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弦板腔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弦板腔戏曲剧种,又名板板腔。流行于陕西乾县、礼泉、咸阳、兴平、武功、永寿、麟游、彬县、长武、甘肃东部等地。因以弦子和板板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约在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前已形成。唱腔为板腔体,有苦音、花音之分。音乐高亢激越,热情奔放。主要伴奏乐器为三弦、二弦子、板胡。传统剧目有400余本,主要取材于历史故事。 弦板腔 弦板腔xiɑnbɑnqiɑnɡ境内主要地方剧种之一。亦称板板腔。因伴奏乐器弦子和打击乐器板子而得名。流行于乾县、礼泉、兴平及陇东地区,为陕、甘两省群众所喜闻乐见。据考证,起源于宋代。清嘉庆五年(1800)前后,弦板腔与道情同台演唱,后单独演出,形成独特剧种。当时有四大名班:咸阳北贺村刘致和班,礼泉张冉村杨五班,乾县薛梅坊朱九班,兴平换印子班。弦板腔剧目语言通俗,内容取材于历史演义、民间故事。音乐豪放激昂,适合表现英雄豪杰一类武打戏。近代形成东、西两路流派。东路以礼泉王天德为首,擅长武打戏,以演唱《封神榜》《西游记》等著称;西路以乾县郝振安、马怀玉、陈文蔚、王正友等为代表,以演三国戏而著名。郝振安后期演传奇戏,唱腔缠绵抒情,1958年第一出《槐荫媒》搬上大戏舞台,座无虚席。同年5月赴西安汇报演出,薄一波副总理、赵伯平省长观看并接见全体演员。1960年乾县剧团易名为乾县弦板腔剧团,同年3月参加陕西省剧种汇演大会后,弦板腔被确定为全省重点培养的五大剧种之一。经过尝试改革,1979年9月《紫金簪》获全省庆祝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二等奖。弦板腔作为皮影演出时,乐队少而精,文武场兼顾,音乐较单调,唱腔通常上下两句反复,二次板与紧板更似说唱性的板壳子。其相同板式的板头和放板后的长过门,多为同一主体曲调的加花变异,句中的小过门,基本上是吹腔旋律的反复变化和延长。弦板腔板式有十多种,正板(即慢板)是核心板路。此外,使用较多的还有紧板、滚白、撇板等。气死人(即阴死板、提头等)实际是变化局部唱腔的正板;伤音子是在紧板的首句加上拖腔,基本属于带字叫板的唱法。其余的尖板、二六、三不齐、三偕一、七偕一等,都是短暂插入性板式,很少单独使用。弦板腔的唱词,主要是七字句和十字句,也有六字句、八字句和九字句。其音乐伴奏,除部分模拟唱腔或衬托节奏外,一般只伴奏句中名句尾的过门,宛如曲子戏演唱形式。扎板子在唱腔中起主击节作用,所以唱腔清晰,雅而易懂。 ☚ 诞寿饮食 陕西快书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