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祺祥政变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祺祥政变

祺祥政变

又称辛酉政变,晚清叶赫那拉氏发动的宫廷政变。咸丰十一年 (辛酉年,1861),咸丰病死于热河行宫。临终前立载淳为皇太子,以载垣、端华、肃顺等八人为顾命大臣,总摄朝政。载淳即位,以明年为祺祥元年。载淳生母叶赫那拉氏力图取得最高统治权,指使人上奏,请皇太后 “垂帘听政”。肃顺等抗论。那拉氏乃密遣亲信回京召恭亲王奕䜣至热河, 密商政变。并召鸿胪寺少卿曹毓英, 密拟拿问各旨, 以备到京即发。 随后, 奕䜣回京布置。那拉氏下回銮之旨,肃顺、载垣、端华力阻,不成,乃议定,两宫皇太后及载淳先行,由载垣、端华扈从,肃顺则护送梓宫回京。十月两太后抵京, 由奕䜣将载垣、端华革去爵职, 拿交宗人府监押。肃顺护送梓宫至密云, 醇郡王奕𫎸带领番役擒之,械送京师。那拉氏下令将肃顺斩立决,载垣、端华自尽,其余五大臣革职治罪,将载垣等人拟定的皇帝年号 “祺祥”改为“同治”。 恭亲王奕䜣被任命为议政王,并掌管军机处和总理衙门。那拉氏垂帘听政,夺得了实际的最高统治权。

☚ 林清之变   贞度门失火案 ☛
祺祥政变

祺祥政变Qixiang zhengbian

1861年(咸丰十一年) 11月,慈禧太后勾结恭亲王奕訢,在北京发动的宫廷政变,夺取了清政府的最高统治权。又称“北京政变”,因发生在农历辛酉年,也称“辛酉政变”。1861年8月22日,咸丰帝病死于热河行宫(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遗命以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肃顺、御前大臣景寿及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等8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总摄朝政,辅佐年仅6岁的皇太子载淳为帝。8大臣根据咸丰遗诏拥立载淳即位,立即通告留在北京的中央机构和各地方政权,并决定次起改用“祺祥”年号。载淳生母慈禧太后策动东宫慈安太后与肃顺等争权,并与在京的恭亲王奕訢秘密联系。9月初,奕诉勾结掌握兵权的胜保,并取得外国侵略者的默契,以奔丧为名,赶至热河行宫,与两太后密谋政变,然后返回北京布置。10月26日,两太后偕幼帝载淳回京,咸丰帝灵柩则由肃顺另路护送。11月1日,两太后到京后立即召见奕诉等秘密策划。次日发动政变,将载垣、端华、肃顺处死,景寿等5人或革职或革职并充军。并宣布两太后垂帘听政,授奕诉为议政王,兼管军机处。11日,慈禧太后为载淳举行登极大典,正式即皇帝位,废除8大臣拟定的年号“祺祥”,改明年为同治元年。慈禧太后自此开始掌握清政府最高权力达40余年。

☚ 中俄北京条约   中俄勘分西北北界约记 ☛

祺祥政变

又称“北京政变”、“辛酉政变”。1861年(旧历辛酉年)清咸丰帝病死热河(今河北承德)行宫,皇子载淳即位,载垣等八人受遗诏辅政。定翌年改元祺祥。载淳生母慈禧太后勾结恭亲王奕訢于11月利用皇室回京之机,突然发动政变,杀载垣、端华、肃顺三人,其余五人或革职,或充军,废祺祥年号,改元同治。慈禧与慈安垂帘听政。

祺祥政变

祺祥政变

亦称“北京政变”、“辛酉政变”。慈禧太后为夺取清政府最高统治权发动的宫廷政变。1861年8月22日咸丰帝病死热河行宫,6岁子载淳继位。遗诏命载垣、端华、肃顺、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等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定明年改元祺祥。载淳生母慈禧太后为掌握最高统治权, 与在北京的恭亲王奕䜣勾结, 在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于11月1日由热河行宫回到北京,次日发动政变,免去八大臣赞襄政务王大臣职务,由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逮捕并处死载垣、端华、肃顺三人,其他五人革职或充军; 同时任命奕䜣为议政王, 在军机处行走。从此, 慈禧太后掌握了清政府的统治权, 年号由祺祥改为同治。政变后,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公开勾结,镇压太平天国革命。

☚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太平天国革命 ☛

祺祥政变

见“辛酉政变”。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6:3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