水中多见。已发现100多种。多数为腐物寄生菌,少数为病原性弧菌。可引起霍乱、副霍乱等。

弧菌属

弧菌属

弧菌属(Vibrio)是形态短小、弯曲如弧状的革兰阴性菌,分散排列,偶而相互连接呈S状或螺旋状。大多菌体一端有单鞭毛,运动活泼。有菌毛。无芽胞或荚膜。需氧或兼性厌氧。在一般培养基中,多数生长良好。DNA的G+C含量为40~50%。弧菌属包括100多种弧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尤以水中多见。对人和动物不致病者,一般称为水弧菌。引起人类疾病的主要有霍乱弧菌、E1Tor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另一些称为不凝集弧菌,亦偶可导致霍乱样疾病或轻度腹泻。此外,尚有一些能引起动物疾病,如麦氏弧菌引起鸡霍乱样病。Heiberg根据自然界各种弧菌对甘露糖、蔗糖及阿拉伯胶糖的发酵作用,将所有弧菌分为6群。后来又发展至8群(表1)。霍乱弧菌的两种生物型及少数不凝集弧菌都属于第Ⅰ群,属于Ⅱ~Ⅷ群者大多为不凝集弧菌。

表1 Heiberg的弧菌分类法

群别甘露糖蔗糖阿拉伯胶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弧菌属均具有鞭毛(H)和菌体(O)抗原结构。鞭毛抗原特异性低,为弧菌属各菌共有。菌体抗原特异性高,按菌体抗原可将弧菌分成6个血清群。其中霍乱弧菌的两种生物型均属第Ⅰ群; 凡不被第Ⅰ群抗血清凝集的弧菌均属第Ⅱ~Ⅵ群,这些弧菌称为不凝集弧菌。
霍乱弧菌(V. cholera) 是霍乱的病原菌。1966年国际弧菌命名委员会将霍乱弧菌分为两种生物型,一为古典生物型,即霍乱弧菌; 另一种称为E1 Tor生物型,即E1 Tor弧菌,最先在埃及E1 Tor地区发现,故名。是过去所谓的副霍乱病原体。两型的生物学特性大多相同,区别点见表2。

表2 霍乱弧菌生物型别鉴定试验

试验项目霍乱弧菌
古典型El Tor型
VP试验
对羊红细胞溶血试验
鸡红细胞粘附试验
-
-
-
+(多数)
+(多数)
+(多数)
多粘菌素B敏感试验
第Ⅳ组噬菌体裂解试验
第Ⅴ组噬菌体裂解试验
敏感
+
-
不敏感
-(多数)
+

新从病人分离出的霍乱及E1 Tor弧菌,形态比较典型。长1~3μm,宽0.3~0.6μm。菌体弯曲如弧形或逗点状。经人工培养,易失去弧形,可呈杆状,不易与其他肠道杆菌区别。需氧。耐碱不耐酸,在pH8.8~9.0的碱性蛋白胨水或碱性琼脂平板中生长良好。上述培养基既有利于本菌的生长繁殖,又能抑制其他菌的生长,可达到选择性的分离培养。两种生物型均能发酵蔗糖、甘露糖,不发酵阿拉伯胶糖,个别菌株能缓慢发酵乳糖,产酸不产气。霍乱红反应阳性,但其他非致病性弧菌亦有此种反应,故无特异性。对热及消毒剂的抵抗力弱,在55℃湿热中15分钟即死亡。按1份漂白粉加4份水的比例处理病者排泄物1小时,0.1%高锰酸钾处理蔬菜、水果30分钟,均可达到消毒目的。对酸抵抗力尤低,在正常胃酸中最多能存活4分钟。对四环素、氯霉素及链霉素敏感,其中以四环素疗效较好。按菌体抗原特异性差异,两种生物型均属于弧菌的第Ⅰ群血清群,按型特异性抗原的不同,又各分为3种不同的血清型:
❶原型(Inaba,稻叶型),抗原构造为A、C;
❷异型(Ogawa,小川型),抗原构造为A、B;
❸中间型(Hikojima,彦岛型),抗原构造为A、B、C。霍乱弧菌有内、外毒素。引起上吐下泻症状的外毒素称为肠毒素。内毒素存在于细胞壁。可刺激人体产生抗菌抗体,但与疾病症状的发生无明显关系。霍乱肠毒素为蛋白质,分子量约84,000,含A和B亚单位。A亚单位分子量为28,000,B亚单位为56,000。B亚单位能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受体 (神经节苷脂,GMI)结合,而A亚单位具有毒性。肠毒素不耐热,56℃30分钟即破坏,不耐酸。注入兔、狗和乳鼠小肠内能引起类似霍乱的症状。能刺激人体与动物产生相应的抗毒素,用甲醛或戍二醛处理可脱毒变为类毒素。在自然情况下,人类是霍乱弧菌的唯一易感者。主要通过污染的水源或食物经口感染。感染后是否发病,与病原菌的毒力、菌量及人体抵抗力有密切关系。霍乱弧菌经口进入消化道,若不被胃酸杀死则到达小肠,借菌毛粘附肠粘膜表面迅速繁殖。细菌不侵入细胞内。繁殖过程中产生肠毒素,其B亚单位与小肠粘膜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而A亚单位作用于细胞膜腺苷环化酶,增强其活性,使细胞内ATP转化为cAMP,后者浓度明显增加,促进细胞内一系列酶反应,致空肠-回盲部肠粘膜细胞分泌功能亢进,血浆中的Na+、K+、Cl-和HCO3-离子与水分不断分泌入肠腔,产生严重的上吐下泻症状。电解质的大量丧失和脱水可导致代谢性酸中毒、无尿、循环衰竭,最终产生休克。如能及时预防治疗,死亡率极低。轻症患者早期在肠道中可出现粪抗体(IgA),第7天左右可在血液中检出抗菌(IgM)和抗毒(IgG)抗体。粪抗体(IgA)出现后可抑制病原菌粘附于肠上皮细胞。病愈后,一些人可短期带菌,一般不超过2周。个别El Tor型菌病例,病后可带菌长达数月或数年之久,其病原菌主要存在于胆囊中。病愈后,对同一血清型菌感染的免疫力较强。急性期病人粪便中有大量病原菌,取材接种于碱性胆盐平板和碱性蛋白胨水中,经37℃培养16~20小时后,挑可疑菌落与多价抗血清作玻片凝集试验,再进一步作生化反应等鉴定菌种。荧光球检查法是诊断霍乱病原菌的一种快速方法。原理为标本中的单个霍乱弧菌在含有相应荧光抗体的液体培养基中经37℃培养4~6小时,即繁殖成有特殊结构的荧光球。在荧光显微镜下,菌球大又亮,在暗绿色视野内发黄绿色荧光。此法比常规培养和鉴定法为迅速,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此外,还可直接在阳性标本中,取出菌球进行分离获得纯培养。在疫区进行人群感染情况调查时,可检查血清中抗菌抗体和抗毒抗体的效价。注射霍乱死菌苗可增强机体抵抗力,但持续期较短,仅3~6个月。口服菌苗和类毒素混合剂,以及营养缺陷型活菌苗是目前研究的重要课题。
副溶血性弧菌 副溶血性弧菌 (Vibrio parahemoly-ticus)是一种嗜盐弧菌,存在海水、海底沉积物及鱼类、贝类中,具有致病性的菌株能引起人类食物中毒。本菌为革兰阴性。常呈杆状、丝状或稍弯曲弧状等多形性。菌体一端有单鞭毛,运动活泼。在无盐蛋白胨水中生长很差,甚至不能生长。在含3~4%氯化钠pH7.5~8.5的培养基中,37℃生长最为适宜。氯化钠浓度高于8%时就不生长。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能使人或家兔的红细胞发生溶血,称为Kanagawa试验阳性。非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则为阴性。经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证明本菌的致病力与溶血能力互相平行。副溶血性弧菌的所有菌株都具有相同的鞭毛抗原,但菌体抗原不同,据此可分为许多不同的血清型。本菌对酸敏感,在食醋中一般5分钟即死亡。不耐热,56℃30分钟死亡。淡水中存活不超过2日,但在海水中能存活47天以上。人进食未煮熟的海产品或污染本菌的盐渍食物可受感染。
☚ 鼠疫杆菌   弯曲菌属 ☛
0001470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8:4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